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讀的訓練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讀的訓練論文

【摘要】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精思,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道德修養和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讀的訓練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的訓練;讀熟;精思;方法科學

【中圖分類號】G430.12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7-0062-02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鐘的具體教學中,能真正科學的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的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卻並非易事。不少老師往往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常常使學生陷入無謂的思考,進行繁瑣的分析,加上過多的毫無價值的問題回答,表面上看,一節課學生參與其中,活動不少,而實際上學生是在瞎子摸象,跳躍思維。由於沒有整體的感知,沒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課堂上零亂不堪的發言,支離破碎的回答,誰還能記憶猶新呢?即便是記住了,對於訓練學生積累詞彙,錘鍊語言,提高寫作能力又會有多大幫助呢?曾聽一位新教師上彙報課,講到課文《老山界》中紅軍連夜登山的片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紅軍樂觀豪邁的革命精神,新教師先通過“之”字形與“S”形的對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過“一直追到天上”、“渾身緊張”等詞句,分析了山如何“險”;然後,再與紅軍風趣幽默的對話,“哈哈大笑”的神情對照,從而得出紅軍樂觀豪邁的結論。但是學生們除了偶爾眉頭緊皺地盯幾下課本以外,就是呆滯地朝前望着,眼睛裏充滿困惑。顯然,學生對那種以苦為樂的生活情趣缺乏實際的體驗,教師理性的分析很難使他們走進作品的境界。像這樣尷尬的課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師會遇到吧?瑣屑的理性分析會湮沒語文課堂的美,長期享受不到課文美感的學生,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學語文的興趣。怎樣才能進行有機的、系統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讀的位置多麼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學生就會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終生。深感遺憾的是,我們在教學中並沒有特別重視讀的訓練,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對課文的分析上,以講代讀,以答代讀,造成了學生不會讀書,害怕作文的嚴重後果。培養良好的語感更無從談起。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課堂教法,十分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願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商。

一、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琅琅是古人傳統的教學形式之一。因為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試想,一個人讀起書來,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對課文內容心領神會,説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過20 遍以上的朗讀實踐。在反覆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裏想,嘴裏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並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大家知道,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是專家苦心孤詣的典範之作,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從遣詞造句,到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範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一篇新課文,首先給學生正音範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語氣、感情,掌握字裏行間的抑揚頓挫,然後讓學生自讀,並要求他們認真讀,把書讀熟,做到發音準,咬字清,聲音響亮不重複,理解意思帶感情。在此基礎上,老師掌握火候,趁熱打鐵,對於疑難問題給學生以適當點撥,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意思,深深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巧妙之處,不知不覺中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老師再也不用為絞盡腦汁的提問,學生拐彎抹角的回答而浪費時間了。

 二、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説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着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這篇課文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無限愛戴,無限懷念的思想感情。但對於學生年齡小,瞭解總理事蹟不多,所以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反覆朗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首都人民為什麼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風,在長安街兩旁迎送總理的靈車?他們等了多長時間?為什麼用“焦急而耐心”這樣的一對反義詞哪?作者在向我們説明什麼呢?帶着這樣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想,情不自禁的回憶起自己學過的《一夜的工作》、《一個降落傘包》等課文。周總理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日理萬機,艱苦樸素,關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隨之躍然紙上,也肯定會浮現在學生的腦海裏,使他們一下子把自己同總理的感情拉近了,原來總理就是這麼一個為國為民操碎心的人。學生對周總理的愛戴,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醜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三、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並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複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麼要讀,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3.2 教師以身作則,範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鍾愛朗讀,那麼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麼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範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其實是很善於模仿的,老師的範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覆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養了閲讀的興趣。

3.3 創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學生對於春筍的生長過程是很生疏的,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樣子他們從未見過。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並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也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奏下進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讀出“味道”來。

3.4 邊讀邊想,再現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複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特別是低年級課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兒童又長於形象思維,還原並不難。一般地説,只要稍加提示,學生即可入情入境,將課文讀出感情來。《關懷》一課第二段,寫周總理走進教室聽課的情景,提示學生:“你們一邊讀一邊想,腦子裏就會出現許多畫面,總理是什麼樣的?他的表情怎樣?動作怎樣?不信你們試試看。”帶學生看完“電影”後,我又説:“下面你再根據想象的畫面讀,看誰讀出感情來。”果然,學生們都讀得親切柔和,感情表達得十分充沛。通過讀,學生不斷調動自己的表象積蓄,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設計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畫面),通過讀,又不斷調整,使之更清晰、更準確。

3.5 重點地方反覆讀,品詞品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點地方一般指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課,抓住父親的話指導朗讀,體會話中含義,總結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可扣住“偉大”一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環境描寫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內心活動描寫的句子,體會邱少雲的“偉大”之處。

3.6 自讀批註,邊讀邊悟。讀書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進行邊讀邊想邊批註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閲讀批註應先交給學生方法,然後讓學生反覆實踐練習,練中提高批註的質量。

3.7 讀寫結合,相互滲透。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在語文教學,“讀”實際上是作者“寫”的逆向活動過程。老師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打開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像剝竹筍一樣,層層進取。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在讀書的過程中,由表及裏逐步引學生入書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作者的選材立意、謀篇佈局,並探索寫作脈絡,積極吸收別人的長處。教學生朗讀和熟讀了許多課文以後,課文裏許多詞句,許多語言的表達方法,以及課文的篇章結構等,不斷地被學生吸收、積累和掌握,説話、寫作就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來,熟讀了課文,詞彙多了,語言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從讀學寫,以寫固讀,強化練筆。借讀之力促輕鬆習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要佔一定量的時間,教師要重視讀的訓練,要把學生讀課文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手段。這樣,語文教學將不再是學生被動的抄寫、組詞、拼合詞語、組裝句子,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學生們通過熟讀背誦而自得的充滿靈性的感悟,是樂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滿了激情的有價值的創造。

 【參考文獻】

1、雷玲主編,《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浦漫汀,兒童文學教程[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3、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4、小學語文教師月刊上海教育出版社

5、人民教育月刊中國教育報刊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ze4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