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聽、説、讀、寫綜合能力培養(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聽、説、讀、寫綜合能力培養(教學論文)

安徽省淮南市賀疃初級中學:楊秀彬

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聽、説、讀、寫綜合能力培養(教學論文)

摘要:語文教學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素質、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平時讓學生養成耐心的聽、靜心的説、細心的讀、用心寫的習慣。另外教師適時引導,不斷訓練,逐步提高。

關鍵詞:興趣、習慣、能力。

國文有着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是華夏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不僅是一種文化藝術,更重要是人們長期積累一門學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過:“彼時國之意,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語文”。由此可見,“聽、説、讀、寫”能力對處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此時的語文教學對這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僅關係到學生語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響到以後的社會生活。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聽、説、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這幾項基本能力。     

一,讓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因此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平常教學中營造和諧的氣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傾聽,如:有人發言時,其他人不能有聲音,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一定要讓別人説完後再補充或質疑,可以不用舉手,直接站起來説。當聽同學發言時,要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同學發言的內容,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想想看他説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不要隨便否定同學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觀點或理解,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説明……”等方式參與交流。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答表示認可或贊同。如果有不同意見,先不要打斷別人的發言,而應耐心聽完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老師可通過一目瞭然的觀察,瞭解學生聽課的質量,即時得到反饋信息。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着喜歡別人聽自己説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説的問題。我們可以開導學生“善聽者往往也是善於思考的好學生”,養成善聽的好習慣。要求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説”、“聽”、“思”並重,相互促進。另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教師善於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不斷訓練,就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二、教會學生學會説話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鼓勵使學生去説 。 説錯教師應該不批評、不挖苦學生,而是多加鼓勵,他們一旦舉手,便以笑臉相迎,並以“能勇敢地舉手很不錯”、“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回答好的”等進行及時表揚。教師要定其心理,清除其恐懼心理,激發其自信心,學生答對了給予肯定並加以讚揚;即使答得文不對題,也要從態度、姿勢、表情、語言等各個方面給予肯定。與此同時,有意識地與之接近,培養感情,課堂上不時投去鼓勵的目光,使學生體會到老師非常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平時還要注意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對學生表示愛撫,使學生感覺到在這樣可親可敬的人面前還有什麼好害羞的呢?另外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鍛鍊學生的膽量,經常讓學生到講台前講故事、提問題、讓他們表演小品、課劇本。若遇到學生卡殼,老師總是善意提醒,有時甚至跟學生一起表演,逐漸學生做到態度大方、自然,聲音洪亮,不做多餘動作。  使學生敢説,不只是對差生而言,應面向全班,是每一個學生都有當眾説話的機會,並且説起話來能做到“言之有物”,如“新聞發佈會‘、”一分鐘即興演講“、”故事大王比賽“,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這些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充當演員,對於説得好的、表演出色的,送去熱情洋溢的讚頌語:你的小嘴巴真會説、你真是個能説會道的好孩子、你説得棒極了、你真像個相聲演員、你多像能言善辯的辯論家學生嚐到了説話的甜頭,他們當眾説話的信心和勇氣就會大大提高了。  使學生有話可説 。 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親近生活,增長見聞,豐富感受,積累説話素材。豐富多彩的生活,回味無窮的人際交往,記憶猶新的童年往事,五彩繽紛的自然景物,千變萬化的自然食物,純樸真摯的風俗民情,錯綜複雜的社會變化,奧妙無窮的宇宙空間均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説話素材,等待着小學生去品説。教師根據不同類型的説話要求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系統地進行説話訓練,使學生不但要掌握一些説話的方法,而且能獲得個人獨特的情感體驗。  平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勤讀課外書的良好習慣,積累語言文字,充實自己的語言。僅靠課本積累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發揮圖書室功能,要求學生多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引領他們遨遊書海,蒐集語言文字信息,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培養學生經常翻閲各種報的習慣。

三、從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出發,讓孩子喜歡閲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有學習的快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覺地地去學習,去探索。學生只有對讀書感興趣,才會在閲讀方面有最好的收穫。

(1)、向學生推薦閲讀的素材,激發閲讀的興趣。“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興趣。”因此,教師要向學生推薦那些內容健康、言辭優美、圖文並茂、有教育意義的讀物。如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卡通類讀物,中高年級學生喜歡的故事性強的童話、神話、寓言、英雄人物故事等,讓學生在書中找到生活的樂趣,產生讀書的興趣。

(2)、創設生動的情景和豐富的形式,激發閲讀的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創設各種情景和形式,如精心設計導語,可以贏得“開門紅”的效果。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都想説説自己的想法。這時,教者話鋒一轉:還是先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好勝好奇的孩子們被這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閲讀之中。

(3)、有效利用各類評價,激發閲讀興趣。一是開展故事彙報活動,讓學生把課外閲讀到的故事,在班上講述,開展評比活動,激發學生多讀課外書,展示自己的慾望和興趣;二是利用語文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評價,如,教師讀學生評,學生讀教師評,學生讀學生評,自己讀自己評等,通過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好的閲讀就是給人以藝術享受,從而產生把書讀好的慾望。

(4)、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常言説的好:“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充分説明了讀書動筆的重要性。讀書動筆的要求包括“圈、點、勾、畫、寫”等。閲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在書中勾畫、圈點,有助於幫助抓住重點,深入理解;通過在文中批註或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學生的思想;對語文功底比較好的學生,還應當要求及時記下心得體會,寫簡短的讀書筆記。閲讀是一項複雜的心智活動過程,邊讀邊思考,能讓自己在閲讀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讀得自覺,讀得深入,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閲讀的收穫就會更好。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把這種習慣作為學生的一種素養來培養。

(5)、培養使用具書閲讀的習慣。培養學生讀書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實際上是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愚困難不依賴別人的習慣,有的學生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要麼會問老師或其他人,要麼置之不理,長期這樣,學生閲讀的質量和收穫就大打折扣,以至於同一個字、同一個詞,學生見過幾次也不知其音不明其意。因此,語文教師要從七年級開始着重培養中學生帶工具書閲讀的習慣。能夠而且有時需要利用工具書進行閲讀,語文教師適當的加以指導,多創造機會讓學生感受帶工具書閲讀的好處。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並利用手中的工具書解決閲讀中的困難,會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會利用工具書是一件愜意的事!

(6)、培養良好的閲讀衞生習慣。良好的閲讀衞生習慣有利於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教師要把對學生的閲讀衞生習慣作為一種規範,並落實在閲讀課堂和課外閲讀中,這些閲讀衞生習慣包括:閲讀時要有正確的坐姿,不趴在桌子上看書,不躺在牀上讀書;讀書時眼睛和書本的距離要適度;默讀不出聲,朗讀要聲情並茂;不要養成邊讀書邊做小動作,邊讀書邊擺弄小玩意兒、吃零食、東張西望等陋習。由於中學生本身的身心特點,養成這一習慣有一定困難。但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想盡辦法,不斷提醒學生,必要時可以採取獎勵措施來強化這一習慣的養成。

四、讓學生學會寫 ,喜歡寫

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會觀察,會讀書,學會記錄的習慣。

(1)、注意平時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積累是寫作的源泉,就像羅丹所説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的事物。只有生活豐富多彩、熱愛生活的人,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2)、留心觀察,善於捕捉事物特徵。

正如人們常説的:“一棵樹的葉子,看上去是大體相同的,但仔細一看,每片葉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異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使他們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善於找出同類事物千差萬別的個性和特徵。

(3)、注重閲讀,豐富間接生活積累。

生活的直接積累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受着時間、空間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經驗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要培養學生善於閲讀的好習慣,因為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同時,使學生養成寫閲讀筆記的學習習慣。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大量閲讀,善於積累,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認識。

總之,在新課程中學語文聽説讀寫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學學生的年齡特徵,有意識,有目的地逐步培養,要做到持之以恆,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學生聽、説、讀、寫興趣,最終讓學生喜歡國文。

信兆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g9ej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