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山區語文教學應重視誦讀的訓練論文

山區語文教學應重視誦讀的訓練論文

中國的語文教育源遠流長。如從甲骨文、鐘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1903年獨立設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在語文教育的發展史上,對教學的研究十分活躍,教法層出不窮。其中值得我們借鑑和發揚的優良傳統很多。各地的情況各有不同,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一味地追求什麼“發展思維”、“培養能力”,過分地在那裏強調什麼發展學生的思維,將語言素養的訓練拋到一邊,認為“誦讀”是封建教育的陳渣糟粕,棄之不理。這樣的做法,可以説是語文教學之路的一大敗筆,特別是對山區的語文教學更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山區語文教學應重視誦讀的訓練論文

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語交際,我們的要求是用普通話進行交往。

因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關係,山區一般都會存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信息滯後等情況,缺乏與外界交流的條件,山區的孩子接觸到的事物有限,交際活動侷限在一個極其狹窄的小天地裏,學生們課外時間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語或本地區方言進行交流,語言能力發展受到一定的約束。在教學活動中不敢説、不愛説、不會説,語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語或本地區方言在語法結構上與漢語的差異,使這些學生的思維方式、文字組織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嚴重地制約了語文教學的發展。要走出這樣的困境,我認為,“誦讀”的訓練可以説是一條捷徑。

“誦讀”,是古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古時的私塾先生,極少講字説句,只是一味地帶着學生搖頭晃腦,津津有味地讀書,這好像有些“讀死書”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語文教育,從“人之初”開始,要求學生必須要把《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幾十萬字的書,全部要精通記熟,還要看相當於原文數倍的註解及其他的有關資料。教書先生在這裏抓住了“誦讀”、“背誦”的關鍵,不去高談闊論,而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充分模仿、積累、訓練、自悟,一遍遍地讀,最後學富五車,成名成家。可見,封建教育中重視“誦讀”的歷史功績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能抹殺的。老一輩的著名作家,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輕時代得益於私塾的讀書過程中熟讀甚至背誦過許多名作。可以毫不誇張地説,誦讀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就此説來,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進一步發揚“誦讀”這一傳統的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應當是相當好的。

一、誦讀可以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提高學習興趣

巴甫洛夫心理學觀點認為“青少年學習目的,意志與興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實際教學中,中學生對語文課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極被動,癥結就在於執教者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過多強調教師的講析,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感悟、認知,學生缺少積極參與,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學習興趣。中學生年齡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差。如果讓他們默讀,我們會發現,這些學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我們也發現,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比較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於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誦讀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不僅僅是教學活動中的被動者,而是共同參與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誦讀的訓練,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其自學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教師要學會利用這一特點,對他們進行誦讀技巧的.訓練,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為了使自己的朗讀更為出色,學生會在預習的時候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閲讀分析,理解文章的脈絡結構,找出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學會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一來,教師上課時就可以運用質疑的方式加以點拔指導,學生會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索,教師就可以少講、精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三、誦讀的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豐富的語言的彙集、要有多種表達方式的結合,更要有明確、深刻的思想內容藴含其中!諸如此類的條件是怎樣準備起來的呢?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話道破了誦讀與寫作的關係。進行誦讀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掌握大量的詞彙、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時又可以讓他們積累豐富的有關不同文體結構、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及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等寫作知識,可以讓學生區別、分析記敍文、説明文、散文的異同,體味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誦讀,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讀作品的內在美感,積累有關寫作知識。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就會自然而然地使學生作起文來寫之有物,談之有理,説之有情,表達有章有法,最終達到提高其寫作水平的目的。

四、進行誦讀的訓練,能有效地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提高“説”的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從生理學角度看,要“説”好,就必須對發聲器官進行鍛鍊,而反覆的誦讀,不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誦讀訓練,可以使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以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良好習慣。

除此以外,誦讀的訓練,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理解、判斷綜合等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創造力等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誦讀的訓練,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方面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山區語文老師,應更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從具體環境因素出發,結合學生生理、心理、性格都未定型,可塑性強、頭腦靈活這一特點,運用教材中大量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及閲讀水平的選文,充分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誦讀訓練是非常適宜的。我們決不能認為“死記硬背”已不合時代潮流了,萬不可把這一優良傳統丟棄,對待它正如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古代文化遺產一樣,只要重視它,創造性地運用它,就會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的“活”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kdj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