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爭吵”變得有意義了的論文

“爭吵”變得有意義了的論文

案例“娃娃家的爭吵”清晰完整地描述了珈珈從哭着向教師傾訴到愉快地參與娃娃家遊戲的過程。我們從中讀到了孩子的情緒變化、遊戲中的矛盾衝突以及教師在遊戲中的作用。結合教師的自我分析和反思,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爭吵”變得有意義了的論文

我認為,這位教師在幼兒遊戲過程中的作用較充分地體現在推動幼兒主體性的發展上,而不僅僅體現在推動遊戲情節的發展上。這是體現遊戲對幼兒的發展價值的.關鍵,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青年教師實踐中的難點。不少教師常常把這兩個層面的引導混淆起來,儘管在認識上接納和認同前者,但在行為上常常表現為後者,以致在不知不覺中主導了遊戲。這一案例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1.支持幼兒學習表達自己的意願,促進相互瞭解

教師要經常為幼兒創設表達的機會,讓遊戲當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願,從不會表達到逐步學會清楚地表達。這也是幼兒發現並認同同伴、瞭解同伴的重要過程。案例中的教師對於跑來哭訴的珈珈和一臉擔憂的瑋瑋,都能耐心地引導她們“説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瑋瑋能清楚地表達,而珈珈雖然表達能力較弱,但也可以聽明白瑋瑋的想法。學習表達就是在不斷的聽和説之間進行的。創設表達機會也是教師支持作用的體現。

2.支持幼兒學習解決矛盾,促進相互接納

支持幼兒學習解決矛盾,就是讓幼兒在滿足自身願望的同時,學會尊重、接納別人不同的想法,盡力讓大家都能玩得開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支持幼兒找出問題。案例中,在瑋瑋説完事情原委後,教師問瑋瑋“你把你的想法告訴珈珈了嗎”,又問珈珈“是這樣嗎”“那你為什麼還要送”……通過引導幼兒相互表達,“問題”顯現在了當事人面前,且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我想和她們一起玩。”“不行,娃娃家今天在辦生日聚會,客人太多了。”問題終於明白了。其次,要支持幼兒嘗試自主選擇。案例中教師問:“那你還想去玩嗎”“你看看哪裏還需要牛奶”,在支持珈珈並給予珈珈再作選擇的機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瑋瑋拒絕珈珈加入的理解和尊重。珈珈在轉了一圈後提出想去“蛋糕店”試試,這是她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的選擇與判斷。當她成功地獲得了“蛋糕店”同伴的接納時,就如這位教師分析的那樣,她體驗到了交往的樂趣,提升了交往的技能。因此,當她再次被拒絕時,她的表現是獨自決定再去娃娃家試一試,而不是又一次傷心地來向教師求助。從教師支持下的選擇,到敢於獨立選擇,這無疑是一大進步。當珈珈再次面對娃娃家的同伴時,她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在對方提出要求後,她立即予以配合,雙方都顯示出了對同伴的尊重、理解和接納。

3.支持幼兒的遊戲,把握促進幼兒發展的良機

首先要看懂遊戲。即看懂遊戲過程中曲折變化的細枝末節,看懂幼兒行為所反映出的幼兒的遊戲興趣及當下存在的問題:他想玩什麼?是什麼問題使他不能如願?這是教師把握介入遊戲時機的重要判斷依據。從該案例中,我們讀到這位教師清晰地描述了一系列遊戲事件中幼兒的行為及情緒的變化。她不僅看到了整個過程,而且較準確地分析出這屬於“玩伴間出現了糾紛但無法自行解決”的情況,把握住了介入的時機。這種介入就體現出了推動幼兒發展的作用。

其次要看懂幼兒。即以當下幼兒所表現出的能力、水平為依據,隨機調整介入遊戲的程度。該案例中,教師在觀察到珈珈的樣子“顯得平靜多了”時,只是泛泛地試着鼓勵“那你還想去玩嗎”,當看到她“一臉茫然,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做”時,教師則繼續鼓勵:“你看看哪裏還需要牛奶?”這裏的“繼續”就體現了介入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教師在調整幼兒再次選擇的空間,使自己的支持越來越接近幼兒的實際需要,直到珈珈高高興興地玩起來。

我們看到,案例中的教師並沒有進入遊戲,也沒有在遊戲情節發展中發揮直接作用,而始終在遊戲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鼓勵幼兒參與遊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間接指導”。她多次引導、支持幼兒表達自我意願,找出問題,自主選擇,自己解決矛盾,這也可以理解為教師遊刃於不同遊戲個體之間,嘗試聯繫各種有關信息,促進遊戲同伴間的相互瞭解和接納。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得到了發展,也就是因為教師的支持得當,“爭吵”變得有意義了。

標籤: 論文 爭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yd0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