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課文爭吵的內容

課文爭吵的內容

《爭吵》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的事,具體講了“我”所受到的教育。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

課文爭吵的內容

爭吵

亞米契斯

今天我和克萊諦吵架,並不是因為他得了獎,我嫉妒他。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師叫我替他抄寫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邊的克萊諦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髒了,字跡也看不清了。我火了,罵了他一句。

他只是微笑着説:“我不是故意的。”

我本來會相信他,可是他的笑讓我很不高興。心想:“哼,得了獎,有什麼了不起!”於是我想報復他。過了一會兒,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髒了。克萊諦氣得臉都紅了。“你這是故意的!”説着就舉起手來。正好被老師看見,克萊諦急忙縮回手去,説:“我在外邊等你!”

我覺得很不安,氣也全消了。我很後悔不該那樣做。克萊諦是個好人,他絕對不會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幫助父母親幹活、服侍生病的母親的情形。還有他來我家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誠心誠意地歡迎他,父親又那麼喜歡他的種種情形來。啊,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我又記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來。但是,要我向他承認錯誤,我覺得太丟臉。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見他上衣肩上的線縫都開了,大概是因為扛多了柴的緣故吧。想到這裏,我覺得克萊諦很可愛,心裏暗暗説“去向他認錯吧”,可是“請原諒我”這幾個字怎麼也説不出來。

克萊諦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裏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

他又説:“我在外邊等着你!”我回答説:“我也等着你!”可我心裏卻在想着父親對我説過的話:“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

我心想:“我只是防禦,決不還手。”畢竟是心裏有事,老師講的功課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去。

終於捱到了放學。我獨自在街上走着,聽見克萊諦從後面跟上來。我手裏拿着戒尺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舉起戒尺。

“不,安利柯!”克萊諦微笑着用手撥開戒尺,温和地對我説:“讓我們像從前那樣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我覺得有兩隻手搭在我的肩上。

“以後我們再不吵架了,好嗎?”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説。然後我們就高高興興地分手了。

回到家裏,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本想讓父親高興一下,不料父親把臉一沉,説:“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更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戒尺!”説着從我手裏奪過戒尺,折成兩段,向牆角扔去。

課文內容詳解

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我在外邊等你”)講“我”和克萊諦吵架的原因。吵架的原因是克萊諦把“我”的筆記本弄髒了,“我”也弄髒了他的本子。筆記本被弄髒,“我”火了,罵了他一句。克萊諦對“我”的罵只是微笑着解釋。一個發火、罵,一個微笑、解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般來説,別人做錯了事,作了解釋,就應該原諒別人。而“我”並不是這樣做的,想到的卻是克萊諦“得了獎,有什麼了不起”。這種想法並不與課文一開始強調的和克萊諦吵架“不是因為他得了獎,我嫉妒他”相矛盾。事實上,“我”把克萊諦的本子弄髒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嫉妒他得了獎。課文開始這樣交代,是“我”不想承認自己有嫉妒心理。當“我”把克萊諦的本子弄髒後,他的表現是“臉紅了”,“舉起手”“急忙縮回手去”。“臉紅”説明他生氣。“舉起手又縮回去”,説明克萊諦不想把事情弄大,以免老師知道後“我”受到批評。從這裏可以看出他能夠寬容待人。

第二部分(從“我覺得很不安”到“我一句也沒聽進去”)寫“我”後悔和克萊諦吵架。這一部分主要描寫了“我”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臉的矛盾心情。聽到克萊諦説要在外面等“我”時,感覺是“很不安”“很後悔”。覺得不安,是怕克萊諦放學後找“我”算賬。覺得後悔,是因為克萊諦是個好人,不是故意的,“我”將他的本子弄髒,是由於自己嫉妒他造成的。克萊諦是個好人,從他幫助自己的父母親幹活、服侍生病的母親以及受到我們全家特別是父親歡迎的種種情形可以看出來,“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這句話,説明“我”確實很後悔。“我”記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想向他認錯,可覺得這樣做太丟臉了,這是一種矛盾的心情。“心裏暗暗説‘去向他認錯吧’,可是‘請原諒我’這幾個字怎麼也説不出來”,這説明“我”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但沒有勇氣承認錯誤。

當“我”正後悔的時候,克萊諦不時用眼睛瞟“我”,他眼裏流露的是悲哀,不是憤怒。克萊諦感到悲哀,是他對“我”的'所作所為覺得不可理解。“瞟”的意思指斜着眼睛看。克萊諦坐在“我”的旁邊,要想看“我”,只能斜着眼睛。克菜諦不是“氣憤”,而是寬容。“我在外邊等着你!”克萊諦兩次説這句話,是想讓“我”上課的時候不要想這件事了,放學後再向“我”解釋,而“我”每次都不能很好地領會他的話。第一次聽到他説這句話時,“我”感到不安、覺得後悔;第二次“我”雖然認識到自己錯了,心裏想的仍是防禦,並沒有想到放學後主動向他認錯。

第三部分(從“終於捱到了放學”到“高高興興地分手了”)講“我”和克萊諦重歸於好。“終於捱到了放學”,意思是説上課時“我”一句話也沒有聽進去,總是想着吵架的事。“終於”“挨”説明“我”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怎樣防禦,當克萊諦走近“我”時,舉起尺子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克萊諦微笑着撥開尺子,要與“我”重新做好朋友。“微笑”“温和”再一次説明克萊諦寬容、友愛待人。“我”連説了兩遍“再也不了”,是因為自己內心激動,克萊諦並不是來同“我”算賬的,而是要與“我”重歸於好,“我”被他的寬容、友愛精神所感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第四部分(最後一個自然段)講父親對“我”的教育。“我”回家後把今天發生的事告訴父親,想的是讓父親也高興一下,沒想到卻受到父親一頓教訓。父親的話是説,一個人不但要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還要敢於承認錯誤,求得別人的諒解,不能錯上加錯,不友好待人。父親將“我”手裏的尺子折成兩段,扔向牆角,是希望“我”告別過去,能永遠友好待人。

標籤: 爭吵 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8qrd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