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論文

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論文

幼兒是明天的希望,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父母的一種永恆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論文,歡迎閲讀。

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論文

【摘要】當前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誤區,影響着家庭教育的質量和導向,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分析,以利於正確幼兒家庭教育理念的確立。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

心理誤區即錯誤的理念和錯誤的思維方式。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也因而主要指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和偏差與失誤,它往往是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問題的根源。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體表現就是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這種支配不僅表現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還表現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由於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前喻文化”的產物,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於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願望或意見,而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有的正當要求與合理願望,這樣就遇到了對孩子全面佔有(身體、情感、時間、時間、權利、義務)和孩子作為獨立意義上的社會人的矛盾衝突。在這對矛盾中,父母一方總是佔有主導地位,而孩子一方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辦事,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過度現象”,如過分溺愛、過度保護、過度替代、過度期望、過度教育等不協調的現象。當孩子不願接受這類過分的要求,並以不同的形式對各種“過度現象”表示反抗時,父母就又會產生一種難以言狀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為了避免這種“失落”,反過來又強化這一系列的“過度現象”的矛盾鬥爭。由於幼兒在年齡與能力上的侷限性,他們也就特別容易受到家長全權的、隨意的支配,從而喪失獨立性,養成過分依賴他人的個性。由家長私有心理所導致的這些教育問題會影響到幼兒今後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長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誤區產生的基礎。

二、情緒性心理

情緒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緒、心理波動而導致對幼兒教育的不良影響。情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人人皆有。人的活動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受到某種情緒的支配,具有不穩定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越是同主體密切的人與事,受情緒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這就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問題。父母的情緒有高有低,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父母有節制的'情緒流露,會使孩子從中感悟或學習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並有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則會產生許多教育問題。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兒,由於父母情緒的影響對象只有一個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為集中,產生的影響也就更為深刻。

三、主觀性心理

主觀性心理具體表現在家長不能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客觀地評價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長完全以其主觀的意志選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種種非理智性行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點,不切實際地把孩子看成是音樂家、文學家、演員的料子,盲目地進行智力投資,進行強制性的灌輸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國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悦,則其進子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主張重視兒童興趣。根據現代心理學統計資料表明,兒童持續書寫的時間明顯地受到年齡的限制。6歲兒童僅為5分鐘,7歲為10分鐘,10歲為12分鐘,12歲為20分鐘。而家長往往按其主觀意願對兒童提出過高的、不理智的要求,這種過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兒童某種心理障礙。此外,家長不能客觀地評價孩子,則是家長主觀性心理的另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孩子,放大優點,無視缺點,經常放棄教育,慣寵孩子,養成孩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二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孩子,總是指責,批評孩子,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缺點,就無限誇大,甚至用威嚇、體罰的方法對待孩子,結果造成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

四、虛榮性心理

虛榮心理主要表現在把孩子作為一種炫耀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虛榮性的心理需求。應該説愛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現得突出,成為人人誇獎的好孩子,這種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對孩子熱情和科學的教育,從而幫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發展,那麼這種舔犢之情無疑會成為家長更理智,更科學,更富有情感地培養孩子的動力。但是,如果這種愛子之情是基於一種炫耀心理和虛榮心理的滿足,就往往會走向反面,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虛榮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種心理活動。雖然虛榮心也可謂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為培養孩子的指導思想,那就有害無益。家長的虛榮性心理,對幼兒説,影響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誠實的行為,從而形成了與他人正常交往的諸多困難。其次,破壞了幼兒的心理平衡,因為他所期望的東西和一個年幼兒童的實際不相符,這樣又會使幼兒經常處於一種掩飾的狀態,當被戳穿後,又會造成幼兒的自卑感,甚至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五、補償性心理

補償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為許多家長自己感覺失去的太多東西,千方百計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補償,因而很容易使家長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現在的年輕父母,由於歷史的原因,經歷的坎坷,感覺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當(下轉第106頁)(上接第69頁)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並希望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將來工作好等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一味地給予孩子過度的溺愛,即用這種補償心理來代替家庭教育,必然會導致兒童強烈的物質慾望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隨着獨生子女的增多,變得更為嚴重。而在幼兒一旦形成了這些教育問題,不僅會對他們現期的發展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六、僥倖性心理

僥倖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現為不能理智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孩子放棄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行為,卻會僥倖地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會好的。豈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否則就會貽誤孩子。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裏曾説:“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主張及早施教。僥倖心理經常使家長對孩子的現實行為及其發展趨勢缺乏客觀的把握,從而形成一種非客觀心理態度,並且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實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社會文化的根源,也有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既受到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受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文化根源使幼兒家庭教育確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

(2)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使幼兒家庭教育忽視兒童天性;

(3)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功利色彩;

(4)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非理性色彩。全面瞭解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真正原因,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對策、走出誤區。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唐淑,鍾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顏氏家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wn3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