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急診導入式教學法研究論文

急診導入式教學法研究論文

資料與方法

急診導入式教學法研究論文

北華大學2006級預防專業五年制學生42人。隨機分組,採用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設計,以統編第七版《急診醫學》教材中的病名共8種按順序編號,採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名隨機平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的病種按“病例導入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對照組則按傳統的方法講授。教學方法:按照“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編寫試驗組病例1例,就有關病例提出有關基礎的問題、課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有關新近展的問題。使學生人手一冊,在上課前法給學生預習,課後學生帶着問題分頭到圖書館或網上查詢有關參考書或文獻,尋找答案,必要時有代教老師提供部分參考文獻的目錄,查詢有關資料。課堂講授、交流查詢結果及文獻結果的批評性評價及應用。課堂上採用SOAP格式引出病例,即對病人的健康問題按照主觀資料(SubjectivedetaA)、客觀資料(Objectivedata,O)、評估(Assess-mentA)、計劃(PlanP)來描述,然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臨時指定代表,主要對展示的病例作出判斷。由代表發言,總結本組討論的結果,提出不能解決的及新發現的問題。最後由老師對各組討論的情況進行總結。課程效果的評價:我們採用傳統的考試題庫,分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病種的主、課觀題得分的百分率進行對比,運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成績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考試結束後。制定學生評價表,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評價。發放評估調查表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

結果

我們採用傳統的考試題庫,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主、客觀試題得分進行對比,結果客觀題中,試驗組與對照組間成績無顯著差異;主觀題及總分中,試驗者平均值高於對照組,且兩者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發放學生評估調查表21份,回收21份,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75%)認為“病例導入式”教學方法能提高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學習興趣;僅半數學生(524%)認為該方法可提高學習效率。

討論

循證醫學是一種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新的臨牀醫學教育觀,集中體現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應用PBL原理,設計以病例為引導教學(CaseBaseStudy,CBS)[1],並應用於臨牀教學中,發現CBS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本文探討“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急診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並對此教學模式的效果做出評價。通過將傳統教學方法和病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比較可以看出,對於反映基礎理論知識的客觀題得分兩組間無明顯差異,而反映綜合分析能力的主觀題得分試驗組明顯高於對照組,總體得分實驗組明顯高於對照組。説明“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效果明顯優於傳統教學法,特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對於基礎知識掌握方面未見優越性,可能與病例設計過程中專注於加強臨牀能力、應用能力的提高,相對忽略了基礎知識的的掌握。未重視記憶的相關問題設計有關,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應注意改善。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2],促進師生溝通,學生之間通過協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鍛鍊了語言交流能力。這種學習方式綜合了協作學習、發現學習、綜合學習以及範例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特點,培養學生變單向思維方式為多項思維方式,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論聯繫實際,靈活運用知識,比較充分體現了現代學習理論,代表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一學生素質極其有效的途徑。學生問卷調查顯示:①病例導入式教學能將基礎理論與臨牀問題聯繫,提高學生臨牀實踐、自學能力;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思考、記憶、歸納能力,培養學生實際臨牀能力,改變高分低能的現象。②部分學生不認為該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們反映,新的教學方法要花費時間熟悉病例及相關知識、查看相關資料以及很好的回答問題,課堂上還要花時間討論,但所學的東西卻不一定是考試的內容,在唯一能反映教學效果的分數上得到的體現不充分,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還必須進行考試方式的配套改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w38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