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小學心理教育模式探索論文

中小學心理教育模式探索論文

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心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在學校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也日益顯著。

中小學心理教育模式探索論文

一、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目的及其特點

1、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目的

中小學心理教育是根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要,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挖掘人的心理潛能,提升人的心理品質,促進人的心理髮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中小學心理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心理髮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它無疑是現代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優化學生心理生活,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學生既能適應社會,又養成具有批判性、創新性、建設性等特點,不僅追求自身的心理健康,還要把追求社會的和諧與健康當作自己的責任,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中小學心理教育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性、體驗性和活動性。

2、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特點

價值導向性。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規律、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針政策對心理教育具有制約作用,任何想讓心理教育獨立於教育之外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按照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人的心理事實的建構是社會過程的產物,不存在一個超時間、超文化、超歷史的人的內在本質,所謂人的內在本質實際上是特定歷史時代的認識論建構,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個體的態度、行動及價值觀等是社會的規則系統的內化,社會規則系統界定了個體思維和行動的所有可能的形式。學生是在與特定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來建構自己的心理世界和行為規範。

體驗性。所謂體驗通常是指帶有本體論意義的一種生命活動,它是在個體感受、理解事物的基礎上生成意義的過程。對個體而言,體驗的過程就是個體心理事實的建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説,心理教育具有體驗性。中小學心理教育就是通過創建寬鬆、和諧、合作的環境,讓學生不僅能瞭解自身的特點以及心理、行為技能等知識,更能在活動中去真實感受、理解,充分體驗,在體驗中建構自己完善的心理生活。

活動性。人的心理髮展與其參與現實活動的程度緊密相關,只有通過活動才能把個體置於一定生活空間,實現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人的心理狀態與特點也只有通過活動表現出來。學生的心理品質的養成與提高,只有在活動中,並通過活動才得以實現。科學地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建構良好的心理生活提供有利的外部資源和與外界相互作用的情境,是中小學心理教育的責任。

二、在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需要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心理不健康不能算是全面發展。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心理素質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可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心理教育與德、智、體、美一道構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的完整體系,抓好心理教育己是實現整個教育目標不可若缺的重要環節。

2、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校應實施教育己成為世人共識,但如何實施深化素質教育還有待進一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心理素質是學生的深層品質,涉及到學生潛能的發揮和人格的`完善,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問題。心理素質還將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介入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因此,中小學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深層次教育活動。

3、中小學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與時代要求形成了較大反差。首先是大部分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弱化。主要表現在自知力、意志力、自控力、學習力、適應力較差。再就是個別中小學生心理和行為偏常。如多疑、嫉妒、敵意、欺騙;心理問題軀體化,興趣喪失,精力缺乏,分心,記憶和思考困難,社會適應嚴重不良等等。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忽視的。

三、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的主要模式

根據中小學的具體特點,在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其重點應在學校,學校是受教者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場所,搞好學校心理教育的大環境,能有效地潛移默化校園中的每一個人,對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開展心理教育,應有以下主要模式:

1、建立學校心理輔導中心

心理輔導中心是一個為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並提供各種服務的校內機構,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承擔整個學校心理教育任務,是學校心理教育的組織機構和執行機構。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它的心理教育的作用:

(1)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由心理輔導中心直接開展心理輔導活動,以幫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比如對將參加考試的學生進行心理訓練,以提高其考試的心理素質,戰勝焦慮的困擾。當然,心理輔導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尤其現在隨着網絡的普及,除了當面進行輔導外也可進行網絡輔導“網絡輔導”即僅通過網絡和學生交流,不必和學生見面。這種輔導的方式,是通過電子郵件、QQ及E話通文字或語音聊天、BBS論壇和微博等網絡方式進行雙向的、文字或語音交流的一種方式,是一對一的個別教育。“網絡輔導員”通過所掌握的中小學生心理最常見的問題,諸如早愛、長相缺陷、學業、人際關係之類的問題,給予學生個別的輔導。

(2)開設心理教育課。心理教育課旨在普及心理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能起到預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3)進行專題講座。對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髮展過程中存在的心理衝突與心理問題,可針對性的開展心理教育的專題講座。如,剛入學的新生可舉辦“學會適應環境“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等專題講座。針對學習不良、考試焦慮及厭學情緒的學生,可舉辦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策略與考前心理調節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對於青春期的學生,可舉辦性教育與性心理知識系列講座;面臨畢業的學生進行升學與克服考試焦慮等方面的講座。

2、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以提高其心理技能,充分發揮心理潛能,進而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做到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新型的學科教學主張的是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師生共同開發的“體驗性的學科教學”。這有利於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也有利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作用,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體驗,關注自身體驗,內化社會規則,從而建構自己的心理世界,並用內化的社會規則指導自己的交往行動。這給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心靈、優化個性提供良好的條件。但這必然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懂,例如左手的舵式運功可以比喻成盪鞦韆,右手的運弓可以比喻成開小汽車平衡等。

(2)上課的氣氛。課堂氣氛鬆散是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所以教師要有計劃安排,對上課內容和時間要把握適度,做到緊張有序、嚴肅活潑。

(3)表揚和批評。對小朋友的表揚和批評運用要恰如其分,一味批評會造成心理障礙,太多表揚會帶來自滿情緒。

(4)理解和溝通。教師要詳細瞭解學生的生活環境,經常與他們溝通,不要讓他們產生畏懼感,而是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

7、中提琴初級啟蒙階段的教育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啟蒙教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除了演奏技術精湛以外,還需具備全面的教學理論知識。在中提琴初級啟蒙階段,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基本功訓練,合理均衡基礎與音樂表現的關係,具體來説就是多教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初學者都存在個人的特殊性,而且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一般只有幾分鐘,在課堂中大部分時間是不可預測、變化多樣的。這一階段主要是模仿老師來學習,所以示範時教師一定要動作準確,並且耐心指導。

三、中提琴初級教學條件的認識與改進

中提琴初級啟蒙教育中存在上述的諸多問題,目前國內大多數人及高等音樂院校對中提琴初級啟蒙教育仍存在陳舊的思想。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數據的對比,認識和了解中提琴與小提琴初級啟蒙教育不平衡的失調關係=

1、思想

人們對小提琴熟悉,而對中提琴陌生。

2、早期學習年齡

初級啟蒙的小提琴一般在3-6歲,而中提琴在7-10歲或更晚。

3、教材

初級啟蒙小提琴教材非常豐富,而中提琴教材稀缺。

4、學生

初級啟蒙小提琴學生數量龐大,而中提琴數量稀少。

5、教師

初級啟蒙小提琴教師過剩,而中提琴教師稀缺。

6、就業趨勢

小提琴職位稀少就業困難,而中提琴職位空缺就業容易。

通過這些對比不難看出,中提琴初級啟蒙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改進問題,具體要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平等觀念。中提琴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樂器,在樂隊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不要由於這件樂器常與其他樂器合作而被忽略,中聲部的聲音特點是音樂作品的表現需要,希望有關教育部門、教師、幼兒培訓機構,特別是音樂學校、少年宮爭取開設這門樂器課程,加大中提琴教育的認識力度,宣傳中提琴的有關知識,打破“冷門”觀念。同時大力培養中提琴教師,解決師生數量短缺的尷尬局面。

其次,呼籲中提琴教育專家、演奏家積極編纂和改進中提琴初級教學的課本、教材,創造幼兒早期接觸中提琴初級啟蒙學習的條件。

再次,希望通過樂器研究與改進,克服中提琴樂器體積過大的弊病,讓學齡前兒童有更多更早的機會喜愛中提琴,從而改變中提琴學生嚴重缺失的現狀,改變中提琴教師數量貧乏的尷尬局面,讓中提琴啟蒙教育重獲生機,繁榮興盛。

通過以上分析與思考,希望更多的人重視中提琴的早期啟蒙教育,改變中提琴對小提琴嚴重依賴的現狀,解決中提琴早期啟蒙教材的缺乏以及學生數量稀少等諸多問題,讓更多的孩子進一步瞭解並喜愛這件優美的樂器,從而壯大中提琴學習隊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kze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