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加大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論文

加大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論文

當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已成為小語教學中使用頻率極高的用語。何謂“加強”?筆者以為有兩個因素:一是要有一定的訓練時間和容量,二是要有力度。如果光追求時間和容量,結果是泛而不深,浮光掠影,甚至徒有形式。訓練要到位,要紮實,形成一定的力度。一旦教學目標得以確定,就要把這目標視作“靶子”,各種語文訓練猶如一把把箭,用力向靶子射去,顯示“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的力度,達到有效的訓練。本文就如何加大訓練的力度作如下斷想。

加大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論文

一、注意課文教學的層次性

一篇課文的教學應該遵循認知規律,經歷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一般來説,課文教學應有以下四個層次:①識記生字詞,懂得課文中的有關知識;②理解課文內容;③領悟中心,品味語言,懂得寫作方法;④以課文為例,遷移運用,進行讀與寫的實踐。在以往較長的一段時間裏,語文課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層面,偏重於思想內容的理解,其表現為循着課文的故事情節一路問去,問題問完了,課也就上完了。其間雖有語言文字的教學,諸如解詞釋句,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它處於從屬的地位。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這一環節,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抽象的概念,顯得蒼白無力。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失誤,只注意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這一最本質的特徵。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的重心應落在語言這一思想內容的載體上。偏離這一重心,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為了保證教學重心,就得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流程和時間,儘量壓縮講解課文內容的時間,尤其是長課文的教學,對教材要作“集約化”處理,使教材內容形成“板塊結構”,着重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教學。閲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學不可面面俱到,長篇泛論,不如擇要評點。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選取有典範意義的',表現力強的,又處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語段,作為學習的範例,作為言語的直觀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或咬文嚼字,或品評鑑賞,或反覆吟誦,將這些語例深深地印在學生腦子裏。在此基礎上,要及時引導學生揭示語言現象中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匠心,把寫作知識的教學植根於閲讀教學的過程之中,不要在講讀課文之後給學生一些抽象的結論,諸如生動形象、敍述清楚,這是比喻,那是擬人,等等。指導學生學習一篇範文,其目的不在於獲得這些語言知識,尤其對小學生來説,應當着重引導學生在閲讀的實踐過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的。當然,學生僅僅對語例產生感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這些感受與實際的語言交際建立聯繫,讓學生多作模仿練習,或由教師創設一個情境,或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選取一個情境,模仿語例的結構方式和表達方法進行遣詞造句的練習,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例如:仿照《西沙羣島》總分結構的組句成段的方法寫一段話;仿《偉大的友誼》的過渡段來表述兩件相關的事;仿《窮人》中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學寫人物語言。這種練習顯示了較強的思維力度,它不同於傳統的語言練習。傳統的語言練習一般以靜態的、單項的形式出現,強調知識性。例如:抄寫、組詞、按原文填空、選擇詞語,等等,而模仿遷移的練習是指導學生以具體的語段作範例,在掌握範例的表達方法之後,通過思索聯想、想象,將概括所得的知識進行遷移的過程,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動態過程。這種安排也體現了新的教材觀———把教材視為語言訓練的憑藉和材料。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選擇典型的語例只是為了“縮短戰線”,增加力度,但並不是抓住一點或幾點而不及其餘,對於未被選到的段落可以讀代講,扼要指點,或一讀帶過,只要精心處理,絕對不會有什麼影響。

二、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要到位

各項語文基本功的訓練要注意效益,不能虛晃一槍,一瞬即逝。既然確定為訓練的內容,就得訓練到位,紮紮實實。詞句訓練是閲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詞句又是語言的基礎材料,一定要加以紮紮實實的訓練。對於詞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滿足於字典和《詞語手冊》中的解釋,而要着重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中的語言環境,不僅要懂得詞句的表層意思,還要理解其中隱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把一些重要的問題放回語言環境中“猛滾一番”。例如:教學《詹天佑》時,當學生理解了“要挾”、“阻撓”、“嘲笑”、“回擊”等詞語後,要求學生運用這些詞語去聯想課文的內容,進行説話訓練。師:“回擊”這個詞在課文中具體意思是什麼?生:中國人要自己修築一條鐵路,帝國主義者都來攻擊我們。現在詹天佑用他的實際行動反過來攻擊帝國主義者。師:詹天佑是怎樣回擊帝國主義者的?請你們選擇“要挾”、“嘲笑”、“阻撓”與“回擊”這幾個詞語聯結起來説幾句話。生:帝國主義者為了控制鐵路修築權,竭力阻撓,詹天佑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接受任務,回擊了帝國主義者。這一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把語言文字所承載的信息提取出來,而且懂得作者是如何選用詞語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的。這種“立體化”的教學,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強度增大,不僅加深了對詞語和句子本身的理解,而且把書本上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對課文中的詞句多作動態分析,是有助於增大訓練力度的。如對抽象概括的詞句加以具體的演繹,對具體描述的進行抽象概括,對不同句式的鑑賞、比較,對語言的空白處加以填補,等等。課堂提問是閲讀教學運用最多的手段。對於提問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用得過濫會產生負面影響。怎樣實施提問,這裏恕不贅述。要提及的一點是,要重視提問後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滿足於內容是否正確,要更多地從語言教學的角度去審視,看答題的思路是否清楚,表達的語序是否順當,句子是否通順,要把問答的過程視作培養思維能力、發展語言的過程,要充分顯示語文課課堂提問的個性特徵,多從語言的角度去指導、評價。此外,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等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多作方法的指導,立足於“學會”。

三、落腳到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上

通過熟讀背誦,把範文中的佳詞好句、精彩的語段深刻地留在記憶中。“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7ezw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