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初中科學知識點總結

初中科學知識點總結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説吧!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科學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初中科學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科學入門

一、科學在我們身邊

作為科學的入門,本節內容從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現象入手,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並尋找相應答案的學科。

觀察、實驗、思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改變着世界,但是我們要辯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它對我們的生活既帶來了正面的影響,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從而理解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並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二、實驗和觀察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礎,實驗又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要進行實驗,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儀器及其用途和實驗室的操作規程。

試管:是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可以加熱,用途十分廣泛。試管加熱時要用試管夾(長

柄向內,短柄向外,手握長柄)。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1/3處。加熱時試管要傾斜45度。,並先均勻預熱,再在液體集中部位加熱。熱的試管不能驟冷,以免試管破裂。

停表:用來測量時間,主要是測定時間間隔。

天平和砝碼:配套使用,測量物體的質量。

電流表:測定電流的大小。

電壓表:測定電壓的大小。

顯微鏡:用來觀察細胞等肉眼無法觀察的微觀世界的物質及變化。

酒精燈:是常用的加熱儀器,實驗室的主要熱源。使用時用它的外焰加熱。

燒杯:能用於較多試劑的反應容器,並能配製、稀釋溶液等。

表面皿:可暫時盛放少量的固體和液體。

藥匙:用來取用少量固體。

玻璃棒:主要用於攪拌、引流、轉移固體藥品。

認識自然界的事物要從觀察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察態度,不能為了觀察而觀察,要明確觀察目的,全面、細緻地觀察實驗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正確地描述、記錄實驗現象。

由於人體感官具有侷限性,所以運用感覺器官的觀察——直接觀察往往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為了能正確地進行觀察,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們可以藉助工具,擴大觀察的範圍和進行數據的測量。

三、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測量和觀察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謂測量是指將一個待測的量和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測量要求,測量對象,我們應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儘可能使用國際公認的主單位——即公認的標準量。

1、長度的測量

國際公認的長度主單位是米,單位符號是m。瞭解一些常用的長度單位,並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釐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納米(nm)

測量長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1)瞭解刻度尺的構造。

觀察:零刻度線

最小刻度值:讀出每一大格數值和單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長度和單位,即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測量的最大範圍。

(2)使用刻度尺時要做到:

*放正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尺緊靠被測量

的物體(垂直於被測物體)。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測量結果是什麼(讀數偏大)

零刻度線磨損了怎麼辦

(找一清晰的刻度線作為零刻度線,如圖所示,但讀數時要注意)

*看正確:眼睛的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思考:視線偏左和偏右時,讀數會怎樣

(視線偏左讀數偏大,視線偏右讀數偏小)

*讀正確:先讀被測物體長度的準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計值。數值後面註明所用的單位——沒有單位的數值是沒有意義的。

*記正確:記錄的數值=準確值+估計值+單位

瞭解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決定的。根據實際測量的要求和測量對象,會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瞭解捲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長可以粗略測量物體長度,聲納、雷達、激光也可以用來測距。

(3)長度的特殊測量法。

*積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積少成多,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

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一枚郵票的質量、細鐵絲的直徑等。

*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着曲線從一端

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二週長X圈數。

如:測量操場的周長。

*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

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着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如:測量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

*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測量物體直徑。

2、體積的測量。

體積是指物體佔有的空間大小。固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是立方米(m3),還有較小的體

積單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們有時還會聽到“cc”,lcc=lcm3

對於一些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立方體、長方體體積的測量,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可以直接測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測量液體體積,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測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時應注意:

1)放平穩: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觀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讀正確:讀數時,視線要垂直於筒壁並與凹形液麪中央最低處相平。

俯視時,讀數偏大;仰視時,讀數偏小。

對於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小石塊,則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間接測量。

3、面積的.測量。

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

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割補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

1)測出每一方格的長和寬,並利用長和寬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積。

2)數出不規則物體所佔的方格數:佔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捨去。

3)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總的方格數。

四、温度的測量

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温度來表示。温度的常用單位是攝氏度,單位符號是℃。人為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温度為100℃。在O℃和100℃之間分成100小格,則每一小格為l℃。

通常我們認為冷的物體温度低,熱的物體温度高。但是光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温度高低容易發生錯誤,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物體温度的高低,這時需要藉助温度計。

温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上面有刻度,內徑很細,但粗細均勻。下有一個玻璃泡,裝有液體。常用的液體温度計有水銀温度計、酒精温度計、煤油温度計等。在使用液體温度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測量前,選擇合適的温度計。切勿超過它的量程。

2)測量時,手握在温度計的上方。温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計的玻璃泡浸人被測液體後,不能立即讀數,待液柱穩定後再 讀數。

3)讀數時,不能將温度計從被測液體中取出。視線應與温度計內液麪相平。

4)記錄時,數據後面要寫上單位。

體温計是一類特殊的温度計。測量範圍從35℃~42℃。玻璃泡容積大而內徑很細。當温度有微小變化時,水銀柱的高度發生顯著變化。由於管徑中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體温計離開人體後,細管中的水銀會斷開,所以它離開人體後還能表示人體的温度。使用體温計後,要將體温計用力甩幾下,才能把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

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更先進的測温儀器和方法也不斷出現。如電子温度計、金屬温

度計、色帶温度計、光測温度計(在SARS期間發揮巨大的作用)、輻射温度計、衞星的遙感測温、光譜分析等。

五、質量的測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喲接觸到大量的物體,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物體的質量是由物體本身決定的。所含的物質越多,其質量就越大。

質量具有以下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温度、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國際上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是kg。常用的單位還有噸,符號t;克,符號g;毫克,符號mg。

它們之間的換算是:

1噸=1000千克 I千克=1000克=106毫克

常用的質量單位和中國傳統質量單位的換算關係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兩=50克

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有電子秤、桿秤、磅秤等。(彈簧秤不是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中常用托盤天平來測量質量。

瞭解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

分度盤 指針 托盤 橫樑 橫樑標尺 遊碼 琺碼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盤天平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調平:將遊碼撥至“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或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左右小範圍等幅擺動。

思考:當指針偏轉時,應如何調節平衡螺母?

指針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調;指針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裏)調。

(3)稱量:左盤物體質量=右盤砝碼碼總質量+遊碼指示的質量值

加砝碼時,先估測,用鑷子由大加到小,並調節遊碼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可在兩個盤中都墊上大小質量相等的兩張紙或兩個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中,遊碼移回“0”刻度線處。

思考:如果物體和砝碼放置的位置反了,這時怎樣求得物體的實際質量?

將上述公式變為左盤砝碼質量=右盤物體質量+遊碼指示的質量值求解。

六、時間的測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能用來測量時間。古時,人們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來計時。現在人們常用鍾、表等先進的儀器來測量時間。

時間的主單位是秒,單位符號是s 。

常用的單位還有分、時、天、月、年。

時間的基本換算關係是:

I天=24小時 l小時=60分鐘=3600秒

時間通常包含兩層含義:時刻和時間間隔。

時刻指的是時間的一個點,如10:00;時間間隔指的是一段時間,如課間休息10分鐘。

實驗室中常用來計時的工具是停表,有機械停表和電子停表。電子停表的準確值可以達到0.01秒。機械停表在讀數時,要分別讀出分(小盤:轉一圈15分鐘)和秒(大盤:轉一圈30秒),並將它們相加。它的準確值為0.1秒。

七、科學探究

理解科學的本質,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

能完成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案設計和過程實施。

第二章 觀察生物

走進這一章,你就輕輕推開了生物世界的大門,首先你將會認識和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熟悉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明確它們的類別;其次通過對生物微觀世界的瞭解,你將逐漸建立生物個體的結構層次概念;最後讓我們再放眼生物的整個生活環境,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一、生物與非生物

1、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生物的特徵也就是生物與非生物區別的最基本標準,即生物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蛋白質和核酸;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能通過新陳代謝實現自我更新;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並適應周圍的環境;生物能進行生長和繁殖,並能將自身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在以上這些特徵中最基礎的是新陳代謝,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動物與植物的主要區別。

動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屬於異養;植物從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屬於自養;動物能進行自由快速地運動,植物卻不能。

二、常見的動物

1、動物的分類。

根據有無分節的脊惟,動物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又分別可稱為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

2、脊椎動物的五大類羣及特徵。

3、節肢動物門的特徵。

節肢動物門約有100多萬種動物,是種類最多的一個門,它可分為四個綱,分別是昆蟲綱(典型動物一蜜蜂、蝴蝶),甲殼綱(典型動物一蝦、蟹),蛛形綱(典型動物一蜘蛛、蠍子,多足綱(典型動物一蜈蚣、馬陸)。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身體和足都分節,並且擁有外骨骼。

4、昆蟲的特徵。

要判斷它是否是昆蟲,就要知道昆蟲的特徵,昆蟲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分節的足,一般有兩對翅,體表長着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酪。

5、無脊椎動物的分類。

無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徵是體內沒有脊椎骨,它們的形態各異,按照形態和結構可分類如下。

三、常見的植物

1、植物的分類。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為五大類,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們的特徵如下。

2、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

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別分為單性花、兩性花和雜性花三類。單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無效的花(如冬瓜等)。兩性花指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雜性花指單性花和兩性花同生於一株或同種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圍的舌狀花是單性花,內圍的筒狀花是兩性花)。其中單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結成果實(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兩性花和雜性花則可以通過昆蟲和風的媒介完成傳粉過程結成果實。花在傳粉後,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個精子與胚珠中的一個卵細胞結合而成,發育成胚。

四、細胞

1、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及作用。

細胞的基本結構分別是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它們的作用如下。

細胞膜:保護並控制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與遺傳有關。

除此以外,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的作用如下。

細胞壁:保護與支持植物細胞;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內含細胞液。

2、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共同點是::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是:

(1)植物細胞的細胞中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成熟的植物細胞一般還有大液泡,動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沒有這兩種細胞器;

(2)植物細胞的細胞膜的作用是保護細胞和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進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成為細胞質和外界環境之間唯一的屏障。

五、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1、生物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

2、顯微鏡的使用。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一般包括四個過程

(1)安放:左手託鏡座,右手握鏡臂,將顯微鏡安放在接近光源,身體的左前側;

(2)對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一個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張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暗時用凹面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

(3)放片:1)將載玻片放在載物台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要觀察的部分對準通光孔;2)從側面觀察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

(4)調焦::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張開,慢慢向後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有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然後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為止。

3、製作洋葱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步驟如下。

(1)把洋葱鱗片切成大小約0.5釐米見方的小塊;

(2)在乾淨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撕下洋葱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用鑷子展平;

(3)蓋玻片與載玻片成45度夾角,蓋上蓋玻片,防止氣泡產生;

(4)在蓋玻片一側力口1一2滴紅墨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進行染色;

(5)用顯微鏡觀察,繪圖。

六、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與許多生物都來自一個細胞——受精卵;

(2)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細胞數目的增加,通過細胞分化實現細胞種類的增加;

(3)形狀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羣形成組織,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是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是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和分生組織;不同的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即器官;

(4)動物體內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項或多項生理功能的系統。所以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系統一動物體;

植物體直接由器官組成,所以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植物體

2、動物皮膚結構層次性的體現。

動物的皮膚由外到內可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

(1)表皮位於皮膚的外表,細胞排列緊密,主要有上皮組織構成;

(2)真皮內有許多血管,還有汗腺、觸覺小體、毛囊、立毛肌、熱敏小體及冷敏小體等。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能接受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經組織構成。而血管內流動着的血液,則屬於結締組織。另外,當人體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會豎起來,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3)皮下組織主要有脂肪組成,能緩衝撞擊,並儲藏能量。

3、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

植物的基本組織有:

(1)保護組織—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覆蓋在植物體的表面,起保護作用;

(2)輸導組織—由導管和篩管組成,分佈在莖、葉脈等處,擔負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

(3)營養組織—細胞壁薄,細胞間質多,分佈廣泛,具有吸收、貯藏等多種功能;

(4)機械組織—細胞壁加厚,分佈在莖、葉柄、葉脈等處,對植物器官起鞏固和支持;

(5)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具有持續分裂能力。

每一種組織郡具有一定的分佈規律和行使一種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種組織又是相互依賴、密切配合的。

4、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可分為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胰腺。

口腔內有牙齒,在舌的攪拌作用幫助下,將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後,對澱粉進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麥芽糖。

胃能貯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還能通過蠕動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別從膽總管和胰管進入小腸,小腸腸壁上的腸腺還能分泌腸液,通過小腸的蠕動,多種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將澱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消化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這些小分子物質和水、無機鹽、維生素等物質透過小腸壁進入毛細血管。

因此消化系統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分子;然後,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並被帶到全身各處;最後,廢棄物通過肛門被排出體外。

七、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及其意義

生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適應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動物的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等,這些方式有利於捕食、逃避天敵、尋找配偶等等。獲得有利的生存條件,從而使種族得以不斷繁衍。

而在生物與生物之間,同種與異種之間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種內關係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鬥爭,種間關係又包括寄生、競爭、捕食等,無論哪一種生物的滅絕或增加都會影響到其他生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嚴重的還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所以人類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等措施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第三章 地球與宇宙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於“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5艘海船,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從此,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闢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衞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幹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惱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地球,確切地説,是個三軸橢球體。

2、在地球儀上,順着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都是圓,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經線是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眾多的經線和緯線如何區分?人們採取了給經線和緯線標定度數的方法,這就是經度和緯度。

標籤: 知識點 初中 科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dqzk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