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荀子《勸學》原文註釋及翻譯

荀子《勸學》原文註釋及翻譯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説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説了有關學習的問題。下面是荀子《勸學》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1.1君子曰(1):學不可以已(2)。青,取之於藍(3),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4),其曲中規,雖有槁暴(5),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註釋】

(1)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2)已:停止,終止。

(3)藍:即蓼(liao了音)籃,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葉經過發酵後可以提製深藍色*的有機染料靛藍。

(4)糅(rou柔音):通“煣”,用微火燻烤木料使它彎曲。

(5)有:通“又”。槁(gao搞音):通“熇”,烤。暴(pu)瀑音):古“曝”字,曬。

(6)參:檢驗。省(xing醒音):考察。

【譯文】

君子説:學習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比蓼藍更青;冰,是水變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料筆直得合於墨線,但把它燻烤彎曲而做成車輪,它的彎曲度就與圓規畫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曬,它也不再伸直了,這是燻烤彎曲使它這樣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線的彈劃校正才能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才能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又能每天檢查省察自己,那就會見識高明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原文】

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1),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2):“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3),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4)。”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註釋】

(1)幹:同“邗”(han韓),古國名,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而成為吳邑,此指代吳國。夷: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的民族。貉(mo莫):通“貊”,我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民族。

(2)引詩見《詩·小雅·小明》。

(3)靖:安。共(gong供):通“供”。

(4)介:給予。景:大。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聖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詩》雲:“唉呀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職位,愛好正直行為。上帝知道了這些,就會給你大福氣。”精神修養沒有比融化於聖賢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大的了。

【原文

1.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1),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2),善假於物也(3)。

【註釋】

(1)跂(qi氣音):通“企”,踮起腳後跟。

(2)生:通“性*”,指人的資質。

(3)這句喻指君子憑藉學習賢師益友來提高自己的修養。

【譯文】

我曾經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學習片刻之所得;我曾經踮起腳跟瞭望,但不如登上高處所見之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能看得見;順着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強,但聽見的人覺得很清楚。憑藉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憑藉船、槳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泳,但能渡過江河。君子生性*並非與人不同,只是善於憑藉外物罷了。

【原文】

1.4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1)。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2),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3),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4)。蘭槐之根是為芷(5),其漸之滫(6),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註釋】

(1)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鳥,又稱巧婦鳥,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葦一毛一毳為巢。

(2)苕(tiao條音):蘆葦的花穗。

(3)射(ye夜音)幹:又名烏扇,一種草本植物,根入藥,莖細長,多生於山崖之間,形似樹木,所以荀子稱它為“木”,其實是一種草。一説“木”為“草”字之誤。

4)《集解》無“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八字,據《尚書·洪範》“時人斯其惟皇之極”《正義》引文補。

(5)蘭槐:香草名,又叫白芷,開白花,味香。古人稱其苗為“蘭”,稱其根為“芷”。

(6)漸(jian尖音):浸。滫(xiu朽音):淘米水,此引為髒水、臭水。

[譯文]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它用羽一毛一做窩,還用一毛一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蘆葦的花穗上,風吹來,葦穗折斷,鳥蛋打破,小鳥摔死。它的窩不是不完善,是窩所繫的地方使它這樣的。西方有一種草,名叫射干,莖長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臨七百多尺的深淵。它的莖並非能長到這麼高,是它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的。蓬草長在大地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帶它。它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這樣的。所以君子居住時必須選擇鄉里,外出交遊時必須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原文

1.5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1),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2)。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3),禽一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4),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6)。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註釋

(1)柱:通“祝”(王引之説),折斷。《大戴禮記·勸學》作“折”。

(2)構:結,造成。

(3)疇:通“儔”,類。

(4)質:箭靶。的(di底音):箭靶的中心。

(5)斤,斧子。

(6)醯(xi西音):醋。蜹(rui瑞音):飛蟲名,屬蚊類。

譯文

各種事物的發生,一定有它的起因;榮譽或恥辱的來臨,必定與他的德行相應。肉腐爛了就生蛆,魚枯死了就生蟲。懈怠疏忽而忘記了自身,災禍就會發生。剛強的東西自己招致折斷,柔一弱的東西自己招致約束。邪惡污穢的東西存在於自身,是怨恨集結的原因。鋪開的柴草好像一樣,但火總是向乾燥的柴草燒去;平整的土地好像一樣,但水總是向低濕的地方流去。草木按類生長,禽一獸合羣活動,萬物都各自依附它們的同類。所以箭靶一張設,弓箭就向這裏射來了;森林的樹木一茂盛,斧頭就來這裏砍伐了;樹木一成蔭,羣鳥就來這裏棲息了;醋一變酸,蚊子就彙集到這裏了。所以説話有時會招來災禍,做事有時會招致恥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一事啊!

[原文]

1.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1),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2),不能十步(3);駑馬十駕(4),功在不捨(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6),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7),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8),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9),鼫鼠五技而窮(10)。《詩》曰(11):“一屍一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12)。其儀一兮,心如結兮(13)。”故君子結於一也。

[註釋]

(1)跬(kui傀音):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於現在所説的一步、古人所説的半步。步:古人説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於現在的兩步。

(2)騏驥:駿馬。

(3)步:長度單位,六尺為步。

(4)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裏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參見2.8。

(5)舍:捨棄。指不放棄行路。

(6)八:《集解》作“六”,據《大戴禮記·勸學》改。跪:腳。螯:螃蟹等節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7)蟺(shan善音):同“鱔”。

(8)冥冥、惛惛(hun昏音):昏暗不明的樣子,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幹。昭昭:明白的樣子。

(9)螣(teng騰音)蛇:古代傳説中的一種能飛的神蛇。

(10)鼫(shi石音)鼠:原作“梧鼠”,據《大戴禮記·勸學》改。鼫鼠能飛但不能飛上屋面,能爬樹但不能爬到樹梢,能游泳但不能渡過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過人,所以説它“五技而窮”。窮:窘困。(11)引詩見《詩·曹風·鳲鳩》。

(12)儀:通“義”。

(13)結:結聚不散開,比喻專心一致,堅定不移。

[譯文]

積聚泥土成了高山,風雨就會在那裏興起;積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而聖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起一步兩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匯積細小的溪流,就不能成為江海。駿馬一躍,不會滿六丈;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於不停腳。雕刻東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邊,那就是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屬和石頭都能雕空。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塵土,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八隻腳兩隻螯,但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棲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所以沒有潛心鑽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徘徊於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於困境。《詩》雲:“布穀鳥住在桑樹上,七隻小鳥它餵養。那些善人君子啊,堅持道義一個樣。堅持道義真專一,思想就像打了結。”所以君子學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原文]

1.7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1),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2)。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3)。為善不積邪(4),安有不聞者乎?

[註釋]

(1)瓠(hu户音)巴:楚國人,善於彈瑟。沈:《集解》作“流”,據《大戴禮記·勸學》改。沈:同“沉”。

(2)伯牙:古代善於彈琴的人。六馬:古代天子之車駕用六匹馬拉;此指拉車之馬。仰秣:《淮南子·説山訓》高誘注:“仰秣,仰頭吹吐,謂馬笑也。”一説“秣”通“末”,頭。

(3)崖,岸邊。

(4)邪(ye爺音):同“耶”,疑問語氣詞。

[譯文]

從前瓠巴一彈瑟而沉沒在水底的魚都浮出一水面來聽,伯牙一彈琴而拉車的六匹馬都抬起頭來咧着嘴聽。所以聲音沒有小得聽不見的,行動沒有隱蔽得不顯露的。寶玉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會滋潤;深潭裏生了珍珠,潭岸就不顯得乾枯。是不能堅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沒有積累起來吧!否則,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rvk9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