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精選6篇)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荀子勸學的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精選6篇)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1

讀了荀子的《勸學》,我不僅被文中優美的語言和生動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學”所藴含的豐富內容。就像文章開篇所談到的:“學不可以已”,無數句古語在鞭策着我們去學習——“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漫長而終身需肩負的使命,又需要點點滴滴積累的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與汗水的人,即使擁有方仲永一樣的天資,也終將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資平平卻在後天懸樑刺股、堅韌不拔地奮鬥、學習的人,也獲得了他們的努力應得的成就。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2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3

這周以教學選自《荀子》的《勸學》為主,在教學的同時,自己也深有感觸。

文章第一句話就直接説: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才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才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行的,我們學習時需要三心:耐心,精心,潛心,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智商一般,若想真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就得永不停息的學習。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4

《勸學》中“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它告訴我們在人生中的道路中總是不斷的讀書學習,品味和領會書籍中的精華,使得我們的眼界在開闊,精神在成長。

每個人都想在自己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那豐富精彩的人生,為此我們要不斷學習讀書,才能贏得他人的掌聲和喝彩。同時,我們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充實自己,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的精華,同時我們要善於觀察事物的特性,利用客觀事物。正如荀子《勸學》中所説過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多數成功的人士都是懂得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事物來更快地推動自己走向成功的峯頂,創造出更多屬於自己的財富,盡情地展現風采。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5

《勸學》是荀子流傳最廣的著作之一,現在更是選段被編入教材之中讓廣大中學生閲讀體會。其中飽含着荀子對於學習這件事的重視和希望後人不要忘記學習的敦敦教誨。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直接就是提出了主題,勸告後人學習不可以停止,必須要“活到老學到老”,之後又用了大量的例子從學習的意義、用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大量的比喻、舉例是本文的主要特點,更好的突出了主旨,闡明瞭要義。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儒家文化中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荀子借君子之口説出這個看法,表示了他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

荀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呢?首先從思想上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所以要依靠後天的學習來改變這個本性,來解決這一問題,再來接下去荀子又舉了不少的例子來説明學習對於改變人的素質、文化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還提出了學習的方法認為學習不能埋頭苦學需要藉助外物、向現實學習,所以荀子會説“善假於物也”。這些都是荀子基於實際、基於自身的經驗提出來的。

接下來荀子又講到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堅持,針對很多人學習都是三分鐘熱度的狀況提出了必須要鍥而不捨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學習不可以停止的主題。還提到了學習時的心態,切忌心浮氣躁,必須腳踏實地,專心致志。

全文從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帶來的幫助、學習的重要程度等多個角度論證了“學不可以已”這個論點,全篇少有直接説理,多用比喻等方式來闡述論點,使得全文更加形象生動。

荀子勸學的讀後感6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穫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於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説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那麼新教育思想為什麼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裏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後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麼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説,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樑。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採用灌輸的做法,最終導致老師在講台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

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後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説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於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繫統,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麼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於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努力,朝着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着,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q22m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