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荀子《勸學》讀後感3篇

荀子《勸學》讀後感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荀子《勸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荀子《勸學》讀後感3篇

荀子《勸學》讀後感1

荀子以他縱橫捭闔的雄辯、嚴謹細密的邏輯,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應取態度,他勸勉世人為學,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荀子指出 “ 學不可以己 ” , 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識是浩瀚的海洋,隨着社會進步,現在的知識遠比古代豐富。知識日新月異,經驗年積月累,沒有一個人能夠説他已經囊括了全人類的知識。學習如同在知識海洋上遨遊,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廢一時,要長此以往,永遠進取,才有可能到達知識彼岸。知識的寶庫奧祕無窮,用陳舊知識顯然不能扣開成功的大門,只有吐故納新,不斷獲取最新信息充實頭腦,才能在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中不被事物的雜亂無章現象所迷。 “ 學不可以己 ” ,一旦停止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歷史前進浪潮淘汰掉,這是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斷汲取知識瓊漿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與他的弟子顏回有一段精彩對話,顏回説: “ 南山之竹,生來就直,不需要墨線校準。 ” 孔子説: “ 箭頭裝了箭尾,其飛不更輕巧,其入不更深嗎? ” 形象説明學識可以增長才乾的道理,顏回深受啟發,於是欣然拜孔子為師。荀子也説: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同樣説明了學習潛移默化的作用。 “ 非學無以廣識 ” ,常學則可以 “ 智明而行無過 ” 。通過後天的學習,完全可以改變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動變得高尚,思想變得豁達,識解變得通徹,頭腦變得靈活,道德日益趨於至善至美境界。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愚拙平庸變得聰明非凡。如果我們養成好學不輟的習慣,一生該學多少知識啊!像蠶一樣不斷吃進桑葉,又會吐出一縷縷光潔的絲,那麼你的努力將獲益非淺,社會也將受益非淺。

學習不是為了裝潢,為了談吐吹噓,而在於假借外物,如上高台,登高而博見,如順風而呼,使聞者彰,這實際上彌補人的能力之不足,發揮智謀的無窮威力,達到 “ 致千里,絕江河 ” ,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為學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鶩遠的做法,反對淺嘗輒止、驕傲自滿、見異思遷的態度。而應該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 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 ” ,積硅步,聚小流,鍥而不捨。有一付對聯説得好: “ 好大喜功終成怨府,貪多務得哪得閒時 ” 。學習不要以為瑣細而委棄,認為高難而卻步,要有日積月累的功夫, “ 快船遲開晚進港,笨鳥先飛早入林 ”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登上萬仞高峯,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沒有咫尺跬步積累,休想到達絕頂。

孔子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則得久,得久則居之安,居之安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最無益,無過於一日曝、十日寒 ” 。精巧的工藝品,全憑人工摩玩鐫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一以貫之,聚焦於一點,用心專一。蚯蚓雖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我們學習需要這種精神,才能由知識的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進入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荀子《勸學》讀後感2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鑿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荀子《勸學》讀後感3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説“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説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人,後來居上。他又説:“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藉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捨,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裏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捨。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説:“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羶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説:“不聞,不着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羣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覆説明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捨”、“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標籤: 勸學 讀後感 荀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ndwj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