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高二《勸學》教案

高二《勸學》教案

勸學》是一篇古文,出自於《荀子》一書的首篇,分享了《勸學》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勸學》教案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着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教學總結: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備課和上課需要反思的很多。

先從備課説起,首先,過於貪多。儘管是一首古詩,文章篇幅並不長,但相連帶的內容都想講到,要考慮知識的擴充,還要考慮到本課知識講得是否透徹。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想完成太多,太不可能。

再説上課環節,整堂課的安排前鬆後緊,前半節課學生還會顧忌老師講的要求,但後半節課便不受支配,愛動則動,愛説則隨便説了起來。儘管課堂上我常鼓勵學生説想説的話,儘量不對他們限制太多,但學生的規矩和習慣看來還沒有養成,這是日後教學中需要強調並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讓學生在不限制思維,不受太多約束的情況下,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最後説自己,準備不夠充足,不能很好的預設學情,致使後面的許多環節沒有進行,所以整堂課的效果離自己的設想有一定的距離。另外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表情更不象花一樣,加上這是一首古詩,所以整堂課沒有童趣充斥。教師要拉近學生的距離,不但是身體上的,更是心裏上的。

教學實際能反應一定的問題,應該是一件不錯的事。最起碼能發現問題,所以以後的工作便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從學生表現看,發現了學生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學生的閃光點——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表達清楚流利。儘管各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好課多磨,有問題,才會有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m0gq4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