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勸學》教學案例

《勸學》教學案例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文章,作者是荀子。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勸學》教學案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勸學》教學案例

《勸學》教學案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藉助資料能自行翻譯第1、2小節。

掌握、積累“勸、中、疾、水、假、絕”等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而”2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

2.理解第1、2節中作者的觀點及論述的方法;背誦這兩節。

【課前預習】

1.自讀課文

(1)完成下列注音並在文中標出。

輮( róu )以為輪 參省(xǐng ) 槁暴(pù) 須臾( yú )

木直中(zhòng)繩 跂( qì )望 舟楫(jí ) 跬( kuǐ )步

鍥( qiè )而不捨 駑( nú )馬 蛇鱔(shàn ) 騏驥(jì)

學生補充:

(2)寫出文中的通假字並作解釋

雖有 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曬乾。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輮使之然也:“ 輮 ”通“ 糅”,火烤。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賦,資質。

2.翻譯課文第1、2節,在文中劃出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標出特殊文言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可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參考書;注重聯繫語境)

3.瞭解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先秦儒家最後的 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4.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預習反饋】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其讀音和句讀是否正確做出點評。

2.説説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3.指名翻譯課文第1、2節,其他同學糾錯,並將文中出現的重要字詞和文言現象分類記在下面。

教師點撥: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要聯繫語境,力求字字落實。

歸納如下:

(1)通假字(見前)

(2)詞類活用

A.名作動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B. 名作狀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C. 使 動用法

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輮,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

D. 形容詞做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形容詞做動詞,變直;變鋒利)

E.形容詞做名詞

①其曲中規 ( 彎曲的程度,弧度 )

②登高而招 ( 高處 )

(3)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式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b.臂非加長也

c.聲非加疾也

d.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f.君子生非異也

②省略句式

輮(之)以(之)為輪。

輮(之)使之然也。

③倒裝句式

介詞結構後置句

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b.君 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一詞多義

青,取之於藍。 (從,介詞)

而青於藍 (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對於,介詞)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錶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 省乎己 (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連詞)

(5)古今異義

金就礪則利 金(古:金屬的刀類; 今: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參(古:檢查; 今:探究並領會)

【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學不可以已)

2 .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論點之後, 用了5個比喻來論述,請説説它們的不同含義及 其作用。

(第1節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

3.第2段也用了比喻來論述學習的作用,請分析這些比喻的含義及論述角度與前文有何不同。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這一節從學習的作用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

(1)勸學 (2)學不可以已

(3)木直中繩 (4)博學

(5)疾

2.翻譯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課後作業】

1.背誦1、2節;

2.自讀課文第3節

(1)注音

跬(kuǐ)步 駑(nú)馬 鍥(qiè])而不捨

金石可鏤(lòu) 蛇鱔(shàn) 騏驥(jì )

(2)翻譯課文第3節,在文中劃出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標出特殊文言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參考書;注重聯繫語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藉助資料能自行翻譯第3小節。

2.掌握、積累“備、功、跬、舍、黃泉、強、用”等文言常用實詞;學習“焉、而”2個文言常用虛詞;瞭解定語後置句。

3.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4.背誦第3節。

【課前預習】

1.自讀課文第3節

(1)注音

跬(kuǐ)步 駑(nú)馬 鍥(qiè)而不捨

金石可鏤(lòu) 蛇鱔(shàn) 騏驥(jì )

2.翻譯課文第3節,在文中劃出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標出特殊文言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藉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參考書;注重聯繫語境)

【預習反饋】

1.指名背誦第1、2節。

2.指名翻譯課文第3節,其他同學糾錯,並將文中出現的重要字詞和文言現象分 類記

在下面。

歸納如下:

(1)詞類活用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名詞用作狀語,往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往下。)

(2)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②倒裝句式

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之”助詞,表定語後置。)

(3)一詞多義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表順接,就,於是,連詞)

蟹六跪而二螯 (表並列,連詞)

(4)古今異義

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 :幫兇、走狗。

蟹六跪而二鰲

古義:腿,蟹腿;

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着地,跪下。

【合作探究】

1.本文第3節用了哪幾個比喻,它們內在的聯繫是什 麼?

第3節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①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

②接着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 ”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2.第3節論述角度和前文又有何不同?

(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

【總結提升】

本文多次運用設喻論證的方法,看看作者的設喻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本文的設喻特點: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②設喻方式多樣:a.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 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 重要性。b.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 ”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C.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③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a.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b.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 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C.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作用: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

【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第3節。

2.用“/”給下列劃線部分斷句,並翻譯。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 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説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大説,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① 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

② 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① 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

晚上寫信的時候,嫌蠟燭不亮,於是就對拿蠟燭的人説:“舉燭!”

② 雲 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説着就在信裏誤寫上“舉燭”兩個字。“舉燭”,並不是這封信裏原來要説的意思。)

附 翻譯及段意:

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説:“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裏説着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裏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 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説,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標籤: 教學 勸學 案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0ynj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