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觀後感(精選10篇)

弟子規觀後感(精選10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觀後感(精選10篇)

弟子規觀後感 篇1

説起弟子規,會一定會有很多人知道,哪怕是一些小孩子。《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敍”,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

早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就讓我們每天在黑板上輪班一人抄寫一句弟子規,上課前還要背誦一部分,那時候只知道背下來就是好事,也從沒深刻分析每句是什麼意思。但那時還是對傳統文化很崇敬,現在我也長大了,轉眼間是上大學的人了, 在這假期,我看了弟子規傳統文化的宣講視頻,這才對弟子規有了更深的體會。仍然是有很大的收穫,父親也在旁邊,還連聲叫好。

這弟子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讓一位年以花甲的老父親都連聲叫好,讓一個內心充滿熱血的青年還能靜下心來,去聆聽他每字每句的意義呢?視頻中的蔡禮旭老師這樣講,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有錢、有房、有車、娶漂亮老婆、嫁帥氣老公、受他人讚揚,而是孝順父母、子女孝順自己。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這四句是一般人能做的到嗎?沒有發自內心、十足耐心能做到嗎?連這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偉大事業,要如何如何。 沒錯,這些講的都是事實,這才能夠打動我們的內心。

説完了“孝”,接着就是“悌”,“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老夫子不光是重視孝,也非常重視悌,他認為認為悌也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這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那麼談起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

所謂入則孝,出則悌,首孝悌,次謹信,所謂謹信,謹是謹慎,信就是講信用。對待自己的言語、思想行為要慎重,不能輕率放蕩,要時常檢查是善是惡。對聖賢的道理要仔細體會,深解意趣,就不再懷疑;所表現在言思行上不再有虛妄,處處顯示真實,這就是信。看似再普通不過的道理還是被許多人淡忘甚至遺棄在一邊,看看這麼多的虛假信息: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廣告、虛假新聞、虛假購房、虛假創業、虛假宣傳、但是這只是我們社會上的一點污點,我們的世界還是美好的。

另外,我對這光盤中提到的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泛愛眾,而親仁”這不正是反映了孔子中的“仁”嗎?“有餘力 則學文”不正好反映了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嗎?雖然我們不是豪門出身,但國家還是給了我們求學的平台,但父母們照樣給了我們追求知識的機會,我們應當在此感激,去努力學習,以求有所成來回報國家、親人、以及幫助過我們的人,裏面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也是闡釋了報答人的準則。

在生活中,我們要落實弟子規,就是鍛鍊自己、磨練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辨別是非好壞,如此心正則身正,也就能健康長壽、幸福美滿,不再過空虛、不知明天該如何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理解,但也只是理解而已,還沒很好的去落實,多位老師都講弟子規是用來實踐落實的,而不是用來光讀、光背的,所以我還得要好好去落實,糾正自己的過錯。 我崇尚我大中華的傳統文化,它傳承至今,必定有他不凡的影響力與作用力!

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揣摩《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觀後感 篇2

小時候,打着流水賬背《弟子規》,而如今細細的品味這本“人生指南”,我才發現這字裏行間,無不引導着人們修身立德,磊落做人。

剛翻開《弟子規》,就可以看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我們幾乎無時無刻在感受着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像人活着自然,而我們也自然地把這種愛想得理所當然,父母若有許些不順自己的心意,就會莫名其妙的大動肝火,又有幾個人會像書上説的那樣對父母提出諫言,和顏悦色的將心比心呢?當父母老去,在最後分別時,才知道這種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後悔不已。孝順還生孝順兒,你希望子孫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你的父母,母親十月懷胎讓我們得以生活在這美妙的世界,父親對我們關心愛護,教與我們勇敢堅強……我們這寸草之心又怎能回報?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我們對父母的孝心當然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真正的孝心是不求回報的,我們應該要像當初父母為我們無私付出一樣對父母默默答謝感恩,正如書中所説的,聽父母話、為父母爭光、不讓父母擔憂皆是孝。孝心簡簡單單、真真實實,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好似温水一般,暖父母之心田,解父母之憂愁。

出則弟中寫道:“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可現世有多少人因工作繁忙,把生了病的親人扔在醫院不聞不問啊!這一則教會了我們要尊重長者,是呀,孟子不是説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嗎。看到這使我想到了報紙上北大學生扶老人過馬路的圖片。這就告訴我們:老人,好比一隻夜鶯,應該有他們的夜曲,我們這些晨鳴的百靈鳥就應該當他們的觀眾,用愛之心,同情之力為他們鋪路搭橋,陪他們走過全程。讀到“長者立,幼勿坐”時,我不禁心寒,有哪次吃飯時是父母坐着等,我去端菜盛飯的呢?想到這,我一陣內省。

第四則——“信”裏寫道“話説多,不如少。”這使我想到在《荊棘鳥》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一個傳説,説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首歌,那歌聲比世上所有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沒錯,凡事多不一定就好,精妙才是最重要的,就如一篇好的演講稿,區區幾百字卻能字字動人心扉,每句話都能讓人引發深思。而一些千字、萬字的長篇大論卻猶如白水,就算喝上無數次也是淡而無味的。相反的那百字稿卻如同一杯加了煉乳的咖啡,剛喝進去是苦的,每每回味卻總有一股不可思議的甜,既讓人記住了甜又忘不了苦,這難道不是教會了我們以精為貴的道理嗎?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正所謂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千萬不要過於盲目地相信別人。“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朋友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伴侶,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但也不能隨意交朋友,真正的朋友是良師益友。交個博學廣聞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充實精神食糧;交個舉止儒雅的朋友,可以改掉自己所不好的習慣;也是有交個胸懷大志的朋友,才可以與其同樣望見遠處的地平線。

“唯徳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理。”有什麼品德才能不如別人的,就應當去爭取,別人擁有的,你不必羨慕,只要努力,你也擁有。“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是的,物質的好壞,並不能將人分為貴與賤,人只有品德高尚和不學無術的區別而已。只有品德高尚了,你才會發現這世上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餘力學文》教會了我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讀一書,增一智。讀一本書必須一口氣將它讀完,讀透,不是讀一遍就完了,更不能讀到一半就氣餒,只有把書“煮熟”,才可以將書中的含義一一理解。學習的路並不是像坦途那樣匍匐在人們足下,薩迪説過:“誰沒有耐心,誰就沒有智慧。”學習時,若有什麼疑惑的話就繼續努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日積月累功夫深了,疑惑便不攻自破。學習時,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彎下腰並不是什麼恥辱的事,彎得下腰是一種態讀,是一種內心的自信。翠竹因彎腰而堅韌不拔,稻穗因彎腰而豐稔厚重。

讀弟子規,聽聖人誨。嘴中默揹着弟子規,浮躁的心又陷入了沉思。

弟子規觀後感 篇3

説實在的,很久以前我就讀過《弟子規》,當時只認為它和《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讀了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真正認識到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而我們學習這些經典,一定要提得起一個最重要的態讀,就是“經典”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的,也不是拿來讀而已。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以,在讀此書的同時,也開始向蔡老師學習,決心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弟子規》的每一句話。雖然有些一時還做不到,但可先易後難,先近後遠。現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嚐了甘甜的果實。

在讀此書以前,我自認為是個孝順的人,無論對父母還是其他長輩。哪怕是對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為也還説得過去,因為我一直覺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將心比心。可是讀了本書,我才發現我做得還遠遠不夠。孝,德之本也,對我們恩德最大的人莫過於父母了。可是我們卻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們,不能慰籍他們老來孤獨的心,總以為多打幾個電話,多給幾個養老的錢就是孝順了,這是何等的愚蠢啊。這個寒假,悉細照顧父母,和他們促膝談心,領他們到公園、博物館等地遊玩,和他們一起觀賞花燈焰火,看民間扮玩。經過這一假期,我欣喜地發現,老人越來越開朗了,吃得越來越多了,身體也越來越好了,臉上開始有了光澤,皺紋也少了。想想確實有道理,作為他們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對自己百依百順,心情怎能不舒暢,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學校裏,我也盡力把《弟子規》的每一句話落實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則教導學生。《論語》裏有一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長期以來,老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遺失了這根本的一條,因此實效性不大。今天,當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於言教的時候,心裏的滋味十分複雜。試想: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連講台都收拾不整潔,學生又怎麼可能收拾得好抽屜呢!“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現在我要“見己惡,即內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來督促自己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都要合乎《弟子規》的要求。在生活細節方面,我有時對學生指手劃腳,今後要小心、嚴謹、細緻地身體力行。比如撿垃圾,擦桌子,整抽屜等等。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與同事友好相處。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讀,“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今後要注意修正。

總之,看了《細講弟子規》,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淺。通過此次讀書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細講弟子規》就是讓我們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通過學習來提高我們的思想修養和道德素質以及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充分保證執行能力,為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班級、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弟子規觀後感 篇4

今天上午,院校分配看話劇。我滿懷急不可耐的情緒,伴着校巴趕到了鐵路線文化宮看話劇《弟子規》。

這一部話劇演的是一個以前勤奮好學的小孩皮皮,因為父母離異,考試成績愈來愈差,平行線下降,考試一直倒數第一,對自身失去自信心,只有用搗亂的方法造成他人關心。因而接到同學們的牴觸。一次不經意的機遇,皮皮在讀專家教授的協助下穿越到了明代一個小鄉村書院裏,夫子收容了他並使他一起學習,因為古人與當代人的衣着與日常生活差別,皮皮不會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常常被欺負、戲弄。有一天晚上,很多反感皮皮的同學偷了夫子的欽賜金筆,想把筆放進皮皮包裏嫁給他,把他趕出書院。殊不知功虧一簣,筆卻放到了自身的包裏,事兒東窗事發了。但是,皮皮卻英勇地站了出去,替她們擔負了全部罪刑。這時候,三個同學們內心很愧疚,都對皮皮另眼相看,打心眼中欽佩他。此後,她們和睦相處。這時候,讀專家教授再次發生,將他送到實際。經歷了這一切的皮皮此後努力學習,考試成績像一路領先節節高升,又變成了優秀生。看了這一部話劇,此刻的心情很長時間不能忘懷,皮皮的品牌形象深深地的刻在我的腦海中裏,尤其是他替同學們認錯的那一幕,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正能量的主要表現呢?現在有一些人,寧願把義務所有推給他人,也不願意擔負一點點,皮皮和她們展現出獨特的比照。做為一箇中小學生的我,應當向皮皮學習培訓,保證對他人好,不損害他人,真誠待人。這一部話劇給了我許多 啟迪,讓我明白了許多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傳播正能量吧!

弟子規觀後感 篇5

寒假裏,爸爸給我帶回來一個碟片,名叫《弟子規》,因為以前我也有這書,但那些在紙上的話語對我來説好像不怎麼感興趣,沒堅持看完。於是這次一看到有這種碟片,我就立刻看了起來,碟片上的內容細膩生動,我很快看完了。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弟子規觀後感 篇6

錢文忠教授用精闢的説理,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弟子規》中藴含的深刻道理娓娓道來,將一個個小故事教的令人讀而忘倦,學而不厭。

“入則孝”,“出則悌”,“謹”和“信”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尊重長者,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教育我們處事的方式,讓人受益匪淺。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錢文忠教授又給我們解析瞭如何平等博愛,親近有仁。

看後我思考了很多也獲益了很多,《弟子規》可以讓我們對照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合規合矩,對待父母尊長是否關心體貼,對待自己是否嚴格自律。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應該多學習《弟子規》,因為他們需要有一個規矩來教育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現今多數父母長輩可能因為忙於生計,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但至少要讓孩子們從小明白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這樣才能在後期更好地培養他們。《弟子規》中要求弟子遵循的規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極好的品德品性的教育讀本。

謹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弟子規觀後感 篇7

我第一次學了三個字“弟子規”,顧名思義:教育弟子要有規矩。現在我明白了,《弟子規》和《三紫晶》和《論語》一樣,用儒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我看來,《弟子規》是最受歡迎、最實用的啟蒙經典,因為與《聖紫晶》和《論語》相比,它缺乏很多“關心他人”的`原則。

從幼兒園到中學,老師讓我們單獨記憶《弟子規》幾十遍。從純粹的交易開始,瞭解本質,直到這個時候看了《弟子規》的解讀視頻,也感覺相當深刻。

在《弟子規》的總序中,整章的主旨是涵蓋人民。首先,一個人應該孝敬長輩。弟弟,團結哥哥;説到信用,我願意相信;……

在每一次“孝道第一”的背誦中,我每天對父母的言行都會浮現在腦海中。我對一些社會現象深有感觸。

目前,社會上有一些“啃老族”。父母為撫養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反過來,他們不允許父母享受一些快樂,而是繼續花父母的錢,增加他們的負擔。這些人,更別説做《弟子規》所説的:“父母喊,不應該慢下來;父母的命令,不要懶惰。父母應該尊重並傾聽他們的教導。父母的債務必須被接受,但即使是他們的基本道德也下降了。

什麼使“NEET”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原因是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浪費了父母辛苦掙來的錢,沒有努力學習。這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在清代《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看來,“不讀書”可能是不合理的,也沒有包括在內。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而且要像《弟子規》中所説的那樣“冬暖夏涼”,並對父母表現出良好的孝心。

還有“年輕時不要喝酒”和“忙碌時不要靠近”等詞,以及“需要時借用角色並向他們求助”等詞。如果你不問,那就是偷竊,”這句話也深深打動了我。

前兩句是我想了很久的。在反叛時期,它對我們有約束力。我們被要求不要做那些堅持世界精神的事情,而是要專注於我們的學習。抽煙喝酒的問題學生是這12個單詞的反面例子。

“借用角色”這三個詞激勵我們從小就開始談論信用。這是一個老話題,但仍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每年都有數千萬的產品質量問題,從乳製品到肉製品,甚至是膳食精油。人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顯然,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別人。我們只能鞭策自己。根據《弟子規》,從淺到深,從道德到信用,從信用到自律,從自律到勤奮,最後歸結為“一切美德孝為先”。

抓住機會看《弟子規》的視頻,剋制自己,這樣我們就能創造一個沒有非法生意、沒有“嬰兒潮一代”、沒有不還債的“吳英”、沒有在街上死去的“小嶽越月”的未來。也不會有人像魯迅一樣呼籲“救救孩子!”

弟子規觀後感 篇8

視頻一開始,孝孝悌悌和姐姐玩回來了。奶奶在院子裏幹活。奶奶讓小惠到孝孝媽媽的房間去拿一把剪刀,小惠説:“保證完成任務,小惠去了孝孝媽媽的房間拿着剪刀正準備走的時候,孝孝媽媽的水晶杯被風吹了下來。那是因為孝孝媽媽的老闆打電話叫她去的時候拿提包不心,把裝水晶杯的盒子碰到了桌子邊上,結果小惠去的時候,發現大風一吹,水晶杯馬上要摔下來,她跑過去想接住沒來得及。可惜她沒接住,水晶杯摔壞了。

小惠在把破玻璃撿起時,這時孝孝聽到聲音進來一看。認為是姐姐打壞的。就説是姐姐打壞的。姐姐向她解釋他也不聽,也不信。

小寵哥知道後,説不是親眼見到的,不能亂説。然後用時光傘回到了那個時間,看清了事情的真相。孝孝知道了冤枉了姐姐。這時突然來了電話説護城河,有人落水了。着急的孝孝以為姐姐想不開,他快速的向護城河去找姐姐。可實際上是一個小孩落水了。被姐姐救起送到家了。孝孝向姐姐道歉,姐弟兩個重歸於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下道理。在遇到一件事後,要先弄清楚事情真相再下結論,不然會傷人心的!

弟子規觀後感 篇9

初讀《細講弟子規》就真的感覺是一本好書,説的雖是平常的事,講的卻是不一般的道理;細細品味《細講弟子規》,直悔自己接觸的太晚、太遲,這麼多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我之前怎麼都聞所未聞?

《弟子規》是依據孔老夫子的教誨編出來,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從生活面把它整理出來,所以他能如此地貼近我們的生活,蔡禮旭老師又對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深剖細解,才能使我們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癥結一一找到可以處理的方法。

一場好夢、好戲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沉澱。“養子使作善也”,當孩子有顆“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為。看別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並非十全十美,要達到十全九美都很難。但現在讀完《細講弟子規》,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顆善良的心,用智慧溝通,用德育引導,孩子一定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時候,我給孩子講“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訴他“瓜田李下”這個成語的出處,希望他為人處事可以不讓別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虛室。(故事:宋代有一個叫陳P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餘口人,同時吃飯,就連他家裏的一百多條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羣犬不食”。這樣,絕對讓他記憶深刻。而所有的這些,都是在《細講弟子規》中學到的!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須應承。”“父母責。須順承。”“步從容。立端正。”“衣貴潔。不貴華。”在學習上,“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終。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會“失諸正鵠”的。教育孩子以“德”為本,且勿寵溺孩子,“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上行下效,願我們都擁有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弟子規觀後感 篇10

現在在教育中提倡讓學生學習背誦《弟子規》,在教學中我們也讓學生開始練習背誦。通過假期的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學習,我對《弟子規》又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弟子規》是我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它對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都有指導作用,如果我們都能按照《弟子規》的教誨去做,那麼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就能更加和諧。

有人説《弟子規》是給小孩學的,這話不完全正確。《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課本,孩子應該學,但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應該學習。因為《弟子規》講的是前賢的教誨,是生活的規範,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種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明白,所以每個人都應學習《弟子規》。通過《弟子規》的學習,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規》的第一篇“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入則孝”的意思是説在家裏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們的身體受之父母,沒有父母的養育,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無條件的孝敬父母。那麼怎樣做才是對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規》中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話,從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説父母的呼喚,要馬上應承;父母的命令,有馬上執行;父母的教誨,要恭恭敬敬的聽取;父母的責備,要虛心的接受,這些都是孝心的體現。俗話説“孝順孝順,孝就是順,順就是孝”我們應順應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們的要求是錯誤的,我們做子女的也不能頂撞他們,我們應做到“諫使更”並且要“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的責備是錯誤的,我們也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小到大,父母為我們的成長可謂是嘔心瀝血,但他們不圖我們的回報,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裏面唱的那樣,他們就圖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可是看看我們現在做的,雖然能給父母一些物質享受,使他們不愁吃穿,但每天為自己找各種藉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對父母的呼喚、命令、教誨、責備都不能做到“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我認識到了自己對父母做的還很不夠,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像《弟子規》裏説的那樣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時間多陪陪父母,使他們過的更幸福,更開心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vnonl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