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答謝中書書 >

答謝中書書閲讀

答謝中書書閲讀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也可以表現當時的黑暗?

答謝中書書閲讀

《答謝中書書》閲讀及答案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物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備註: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回答問題一:

1、山川之美,在詩人陶弘景的筆下是怎樣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2、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

答: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樣讚賞謝靈運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答: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峯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6、“高峯入雲,清流見底。”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答:描寫了高山、白雲、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淨;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

7、“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並説説這幾句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 ?

答、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備註:段意第一段:"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概述從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愛。總領全文,點明中心。第二段:"高峯入雲到沉鱗競躍"詳細敍述了山川之美的具體內容。第三段:"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回答問題二: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答謝中書書( ) (2)曉霧將歇( )

(3)實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

11.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12.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9.(4分)(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裏指欣賞。

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11.(3分)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12.(4分)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悦之表,與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兩點各2分,意合即可)

標籤: 閲讀 中書書 答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axiezhong/04rl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