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直書與曲筆雜文隨筆

直書與曲筆雜文隨筆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記錄歷史的時候,會用到直筆和曲筆,直筆好理解,秉筆直書,無所避忌,《左傳·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直書與曲筆雜文隨筆

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相國趙盾勸他改變作風。晉靈公竟想殺他,他只好準備出逃。趙盾的侄兒趙穿,趁晉靈公酒醉時將他殺死。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殺其君。趙盾不服要求改寫。董狐説:“你身為相國,國君被殺,你不討賊,你就是主謀,這事我就是死也不會改”。趙盾認為他很冤枉,聽了這話啞口無言,不管內心如何,表面上他沒計較這件事。

齊莊公與大臣崔杼發生了爭奪美女之戰。崔杼藉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抒的“弒君”之罪,結果被殺。太史的二個弟弟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説“你難道不怕死嗎?”太史的弟弟仍要據實直書,崔杼軟下心腸,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回去時,正遇到南史公執簡而來,南史公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沒有攔住史官之筆,崔杼歎息:為保全國家社稷擔了這個名聲,雖是直書,他認為後人能諒解自己的行為。

可見,禮崩樂壞的時期,不懼權勢,堅持“書法”原則,往往會召來殺身之禍。唐代劉知幾《史通》:“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舍者矣”,“蓋烈士徇名,壯夫重氣,寧為蘭摧玉折,不作瓦礫長存”。沒有史官的認真態度,後人無法瞭解什麼才是真實的歷史。

歷史不能直白地寫,史官們只能以曲筆代替。“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醉心於權利爭奪的人們,誰會在意一個學者呢?孔子懷着“禮樂仁和”的夢想,奔波多年,倦極歸來,回到魯國。相傳《春秋》是孔子編撰,春秋筆法,也稱春秋書法,是他的首創,現多稱文章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委婉的`表達傾向,也指一字置褒貶,簡練而含蓄地點評人事,亦稱“微言大義”。

《史記》裏,這樣的書法也很多,比如在《呂后本紀》裏,司馬遷成功刻畫了呂后的形象。惠帝死後,“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陳平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掌握南北軍軍權,諸呂入宮,居中用事,則“太后悦,其哭乃哀”。這些細節,傳達出呂后處心積慮培植勢力的心理。排除歪曲歷史品德低下的人,毋庸諱言,“曲筆”做史絕對不是史學家們的初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kx8k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