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麥收閲讀練習及答案

麥收閲讀練習及答案

麥 收

麥收閲讀練習及答案

孫 犁

1939年,冀中解放區小麥黃梢的時候。

二梅在街上來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婦女們一個一個從自家大門裏走出來。她們站在那新刷寫上晉察冀邊區“雙十綱領”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樹樹陰裏。她們簡直是擠在一塊兒,手裏的鏟鎬碰得叮噹亂響,還夾着清脆的説笑聲。隊伍站得整整齊齊,風吹動樹枝篩下的陽光,在她們的頭上、衣服上游動,染成各色各樣的花。二梅站在隊前問:“你們拿着傢伙幹什麼呀?”“挖溝!”大家一齊大聲地回答。

“對了。駐在咱村的隊伍,今天下午去打擊敵人,這是為了保護咱們的麥子。我們也不能落後,我們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稈分好段,用鐵鏟劃上印,説:“來吧,兩個人挖一段,一把鐵鏟一把鎬。”

隊上的指導員從一塊麥地裏走出來,後面跟着個背大槍的矮個子通訊員。在村裏住長了,他認識二梅。他説:“部長領導得好,真積極!”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説:“指導員,我們弄好了路,你們抓不住鬼子,叫他們衝過來,我們可批評你!”指導員説:“好,好,好。你聽槍響吧!”指導員穿進另一塊麥地,他的衣服和麥子一個顏色,麥穗打到他腰裏。那個通訊員卻淹沒在麥地裏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槍口露在外頭。不久,這槍口也消失不見了,一隻布穀鳥像是受了驚,慌慌張張地從東邊飛過來,一聲連着一聲叫着:“莫黃莫割——莫黃莫割!”

“嘎勾——”東邊響了一聲槍。婦女們拖着鐵鎬和鏟從道溝裏跳上來,向東邊張望。槍聲響得越來越密,越來越急,也越來越近了。二梅的臉有些青白。東邊捲起了一團煙,罩住了金黃的麥子。機槍聲、炮聲,好像壓低了那裏的麥子。炮彈炸碎我們的土地,土地飛到半天空,那裏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黃的麥穗!二梅知道這是敵人的炮,在那裏作戰的同志們是不是受了傷呢?她喊道:“我們不要在這裏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擔架,預備雞蛋和水!”

當她們抬了幾副擔架回來,槍聲停了,那一團煙也遠了。但是槍聲很響很急,二梅知道這是我們的軍隊追趕敵人了。她們很快向那裏跑去。我們的軍隊把敵人趕回窩裏,才停下來。二梅她們抬回受傷的指導員和他那矮矮的通訊員。這兩個同志去奪敵人的重機槍,受了傷。她們把奪來的重機槍也放在一副擔架上,還空着一副擔架。她們回來,路過二梅家的地邊,爺爺正靠在一個捆了牛腰粗的大麥個上等候,他擔心他的孩子,眼望着東邊的路。二梅説笑着回來了,看見爺爺,她説:“把麥個放在擔架上,我們給你抬回去!”老頭子聽了孫女兒的話,真的把麥個放在擔架上,飛快地往村裏去了。

第一副擔架上是指導員,第二副擔架上是通訊員,第三副擔架上是重機槍,第四副擔架上是麥子。老頭子跟在後面,打着火抽着煙。太陽已經有一半落到遠遠的西山裏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團團千變萬化的雲彩——那在老人眼裏,是一隻虎,一隻豹,一匹飛馬,一隻老鷹。

晚上,奶奶又把飯放在那裏,小桌上卻有了白麪餅。爺爺回來,二梅回來。奶奶説:“你今兒個更有功了,奶奶給你烙了白麪餅,快點吃!”二梅説:“有功的是人家隊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導員和通訊員,人家奪了敵人一挺重機槍,受了傷,先慰勞他們吧!”二梅帶了自家的餅還有別人家的雞蛋到指導員那裏去,指導員和通訊員的傷口全包紮好了,躺在院當中月亮地裏的軟牀上。

田野裏是收割麥子和打場的聲音,風吹來薄薄的小麥的香味。二梅和她的兩個小組長站在受傷人的牀前,念着婦救會的慰問信。二梅又唸了她自己的慰問信。她念着,她述説自己原是這樣一個孩子,從小沒了娘,在野地裏,春天挑野菜,秋天拾莊稼,冬天割柴草,風吹着,雨打着,長到十五歲。八路軍來了,是正好的年歲,趕上了正好的年歲。這樣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孃的路。一條完全嶄新的路,在她眼前打開了。她的聲音是那麼莊嚴、熱情和誠懇,感動得受了傷的人硬支起身來,嚴肅地聽着。 (選自《孫犁作品精編》,有刪改)

3.這篇小説的描寫、構思、語言很有特色,請結合具體內容任選一方面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寫角度:小説的描寫具有詩情畫意,這種描寫源自對祖國大地的愛。①文中孫犁給他筆下的青年婦女們賦予了靈幻、靈動、脱俗的詩意的美。這些青年婦女與傳統的舊式農村女性的陰鬱形象不同,她們知道自己的未來,熱愛自己的家園,性格淳樸剛毅。②小説的環境描寫並不是為了突出戰爭的滿目瘡痍,而是以表現祖國山河的美麗為主。如麥收的賞心悦目,有“薄薄的小麥的香味”,如“一團團千變萬化的雲彩”等。③弱化戰爭場面描寫,突出人性美和人情美。文中並沒有殘酷的戰爭場面的直接描寫,也沒有表現傷員痛苦,弱化了戰爭的血腥與殘忍,其實是作者不忍心破壞自己心目中神聖祖國的美麗。

構思角度:從側面為英雄唱頌歌,構思精巧別緻。①本文的主題是歌頌抗日英雄。但作者並沒有從正面描寫戰爭場面以及戰爭所固有的殘酷,也不去正面描寫抗日英雄或抗日戰場、英雄事蹟,他將視線鎖定在被戰爭要求走開的女人和小孩,如二梅等一羣質樸、堅強、勇敢的'女性形象身上。②文中的青年婦女既是傳統婦女中的一員,卻又走出了傳統婦女的生活圈子,她們以自己的行為,真真切切地讓讀者感受到中國最底層婦女在解放區中所得到的鍛鍊與成長。③文中的青年女性們對生活執著、堅韌和熱情,她們也是抗日英雄,與參與抗戰的戰士們一樣,構成了當年解放區抗戰隊伍的主流。

語言角度:語言簡潔秀美,這種美來自於對生活的觀察。①本文的語言富有詩情畫意,如“田野裏是收割麥子和打場的聲音,風吹來薄薄的小麥的香味”。②文中人物的對話則簡約明瞭,充分體現了農民的語言特性,通俗易懂。如“二梅站在隊前問:‘你們拿着傢伙幹什麼呀?’”作者用“傢伙”“嘎勾”等特有的方言,用真實記錄的手法表現了當地人民的真實生活,將筆下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③作者的語言來自現實生活,具有生活的真實感,簡潔明淨又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wq0lk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