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天淨沙·秋思》知識點及試題精選

《天淨沙·秋思》知識點及試題精選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要用到試題,試題是學校或各主辦方考核某種知識才能的標準。還在為找參考試題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淨沙·秋思》知識點及試題精選,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淨沙·秋思》知識點及試題精選

一、文學常識。

1、馬致遠,元代散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號東籬,字千里。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

2、文學體裁: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

3、寫作背景:馬致遠仕途不如意,長期漂泊,足跡所到之處。總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種哀婉又與他對朝廷的哀傷結合在一起。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時代氣息。

二、課文知識過關梳理

㈠課下注釋

①選自《全元散曲》。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鴉]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

③[斷腸]形容悲傷到極點。

④[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的地方。

【內容理解】

㈠主題思想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達了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㈡寫作特色

1、對比映襯

曲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2、巧用白描,言簡意豐

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表現了一個羈旅天涯、漂泊他鄉的遊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暮色圖。

㈢理解性默寫

⑴同樣是詠秋,劉禹錫《秋詞》中的“晴空一鶴排雲上”寫出了秋天明豔的景緻,而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則寫盡了秋天的肅殺之氣。

⑵《天淨沙·秋思》中“__________”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回味,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⑶《天淨沙·秋思》中直接表達遊子羈旅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意的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

⑴枯藤老樹昏鴉。

⑵小橋流水人家。

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⑷斷腸人在天涯。

㈣重要問題探究

1、課後題:《天淨沙·秋思》中,詩人把富有特徵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特別的氛圍。假如你身處其中,面對此情此景,會有怎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這首散曲的語言很有特點,基本上是名詞的連排(只有最後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個個電影鏡頭展現,關聯看似鬆散,實則緊密,內涵豐富。這些意象的共同之處在於衰敗、荒涼,缺乏生氣、活力,作者由此寫出了“斷腸”的悽切心情。

2、詩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斷腸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鄉親人。

3、“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温馨恬靜的景象,聯繫全詩,談談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遊子的孤獨淒涼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4、如果把“古道西風瘦馬”中“瘦馬”改為“駿馬”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因為“瘦馬”令我們不是剛才遊子已經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處境困窘,連馬都累瘦了;而“駿馬”,則讓我們不是剛才騎馬的應是英姿颯爽的俠客,正馳騁天地間,施展自己的抱負。二者意境大相徑庭。

5、這首小令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突出遊子的情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動態的“流水”,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映,這種安適、幽靜的環境,使淪落異鄉的“斷腸人”更添悲愁。

6、從寫景角度賞析“夕陽西下”。

選取典型景象即夕陽,點明遊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氣氛;引出“斷腸人”一句,抒發了天涯遊子的羈旅之愁。

7、全曲不着一“秋”字,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請結合“枯藤老樹昏鴉”一句加以分析。

用“枯”“老”形容“藤”“樹”,枯萎的藤蔓纏繞着一棵千年老樹,深秋的荒涼蕭瑟盡顯,“昏鴉”點出了特定的時間,在蒼涼的深秋暮色之下,盡顯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8、分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如何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的。

“夕陽”點出特定的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氛圍,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卻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悲從中來,觸發了遊子肝腸寸斷的羈旅之愁和思鄉之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p4g9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