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靜默草原》教案7篇

《靜默草原》教案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靜默草原》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靜默草原》教案7篇

《靜默草原》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領略散文優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淨化心靈世界。

二、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敍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鑑賞比較有難度。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藴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五、教學課時:1課時

六、預習要求

1、通過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並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通過查找一些圖片圖像,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七、教學過程

1、以上節課學過的《刺勒歌》導入,全班齊聲背誦。

2、導入課文後,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台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節,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閲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言。

4、同學發言完畢後,老師説説自己的閲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茫”“困惑”這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在哪裏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侷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麼作者要説願意像“母牛”和“烈馬”一樣,温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後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昇華至內心情感。

f.總結,作者對草原懷有什麼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賞感覺;牧人和城裏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後,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束課文,佈置課後作業和下節課預習任務。

八、板書(部分):

靜默草原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 ——無拘束、自由

侷促、無措——不自由

母牛——烈馬

草原與人

《靜默草原》教案2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純樸、簡潔、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語言風格

2、通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3、學習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技能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培養學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的能力

3、賞析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標:

1、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以及作者對草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2、讓學生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情感體驗。

3、學習作者“善忘”與“靜默”的人生態度,陶冶性情。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2、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3、體會簡潔純樸語句中所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學法指導:

1、用草原歌曲創設意境,背誦《敕勒歌》導入新課,走進作者(提問練習一)

2、用“糾錯法”分組分段讀課文,鍛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書的能力(練習二)

3、用“小組互測法”強化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結合練習三)

4、用“小組討論法”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結合練習四)

5、用“啟發式”研討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練習五、六)

6、“小組交流式”完成本節寫作訓練題。(練習七)

四、研討下列問題:

文章為何以“靜默草原”為題?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3、 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脣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4、“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六、寫作訓練

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學習反思與歸納小結: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隻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

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靜默草原》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詞組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後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藴。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瞭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並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導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於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瞭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裏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藴義。(並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説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七、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上台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①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於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④穹廬: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撫摩。

明確:唸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迴歸文本。從標題,説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説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説“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於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麼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裏?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靜默草原》教案4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並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具:

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

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説、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成吉思汗後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祕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⑶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温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温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温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訴我們水源在那裏;

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裏。”——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檔(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xiˋao)鬃(zˉong)

頰(jiaˊ)摩挲(suoˉ)處境(chu)

⑵、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麼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麼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作者接着就告訴我們是什麼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感受:驚慌——(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裏?(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與城裏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於是,不同於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説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裏的人的思維發生衝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裏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靜默草原》教案5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3、作者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藴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問答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廬長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摩挲(suō)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頻騰格爾《天堂》。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羣/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問:

①你從歌曲中聽到草原上哪些獨特的事物?

②從這首蒙古長調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騰格爾,來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這歌與草的海洋裏。他的歌聲飄逸、寬廣、豪爽、粗獷,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誠懇。一聽到他的歌,人們就會想起藍天、白雲、草原、雄鷹。這就是騰格爾,一個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藝術家。

蒙古長調,是唱給天空的,藍天有多高,他們的調子就有多高;蒙古長調,是唱給大地的,土地有多遼闊,他們的尾音就有多悠長。啊!蒙古長調太長、太自由,沒有什麼容納的下它,只能交給天空和草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原野放歌”之《靜默草原》》作者:鮑爾吉.原野。

(板書課題及作者)(播放視頻:草原赤子)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958年出生,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與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鮑爾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潔、細膩。他毫無困難地把這些因素融合,從容寧靜、自領風騷。但最鮮明的,是他筆下傾心描寫人間的美善。鮑爾吉·原野是國內讀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獲得國內大獎,並連續三年被內地和海外評為“90年代中國十大散文家”。

二、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思考:

①總覽全文,作者眼裏的草原有哪些特點?

②作者説“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從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語句。

③作者對草原有怎樣的情感?

明確:①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②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板書結構提綱。要求學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給下面解決)

三、探究揣摩

1、老師播放電視散文,要求學生注意表達獨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點撥:什麼是獨特: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獨特?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是獨特?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獨特?獨特表現在①比較,和別人不同的個性;②新闢的,別人沒有的首創。)

2、分析1-6段

作者在説明草原特點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裏?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與城裏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樣的風景時,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就如同我們常説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你在什麼情況下眯着眼睛?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內心激發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這裏,已經可以看出作者對草原的感情是——喜愛,欣賞。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説,“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

明確:“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説,豐富是藴涵在單一之中的。“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説,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一望無際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

②第10段為什麼寫大海?

對比。寫出對草原的熱愛。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沒有見過大海,我們會説他對草原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因為缺少參照物。可是作者呢?有過海上觀景的體驗,無論怎麼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就是一個蒙古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學生齊讀。

②怎樣理解“自由”與“不自由”?

(層次,強調後者。)(“枴杖”、“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有什麼作用?)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這裏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

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説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裏騎馬、摔跤、放聲歌唱……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説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枴杖有什麼用途的?“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人揹負着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枴杖”、“人文背景”,有了這些,別人對你也就尊敬、羨慕,人有時就會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有個成語叫“人定勝天”,什麼意思呢?它強調人征服自然的勇氣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顯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證明自己的卑微渺小。於是人就會侷促不安。

這種侷促在“外來的旅人”身上怎麼表現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5、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學們,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朗讀第13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烈馬牛羊是草原的象徵,是蒙古人最為親密的夥伴,只有這樣最原始、最質樸的方式才能表現出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嚐流水,這是一種温柔的愛,烈馬暴躁,摩挲草尖時,卻是那樣的温順,這是一種熱烈的愛。

《靜默草原》教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所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用語言描繪自己的家鄉,並談談自己對家鄉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一位蒙古作家對草原的情感是怎樣的。(板書:靜默草原)

二、 作者介紹: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説、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教案《靜默草原教案設計》。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草原三劍客”。

三、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讀課文,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師在學生回答時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作者對草原的情感。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草原的“靜”,領略了作者筆下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佈置作業

寫一段文字,表達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感受。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教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藴含深義的語句,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教學理念:

提倡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平等對話,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體驗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體驗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探究、綜合學習法。

教具:草原掛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舉金盃人已醉;晚風唱着甜蜜的歌啊,輕騎踏月不忍歸……”這是草原女兒德德瑪獻給那塊美麗土地的崇高敬禮!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隻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覺也許是豪放、爽朗、粗獷…,此文卻讓我們感覺到了他們的心靈的另一寫照:細膩柔情。“草原三劍客”裏著名的鮑爾吉原野情繫故鄉,本色質樸,個性謙遜低調。讓我們懷着一顆寧靜的心,走進原野,走進《靜默草原》。

二、作者簡介:

1、學生回憶:《雪地賀卡》

2、師補充:鮑爾吉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些感受洋溢着詩意的光輝,便如草原上的輕煙一般搖盪在他的字裏行間,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

三、整體感知:

“風格即人”。風格是作家創作個性的體現,時代是培植其創作個性的氣候和土壤。鮑爾吉原野來自蒼茫遼闊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他的筆下有靜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黃昏,文字如野馬破陣,雲過山峯。沒有鮑爾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沒有鮑爾吉·原野寬度的人,合不攏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風範。沒有鮑爾吉·原野維度的人,張不開草原的思緒,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靈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樣,《靜默草原》對初二學生而言,也會誕生一個“陌生化”的世界,產生許多審美錯位。因而學習此文重在朗讀和品味,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書香的芬芳中領略一腔細膩深沉的赤子情懷和一方靈光四現的草原風光。

1、教師範讀。

2、找出重點字詞:鮑(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頰(jia)摩挲(suo)處境(chu)

3、學生展開想象,並思考:

“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確:(1)特點:遼遠而蒼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與看不盡/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2)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因而困惑。/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人的處境感最強烈。/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談: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共同點都寫出了草原壯闊雄渾的美。不同點《靜》景物描寫少了,以敍述、議論為主,內容和寫法都比較單純、集中,用筆凝練乾脆,主要寫感受,給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遼闊蒼茫感,側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單一感。原野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層層遞進,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麼手法?

(此文的感受獨特而深邃,

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靜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樓台”的意境,因而經得起反覆閲讀,耐人尋味。驚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對比手法。

3、討論回答: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裏?有哪幾組?

(1)學生從文中找出四種和草原進行對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園林、大海。

(2)師補充: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總是眯着眼睛”。所以説,城裏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茫”。

(3)憶讀,找出課內外運用對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筏子》、《黃生借書説》等。

(4)討論《靜》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裏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裏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2)“枴杖”“人文背景”指什麼?

明確:人揹負的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枴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由”“侷促”。

5、作者對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麼他對草原又有着怎樣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在草原上生於斯長於斯,草原是它們的故鄉。母牛温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這正是作者內心的情感折射,一種綠葉對根的情誼。

5、引申討論:作者情感的源頭是什麼?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頭是對草原的無比熱愛,其人生態度是一種“善忘”的豁達。由於作者是沉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裏,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説的“喧鬧”的。

五、師生共寫共賞:

以《靜默草原》為話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標籤: 教案 靜默 草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zgxo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