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教中授法,以法導學

教中授法,以法導學

甘肅省蘭州實驗小學 

○陳錫萱○ 

著名科學家達爾文説:“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就教學而論,所謂方法的知識,就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我們如果能圍繞學法恰當地設計教法,在教中授法,以法導學,真正體現為學而教的思想,日久天長,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用不着教”的境界也將指日可待。

下面談談我在這方面的作法和認識。

一、嚴格要求,培養習慣

小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説,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習方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除了重視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預習和複習的習慣、認真完成作業和主動改正錯題的習慣以外,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因為我深深懂得“學貴知疑”,“疑者,覺悟之機也。”

初接新班,我總要了解學生質疑問難的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製定進行這方面習慣培養的計劃。首先,我把質疑問難作為預習的主要內容之一,要求每課必作。開始,我在課堂上提倡多提問題,難的、易的、大的、小的、重點的、非重點的、甚至幼稚可笑的,提得越多越好。當學生提問時,我總是耐心解答;對把握性不大、立即答不上的,弄清以後也一定補答。逐漸地,就要求學生把問題提到關鍵處,提到重點難點上,質量越高越好。其次,每上一課我都要安排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然後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分析、爭辯、釋疑解難。

為了使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老師應作具體指導。要告訴學生從何處發問,怎樣才能把問題提得準,問得巧。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可首先從審題入手,圍繞題目多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或怎麼樣。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可圍繞作者思路發問,先寫的什麼,再寫的什麼,哪些詳、哪些略,為什麼要這麼安排,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等等。課堂上,教師的提問一定要在“準”和“巧”上下功夫,問題要有思考量,有啟發性,落實在理解課文、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上,點在學生思維障礙的穴位上,為學生作出如何提問的榜樣。

經過培養和訓練,我所帶班級的學生都特別愛問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而且逐漸能沿着文章的思路、圍繞課文的中心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隨着質疑問題習慣的形成,學生勤于思考,善於鑽研,積極探索的精神得到發揚,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都為能提出並解決一個有質量的問題而感到由衷的滿足和喜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可能一蹴而成,所以,必須反覆要求,反覆訓練。

二、循序漸進,指導學法

學法指導應體現目的性、系統性和層次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遵循順序漸進的原則。

這裏的“序”,指的是不同年級學生心理水平,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順序與知識體系,由低級逐步向高級發展的序列。低年級的學生對事物認識很膚淺,思維形式主要是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他們只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具體形象的學習方法。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也不斷提高,他們已可以掌握一些複雜的、抽象程度較高的學習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編排的,因此,在指導學生掌握學法時,應該體現一定的坡度。例如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就應先教理解詞句的方法、理解段意的方法;教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學法指導的階梯應是:概括段意的方法--總結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文章思路的方法。教學生讀課文的漸進順序應是:認讀詞句的方法--朗讀的方法--默讀的方法。

例如:我教給了學生如下概括段意的方法:首先要把段中句號之間之間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繫弄清楚,然後看這一段裏有無中心句,若有,這一句便是段意。這種中心句有時在段首,(如第十冊《詹天佑》第一段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國偉大的愛國工程師;《鯨》第一段首先概括講鯨是最大的動物。)有時在段尾,(如第七冊《再見了,親人》第一段的末句“這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會忘記?”遇到有因果關係的段落,可用結果句作段意(如第七冊《小木船》第三段的末句“我們的友誼就從此破裂了”。)

遇到有主從關係的段落,應抓主句作段意。有的段落沒有中心句,段意必須用自己的話來總結。圍繞一箇中心展開敍述的段落,段意比較好概括。如果一段中要表達幾個意思,又有主有從,就應該按主要句子的意思概括段意(如《飼養員趙大叔》第12自然段四句話:第一句寫“金皇后”可愛,第二、三、四句寫趙大叔特別優待“金皇后”的事例,可以看出,是以後三句話為主的,那麼段意就可以概託為“趙大叔特別關心‘金皇后’”)。如果一段中幾個層次意思並列,段意就應該把各層次意思全概括進去(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講了灕江水的靜,灕江水的清,灕江水的綠。把這三段意思合起來就是講“灕江水的靜、清、綠。”)除了概括段意的方法外,其它各種方法也都這樣具體教。

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指導學法必須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得而能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幾種課堂結構指導學法:

(一)示範--小結--學用。對低年級和初接的新班學生用這種結構比較合適。例如,講讀《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由於課文主幹部分是按春、夏、秋、冬順序寫的,而且每一個季節都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結構大致相同。所以,講課時,我只重點講了“春季”這一自然段,總結出了學習這一段的步驟(也是這類課文的學習方法),即,依次弄清:①這一段寫了哪些景物?②這些景物美嗎?美在何處?③作者這樣寫目的何在?緊接着就讓學生按此順序嘗試學習後邊幾個自然段,在實踐中學用老師剛剛示範的方法。又如,我用比較法教“己”和“已”,“末”和“未”,使學生很快記住了字形;通過比較“前赴後繼”和“前仆後繼”使學生弄清了“赴”和“僕”的字義……接着我小結了這一學習方法,告訴學生:“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學習中運用比較法,有助於把握知識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發展思維能力。學習語文,不僅字、詞、句、段可以用比較法,篇章結構也可以比較。然後,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用比較法進行學習。

例如:為了掌握《瑞雪》的層次結構,我引導學生和學過的《雨》相比較,找出寫法上的一些不同處:《雨》的寫作順序是雨前、雨中、雨後,重點寫了雨中部分;《瑞雪》的寫作順序是雪景、人物。雪景也是按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後的順序寫的,但重點卻是雪後一部分。使學生知道,層次結構,重點的安排是根據中心而定的。我還常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與範文進行比較,這樣,既可加深對範文的理解,又可找出習作的長處與不足。另外,同學間的作文也可以比,自己修改前後的作文也可以比。實踐使學生們體會到了“比較法”對辯別事物的作用,增強了運用比較進行學習的自覺性。

(二)自學棗質疑棗總結棗運用。這種結構較適於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中年級學生。自學時,讓學生圈圈點點,做上各種記號,寫上簡單的眉批;質疑問難時,要提出理解不了的問題,接着,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並由學得好的學生或老師作出正確的解答。之後,老師再引導學生們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法,最後印證學法,讓學生模仿這種學習方法學習類似的內容。

採用這種課堂結構,一般要先設計幾個問題(或用課後的練習題)。這些問題本身要藴含着學法。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展開討論,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掌握學法的過程。例如,《狼和小羊》寫了狼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兒的過程。“三次找碴兒”就是作者寫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線索。講課時,我依據這條線索有層次地設計了幾個思考題,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縱深階段:①課文寫狼和小羊之間的什麼事?②“碴兒”和“故意找‘碴兒’”是什麼意思?③狼一共找了哪幾次碴兒?④狼為什麼要故意找碴兒?⑤為什麼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兒呢?這説明了什麼?經過這一個個問題的自學和討論,學生會一步步弄明白狼找藉口的實質,小羊反駁的理由,懂得對狼這樣的壞傢伙是沒有道理可的。學完課文後引導學生回顧學法,指出,圍繞課題提出有關問題,帶着問題邊讀邊想,通過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理解作者思路,掌握課文內容的方法,以後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其它課文。

(三)遷移--自學棗交流棗總結。在教學獨立和半獨立閲讀課文時我常採用這種課堂

結構。例如,教學第八冊第六組課文時,通過一類教材《在炮兵陣地上》、《馬背上的小紅軍》教給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重點設疑--讀議釋疑深入探究--熟讀深知,迴歸整體”的學習方法。教學二類課文《臘八粥》時,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回顧前兩課的學習方法,接着讓他們按照這一方法自學,在此基礎上交流學習體會,取長補短。這時,老師只作適當點撥,重在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再指導學生總結課文內容,寫作特點,進一步強化一下所用學習方法,以便在學習三類課文《回韶山》時獨立運用。

《避雨》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

師:第二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一開頭,作者就用這麼幾句話勾畫出了姑娘的外貌。看了這幾句話,我們姑娘有了初步印象:這是一個年輕有力、純潔、堅定的姑娘。我們看一個人不光要看她的外表,還要看其內心。請同學們看看,“我”在避雨時,在觀察了姑娘的言行之後,對姑娘作了什麼樣的評價?你能不能從第二段中找出一句話來,用這句話去評價姑娘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有那麼一句話嗎?

生:“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啊!”這句話最恰當。

師:他找得對嗎?

生(齊):對!

師:很好!“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啊!”這一句話是作者在觀察姑娘的言行後作出的評價。用這句話來概括、評價這位姑娘是最恰當不過的了。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出來,然後齊讀一遍。

(學生在書上畫上此句,然後齊讀了一遍。)

師:誰知道,什麼叫“有心計”?

生:“有心計”在課文中是説這位姑娘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對工作認真負責,記憶力好。

生:“有心計”就是説,很有心眼。

師:“有心計”在課文裏説的是有心眼,有主見,遇事冷靜,善於分析,善於思考。這篇課文,作者就是圍繞着這位姑娘有心計來描寫的,“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啊!”這句話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作者就是圍繞這個中心句,選擇材料,展開敍述的。課題叫《避雨》,中心句是“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啊!”請同學們看看哪一段着重表現了中心句?

生(齊):第二段。

師:對!是第二段。請同學們看看,第二段分了幾層?

生(齊):三層。

師:第二段分了三層。下面,討論一下,第二段的三層中哪些地方表現了姑娘有心計。討論時,首先找出,在每一層中哪些語句表現了姑娘有心計?為了突出姑娘有心計,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現在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討論。

(四人一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氣氛活躍)。

師:討論完了嗎?請坐好。請彙報你們討論的情況。先從第一層説起,看哪些地方表現了姑娘有心計?

生:“衣服淋濕了,往下面滴着水珠,她沒有管這些,一聲不響地站在那裏,注視着天氣的情況……”

師:第一層通過寫姑娘與眾不同的表現,初步展現了姑娘是一個有心計的人。

(板書:與眾不同)

大家一起朗讀一遍有關的句子“她沒有擰衣服上的雨水……”

師:作者就是通過這些細緻動作的描寫表現了她是一個有心計的姑娘。第二層哪些地方表現了姑娘有心計呢?

生:“只有姑娘沒走,她抬頭望了望天空,喊道:同志們,還有雨!”

師:答得對!同學們,雨停了,大夥都急着趕路,湧到大路上,只有這位姑娘沒有動,她抬頭望了望天空説:“同志們,還有雨!”從這個地方能看出姑娘怎麼樣呢?

生:非常冷靜!

師:非常冷靜,而且善於棗

生:觀察!

師:善於觀察,善於分析,説有雨,不多一會就下起雨來了。這裏用了一個“果然”,“果然”是什麼意思?

生:預料與事實完全一樣。

師:事實與預料完全符合,就用了“果然”。姑娘説有雨,果然就下起雨來”,説明她預料得怎麼樣?

生:很準確!

師:對,預告非常準確。

(板書:預告準確)

師:姑娘為什麼預告十分準確?

生:因為她善於觀察。

生:她觀察得很仔細。

師:她能充分利用時間來觀察天氣,同時又積累了好多氣象知識,所以能準確地進行天氣預報。

師:課文第二段的前兩層,不僅寫了姑娘避雨時的表現,還寫了避雨時大夥兒的表現。為什麼要寫大夥避雨時的表現?

生:寫大夥是為了襯托姑娘與眾不同。

師: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生:是對比寫法。

師:通過寫大夥與姑娘不同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就進一步突出和襯托了姑娘的有心計,對不對呀?

生(齊):對!

師:下面我們看第三層,作者又是怎麼突出姑娘有心計的呢?

生:用了對話的形式來突出姑娘有心計。

師:對話的內容是什麼?

生:是關於去年的天氣情況。

生:他們在談雨。

師:他們在談雨。

(板書:談雨)

師:請三位同學來讀對話這一部分,在三位同學讀的時候請特別注意體會姑娘回答的話説明了什麼?

(教師指定三人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

師:無論問什麼都能脱口而出、馬上就答上,這叫什麼啊?

生:對答如流。

師:這叫對答如流。無論問什麼,一口就答上了(板書:對答如流)。從姑娘説的話能看出什麼問題呢?

生:可以看出她很細心。

師:還有補充嗎?

生:我看出這位姑娘很熱愛自己的專業,有業務能力,而且善於思考,善於觀察。

生:我還看出姑娘非常重視本地的天氣情況,有豐富的氣象知識。

生:從這段話中還可以看出姑娘工作很踏實。

生:還可以看出,姑娘對農業生產非常關心。如果不關心的話,就不會觀察得那麼仔細。

師:作者在寫他對去年的雨情記得很清楚的時候,選了春天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講的還是春雨?

生:因為這次下雨的時候正是春天。

生:因為春雨對麥苗的作用很大,它們有了春雨才能長大。

師:春雨--

生:貴如油。

師:姑娘對春天的雨情記得這麼清楚,我們可以看出,她學習氣象知識,研究氣象,完全是為了---

生(齊):農業生產。

師:這姑娘回答以後,人們都驚訝起來,人們為什麼會驚訝。

生:因為她把去年春天的情況説得一清二楚;因為她對當地雨情瞭如指掌。

師: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很不容易。無論你故意問也好,打破沙鍋問到底也好,她都能脱口而出,所以大家都驚訝起來。如果當時你在場的話,你會怎麼樣呢?

生:我會想這個姑娘真有心計呀!

生:我會想這姑娘在平時一定愛積累氣象知識。

生:我想她肯定很喜愛她的專業。

師:如果你們在場的話,一定也會和大夥一樣驚訝的,對不對?

生:對!

師:我想要是我在場的話,我也會非常驚訝!多不容易呀!把去年春天的天氣情況記得那麼清楚。我會想,如果我也能像這位姑娘那樣注意專業知識的學習,那樣有心計的話,我的工作會幹得更好的。如果當時我也在場的話,我會和大家一起,向這位姑娘投去讚許的目光,我也會對她油然而生敬意。

師:那麼,作者寫到這裏的時候,她的心情怎麼樣?

生:作者在這個時候心裏十分驚訝。

師:第十五自然段,“姑娘記得那麼清楚,答得那麼流利”,這是誰説的話?

生:作者。

師:這是作者寫的。作者這時候也和我們一樣,心情非常激動,對姑娘非常敬佩。讓我們以激動的心情和讚歎的語氣讀這幾句話。

生:“姑娘記得那麼清楚……”(齊聲朗讀)

師:現在,我們看課文第二段。如果説第一層初步展現了姑娘的心計,第二層進一步展現了姑娘的心計的話,那麼,第三層則把姑娘這種心計充分地展示了出來。

師:課題叫“避雨”,第二段寫了避雨,把主要人物的事蹟全部介紹了出來。那麼,為什麼還寫第一段呢?寫第一段有什麼作用?

生:寫了第一段遇雨才能有第二段避雨。如果不寫第一段的話,讀者讀了後就會想:怎麼搞的,一來就避雨,雨都沒下為什麼要避雨呢?!

師:第一段寫“我”路遇春雨,寫春雨貴如油,正如一幅畫的大背景一樣,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中出現的。這就為姑娘的出現,為表現姑娘的有心計創設了一個典型的環境。第一段雖然沒有直接寫春雨,卻是這件事的起因。現在請讀一讀第一段。讀的時候,把作者路遇春雨的心情和麥苗喝了春雨以後很快長出綠葉那種喜悦讀出來。

生:(朗讀)

師:這篇課文,第一段寫春雨,第二段寫避雨,在避雨的時候,人們又和姑娘一塊談雨。

你看這篇課文,是用一條什麼樣的線索貫穿全文的?

生:這篇課文是用雨這條線貫穿起來的.。

師:對,全文貫穿着一條“雨線”。那麼,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呢?第一段寫的是--

生(齊):遇雨。

師:因為遇到了雨,才會--

生(齊):避雨。

師:那麼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齊):因果關係。

師:因為避雨,在避雨的時候,才遇到了這位與眾不同的姑娘,她與眾不同的表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才會與她一塊--

生:談雨。

師:因雨而避,就雨而談,那麼,這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啊?

生(齊):因果關係。

師:課文段與段之間就是以這樣一種關係聯繫起來的。我們讀文章的時候,注意段和段之間的聯繫,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中心。如果我們寫文章的時候,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繫,就會使我們的文章更加嚴密、邏輯性更強。

……

附板書

避 雨

“作者思有路,遵照識斯真”

棗《避雨》課堂教學評析

甘肅教育社 馮國榮

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説:“作者思有路,遵照識斯真。”這就告訴我們,作者謀篇是按一定思路,將語言材料組綴成文的,講解分析文章也應着眼於文章的思想脈絡,循作者思路總覽全局,才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和內在聯繫,收到綱舉目張之效。《避雨》一文的教學正是實踐和體現了葉老的這一教學思想。教者突破傳統教學的窠臼,採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在學生初讀課文、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即讓他們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麼有心計的姑娘呀!”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這一結構全文的關鍵之處,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中心句潛心研讀,啟發他們進一步思考:課文哪一段是緊緊圍繞這句話來寫的?(第二段)這一段的各層是怎樣一步步充分表現這個有心計的姑娘、揭示全文中心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課文為憑藉,邊讀邊想、咀嚼品味,圈圈畫畫、層層剖析,不但理清了作者作文的思路,而且明確了作者撰文的主旨和意圖,概括出了:第二段第一層通過寫姑娘與眾不同的動作、表現,初步展現了她的心計;第二層通過寫姑娘看雲識天氣,進而展現她的心計;第三層通過幾組對話,以姑娘對答如流的話語充分展現了這個女氣象員富有心計的性格特點。從而自然與作者產生共鳴,發出“這是個多麼有心計的姑娘”的驚歎。分析、回顧這個結論的得出,不難看出:作者是從避雨的所見所聞,從姑娘動作、表情以至對話中做出了“有心計”的概括;而學生則是在教師引導下,緊緊抓住貫穿全文的線索和作者的思想脈絡,經過層層深入的剖析得出了與作者不謀而合的結論。二者都經歷了由具體到抽旬、由分析到綜合的思維過程,而且作者作文的“路”和學生思考的“路”都是緊緊圍繞中心句而展開的。可見,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旨,就為深入理解全文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在中心段講完後,教師又引導學生討論了路遇春雨與課文中心句的關係及一二兩段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並非畫蛇添足;多餘之舉,而正是這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為學生正是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討,才進一步悟出: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第一段是事情的起因,有路遇春雨,才會有草棚避雨,也才會很自然地提起去年雨情的話頭,為姑娘的出場和表現她的心計創設了典型環境,也為後面情節作了預伏和鋪墊。這樣,即使學生弄清了文章的來龍去脈,領悟了作者謀篇佈局的巧妙手法,使單元訓練重點落到了實處,也對學生今後分析文章和構思作文不無裨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2zql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