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依託網絡教育,提高學習能力,促進素質發展--“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課題組

一、課題的緣起:網絡對教育的巨大沖擊

我校承擔的《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研究》課題,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總課題下的一個子課題,課題研究任務書編號為4-06-25-162。

我們選擇並開展了這一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1、從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看,我們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了,它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有人在對教育發展史進行了深入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教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帶來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性的變革。這啟示我們,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五彩繽紛的信息化教育,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主動適應這一趨勢,就必須研究網絡這一工具對教育和學習的影響機制。

2、從學校的發展角度看,我校是浙江省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工作中的應用和開發,確立了創建e校園並以此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早就開始了充分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的探索。確立這一課題是我們實踐的深化,它構成了是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學校文化價值的重要因素。

3、從廣大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看,在我校,運用網絡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已深入廣大教師的人心,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網絡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網絡在教學中應用已從輔助教學開始走向學科教學的整合階段,這對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同時也為教學改革開闢了新的天地。網絡運用於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化的學習已成為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髮展是廣大教師實踐的需要。

總之,網絡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學校必須認真應對這一衝擊。由於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關係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交往關係,所以,網絡教育對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的影響,是教育實踐中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交往關係中,學生的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的目的是為了學。因此,研究網絡教育對學生學習的作用,研究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的規律,研究網絡環境下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着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二、研究的現狀:網絡引發了教育行為、觀念的深刻變革

隨着網絡在教育實踐中運用的擴展和加深,教育理論界和教育實踐者對網絡教育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起至今,每年國內報刊上發表的有關網絡與教育的研究論文都在200篇以上,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專著,如《網絡教育應用教程》、《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信息化校園:大學的革命》、《空中校園:網絡傳播與教育》、《逃出束縛:“賽博教育”的社會學解讀》等。

綜觀國內目前已有的研究(由於條件限制,對國外網絡教學研究情況,我們沒有進行研讀和分析),在網絡對教與學的影響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識:

網絡對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有教育方式的意義,又有教育觀念的意義。

在教育觀念方面,網絡改變着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教育過程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學習過程成為了信息獲取、選擇,進而進行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景下,教學過程無論在內容上、時間上、空間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應當從以教師為核心轉為以學生為核心,由繼承式教育轉向創新式教育。

在教育方式方面,有論者認為,當網絡教學可能向學習者提供大量信息的背景下,學習者的主體建構必然成為學習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建構主義突顯了它的意義,它將成為網絡教學模式轉換的理論根據。

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的特點,教學時間、層次更靈活,教學手段、資源更豐富,教學反饋、知識更新更及時,教學管理、互動與協作更高效。指導性自主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個別教學將成為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學模式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教學目標由維持走向創新,教學時空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內容由間接走向直觀,教學方法走向個性化、多樣化。

網絡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的巨大的改變,促使學生在學習上更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等方面的特徵,基於網絡的“協作式”和“發現式”學習為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便利,自主學習、問題解決學習、互動學習、資源型學習等全新的學習方式將取代傳統的接受式學習。

但在現實中,網絡對教育教學的影響遠沒有達到理論研究者所期望的水平,據《青少年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的調查報告》[2]的調查結果,“互聯網使用基本上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用户與非用户在學習成績、是否擔任社會工作、做作業時間長短、上特長班課外學習時間長短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用户比非用户更有學習壓力。”但是,“互聯網通常可以滿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們瞭解時代潮流等,這也會對學習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互聯網需求研究説明,青少年用户與非用户在提高課程學習效率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用户(均值=3.77,N=738)比非用户(均值=3.61,N=1377)更喜歡使用互聯網進行課外學習或研究感興趣的問題(P=.004)。這不能不説是對青少年學習活動的積極影響。”

在學校,我們進行的學生訪談中,也發現網絡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的影響不如理論推測的那樣有效。我們仔細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互聯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還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二是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所需要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傳統條件下的接受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是不足以應付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的;三是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沒有對網絡教學、網絡學習給予足夠的重視,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利用還僅僅停留在輔教的階段,還沒有成為輔學、助學的工具,這制約了學生學習能力,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的發展。

針對這一情況,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在學校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展開了網絡環境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

三、我們的研究與實踐:通過網絡促進教學與學習行為的改變

學習行為與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行為對這一過程發揮着重要的影響。所以,提高學生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是一個在網絡環境下,在教師引導與幫助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學習過程。為此,我們在課題研究中把研究的重點確定在:利用網絡這一工具和載體,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模式,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目的。

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思想基礎,採取了行動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研究工作,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

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網絡的最大的優勢在於拓展了教學、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使得教學與學習不再侷限於有限的學校課堂之中,教育教學資源不再侷限於教師和學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可以自主地確定學習進度的方式,可以利用最優的教育資源開展學習活動。但是要發揮這些網絡的教育優勢,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網絡學習技術,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具備一定的信息甄別、選擇、批判能力。而這些學習能力是需要學校、教師培養的。對此,我們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找到了三條培養學生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的基本途徑:

1、通過信息技術科學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的技術素養。

要讓學生把網絡的教育優勢轉化為自己的學習優勢,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技術,信息搜索、選擇的技術。網絡化教育中,師資和軟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學生要能適應計算機和網絡,只有這樣,網絡化教育才能成為現實。這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信息學素養。

培養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信息學科擔負着主要的任務。而不同學科所需要的有自己特點的信息提取技能,則是學科教學中應當加以培養的,這就應該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我們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學生在網絡教育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素養是:

(1)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熟練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的能力,利用計算機及相關應用軟件完成實際學習任務的能力。

(2)利用資源的能力:能夠在網上搜尋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進行自學,可以熟練地運用標題搜索、主題搜索和關鍵詞搜索技術。

(3)信息利用的素養:確定、提取、評價和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

(4)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進行學習的自我管理和評價。

具備了以上素養,學生才可能從接受學習轉向建構學習,從維持性學習轉向創新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基本信息素養的培養。

第一,通過信息學科的教學,對學生實施系統的信息教育,培養學生基本信息素養。其內容應該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如計算機原理、網絡原理、多媒體技術原理、信息傳遞及接收與控制的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熟練使用各種信息技術硬件,掌握信息技術常識和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網絡上學習資源的蒐集方法,熟悉計算機和網絡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學技術知識;三是瞭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史,瞭解信息技術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電腦、網絡等信息設備的能力,掌握有關信息化社會的有關知識,能熟練運用入門網站、搜索引擎、專用搜索工具進行信息搜尋;培養學生廣泛地理解、甄別、選擇、整理、創造、傳遞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確對待網絡對學習影響的可能性和侷限性。

第二,通過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有效整合,培養學生學科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在基於網絡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意識到,除常規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外,還應該關注學生信息素養和網絡使用技能的養成教育。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利用專業網站,利用專業術語、關鍵詞進行信息搜索;教會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迅速、準確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們的實踐中,在以網絡為依託的課堂教學中,各學科教師都意識地應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和培養理念及意圖整合到各學科課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讓學生以信息技術作為工具來學習各學科課程知識。比如在語文課中網絡搜索學習材料、用計算機寫作文與修改作文、用多媒體CAI課件進行情景教學;在數學課中用計算機學習算數、用多媒體技術繪幾何圖形、用計算機解題;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課中用計算機動畫表現大千世界微觀或宏觀物理現象、藉助網絡進行虛擬實驗;在政治、歷史等社會課中,利用網絡搜尋社會材料,歷史資料,開展課堂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運用網絡開展調查研究,搜尋研究素材,向專家討教,與同伴進行討論和互動學習等等。

第三,重視網絡使用中的倫理道德修養問題。信息時代的信息素養教育必須強調對學生責任心、自尊心、社會責任感、自我管理、誠實等品質的培養。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範,不從事非法活動,同時也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必須使學生具備信息時代的正確的道德感,面對各種各樣價值觀的信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能夠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積極、健康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活動。

實施網絡教育,我們必須重視迅速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關注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培養學生查找、評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創造各種信息的能力,並由此拓展學生對信息本質的認識。同時,我們還應該高度關注與信息素養密切相關的媒體素養、計算機素養、視覺素養、藝術素養、數字素養等的培養,以期造就適應網絡時代需要的人的整體信息素質。

以上這些基本信息素養的形成,是進行網絡教學,開展在線學習的重要的基礎條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47p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