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1

一、標題

可使用比正文大1-2號的字型與變化了的字體(黑體)來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標題下一行,一般寫上“××單位課題組”,在右上角打上一個“*”,然後在首頁文末劃一橫線下面加註,也註上“*”號相呼應。加註時要標明課題的級別、性質、歸屬、立題年份、負責人姓名、成員(顧問)姓名、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以及一些謝辭。也可單獨列一頁,或放置正文末尾括號中,將具體的工作與成員予以説明。

三、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內容摘要是對研究報告中所描述的背景、採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結論與提出的新見解的簡要説明,以100-300字為宜,接着“××單位課題組”空1-2行,其中“內容摘要”用中括號,變體字。

關鍵詞除了幫助檢索之外,還在於可提醒本研究報告的閲讀者着意理解所列詞語,以2-5個為宜,緊接着“內容摘要”,其中“關鍵詞”也用中括號,變體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報告的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的提出⑴是揭示問題或困難;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⑶是研究現狀的綜述⑷是本課題關鍵概念的界定。

2、課題研究目標 目標的確定與後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聯繫。

3、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框架

這一部分需説明自己對本課題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還要將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工具、研究步驟等方面的問題交代清楚。

4、課題已經的內容與方法 這是研究成果的主體,是課題研究內容的全面展開。

5、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結果是根據研究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後展示的客觀事實,它告訴我們最終得到什麼,這些東西是什麼。結果可用圖直觀表達,也可用文字簡要説明。

五、結論

這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它是在研究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判斷、歸納而概括出更高一個層次的成果或觀點。結論指出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今後應怎樣辦等。

六、存在的問題與後續的研究

七、報告落筆的時間: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參考資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對象 基本格式

書籍類 作者名《書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刊物名》,×年第×版)

報紙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報紙名》,×年×月×日)

成果彙編

一、封面

説明課題來源、立題編號、課題名、課題負責人和承擔單位、立題時間和結題時間等

二、目錄

三、主報告

正文小四號,1.5倍間距;大標題(題目)三號,粗黑體;一級子標題四號,黑體;二、三級標題與正文同字號,字體變。附件如篇幅較多,正文可用五號,單倍間距,標題字號相應縮小。

四、附件

包括課題申報表、研究方案、立項通知、子課題研究報告、有較強階段特徵的階段研究報告、相關的研究論文、設計的相關材料(如調查表),相關的個案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活動設計、相關成果的獲獎證明及其他有關材料。(學生的作品一般不納入彙編,在附典型教案或課堂實錄時,還應加上相關的點評,以説明該個案對主成果的聯繫)

温馨提示:課題研究報告沒有固定模式,僅供參考。研究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寫。

課題研究報告2

近年來,幼兒園教學與課程的研究已從學科領域走向教學與課程特色的構建,從而越趨綜合化、多元化、現代化、個性化。如何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挖掘幼兒的潛能,構建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成為我園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標。圍棋作為一種優秀的教育資源,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引導幼兒走進黑白世界,感受快樂圍棋,成為我園教師研究的熱點。

一、問題的提出

大背景:新世紀之初,教育改革越趨多元化。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開端,如何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幼兒園研究的着眼點和着力點。20xx年,教育部頒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幼兒園活動的開展更應注重它的多樣性、豐富性、教育性,為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打好基礎。

圍棋活動是我國的國粹,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早在五十年代,陳毅同志就曾指出:圍棋活動可以鍛鍊人的頭腦和品格……下棋的人越多,人才就越多!將圍棋引入課堂,國內外不乏先例。許多中小學開設了圍棋課,一些業餘體校開辦了圍棋班,韓國在大學開設了圍棋專業,上海羅山幼兒園以圍棋為特色開展活動。圍棋不僅有助於人的智力發展,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有着重要作用。圍棋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一種培養學生素質的途徑而被引入課堂,但它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國內外研究不多,特別是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價值與方法的研究,幾乎沒有可借鑑的資料。

小背景:幼兒園的教科研工作近年來進行得如火如荼,許多幼兒園都在嘗試構建自己的園本課程,逐步形成既能體現現代的、多元的、科學化的教育體系,又富有地方特色和幼兒園的個性特點。我園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也逐步開展了一些課題研究,部分課題在省、市、縣立項並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近年來,我園把“科研興園”放在首位,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着力打造一支研究型師資隊伍,因而課題研究成為我們全園工作的核心和重點。

我縣羣眾圍棋近年來得以大力推廣,各種棋社、圍棋培訓班、圍棋興趣小組如雨後春筍。社會的氛圍、家長的重視使得幼兒圍棋教育得以迅速發展。但是,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反覆、機械練習的基礎上,最終能堅持下來的只是部分兒童。如何讓更多的孩子瞭解國粹,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喜歡圍棋,我園課題組提出了《圍棋活動內在價值與開發幼兒潛能的研究》這個課題,並制訂了研究方案,倡導培養興趣、潛能、輕鬆學棋、普及圍棋。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直接目標為: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圍棋活動作為人的主體發展的中介和手段,探索挖掘圍棋內在的教育價值,研究開發幼兒潛能的途徑和方法,發揮圍棋獨特的育人功能。

本課題研究的間接目標為:讓幼兒瞭解圍棋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激發幼兒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激發幼兒對圍棋活動的興趣,掌握初步的圍棋技能,培養幼兒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三、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一,以提高行動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其二,以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的結合為主要形式;其三,以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實際工作進行持續反思為基本手段。

2.調查法:

(1)對研究對象的現狀調查。在研究初始階段,我們對研究對象的興趣、能力、家庭等情況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後開展圍棋活動。

(2)同類課題的現狀調查。在開展研究活動之前,我們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進行了調查;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關注同類課題的研究情況,並進行了分析,以資借鑑。

3.測量統計法:在課題研究之初,我們對研究對象以及部分非研究對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進行前測查;在一輪研究結束後,我們再次進行了後測查。

4.個案研究法:在開展圍棋活動時,我們隨意抽取部分幼兒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對他們在圍棋活動中的情況作跟蹤記錄、分析與記載,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5.家園協同法:努力在幼兒園、家庭中共同創設圍棋氛圍,保持圍棋活動開展的長期與有效性,激發幼兒、教師、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興趣,共同學習圍棋。為了提高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認識,鼓勵家庭開展圍棋活動,我們通過開展圍棋基礎知識講座、觀摩圍棋活動、宣傳欄介紹等多種形式,積極幫助家長走近圍棋、瞭解圍棋,支持幼兒園的研究活動,並嘗試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

四、研究操作

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我們確立以中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初步構建幼兒學圍棋的活動框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適當進行調整,將小班幼兒也納入研究對象,積極開展研究活動,初步探索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

1. 確立開展圍棋活動的目標。

圍棋具有科學和藝術相融、智慧和靈性相啟、意志和品格兼顧的特性。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幼兒掌握多少圍棋知識和技能,而是通過圍棋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着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激發幼兒圍棋興趣的前提下,開發幼兒的潛能,即注意力、記憶力、控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開發;二是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即講棋道,守規則,講禮節,勝不驕,敗不餒。

2. 構建幼兒園圍棋活動的框架。

為了形成規律性的圍棋活動組織體系,我園構建開展圍棋活動的框架如下:

家的綜合素質。為了提高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認識,鼓勵家庭開展圍棋活動,我們通過開展圍棋基礎知識講座、觀摩圍棋活動、宣傳欄介紹等多種形式,積極幫助家長走近圍棋、瞭解圍棋,支持幼兒園的研究活動,並嘗試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

3. 探索幼兒園圍棋活動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不僅是為了讓幼兒學會下棋,更重要的是發展相關能力,我們開展圍棋活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圍棋知識:包括圍棋基礎知識、圍棋規則、圍棋對弈常識等。

圍棋相關活動:圍棋禮儀;圍棋品德;圍棋心理等。

圍棋歷史與現實:圍棋起源;圍棋發展;圍棋名人;圍棋賽事等。

圍棋與其它學科:與數學、體育、美術等學科的融合。

4. 嘗試開展圍棋活動的各種方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也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方法。我們為開展圍棋活動而精心設計了多種遊戲,在玩圍棋的過程中開發幼兒潛能,發展幼兒個性,促進每一個幼兒在不同層次上提高。

(2)觀察法: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運用觀察感知棋形特點、着法、位置、變化等,使幼兒在自我調整的狀態中得到發展。

(3)想象法:想象是促進幼兒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將圍棋材料、棋形及變化藉助想象,以進一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4)對比法:對比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將圍棋活動的不同結果呈現出來進行比較、分析,鍛鍊幼兒判斷能力。

(5)練習法:練習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解決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我們主要通過提供棋譜幫助幼兒進行相關問題的練習。

(6)評價激勵法:評價是圍棋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圍棋活動的評價不僅包括對幼兒對弈結果的評價,還包括幼兒在活動的表現。幼兒需要得到教師、同伴的讚許和激勵,對失敗的幼兒也要就某一方面進行鼓勵。

5. 探索幼兒圍棋活動的主要模式:

(1)專門的圍棋教學活動:每週安排1~2課時,在圍棋室由教師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圍棋的基礎知識。

(2)區域活動中圍棋對弈:在班級開闢的圍棋區中,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邀請同伴下棋。

(3)在其它活動中滲透圍棋:在幼兒園的各類教育教學和遊戲活動中滲透圍棋禮儀和棋藝。如:在操場上畫上大棋盤,讓幼兒在玩體育遊戲中鞏固圍棋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用棋型讓幼兒認識圖形和練習計算;在各類遊戲中運用圍棋禮儀等。

(4)參加、觀摩園內外圍棋邀請賽:定期組織園內喜愛圍棋的幼兒進行比賽,提高棋藝,陶冶情操;帶領幼兒觀摩並參加縣內外的圍棋比賽,感受氛圍,提高棋品、棋藝。

(5)參加社區圍棋活動:定期、不定期與社區人員對弈,研討圍棋活動,增進交流與合作。

五、研究成效

1. 開發幼兒潛能,幼兒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圍棋活動開展並不是要讓幼兒掌握高深的棋藝,其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對圍棋活動的興趣,並以此為載體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開發幼兒的智力,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發展。

(1)活動興趣顯著增強。通過開展活動,愛好圍棋的幼兒越來越多。圍棋雖然以抽象思維為主,但是通過形象化的活動方法,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活動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遊戲活動時爭相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在對弈時你爭我趕;在比賽時大膽落子……幼兒盼着圍棋學習活動,在區角活動時爭着取棋具,平時交流的話題也常有圍棋。

(2)綜合素質顯著提高。首先,圍棋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棋盤的位置名稱需要記憶,棋的多少需要計算,棋的形狀需要觀察:勝負判斷需要分析;探討圍棋問題需要表達等,這些對於正在發展關鍵期的幼兒都能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應。其次,圍棋能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圍棋禮儀可以修身;圍棋對局可以鍛鍊意志力;圍棋的勝與負可以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等。此外,圍棋活動還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愛護和認真整理圍棋用具的習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習慣;遵守規則的意識;獨立自主的意識;尊敬對手的品德;勇敢拼搏的精神等。

圍棋活動能充分開發幼兒的潛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和多方位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它能為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三年的圍棋實驗研究,幼兒的智力顯著提高,情緒情感積極高漲,堅持性、求知慾、好勝心、意志品質較研究前顯著增強,部分幼兒得以彰顯特長,多名幼兒獲得圍棋段位證書。

2.提高教師組織活動的水平,教師科研能力有所增強。

在課題研究的三年裏,教師們勤學習,苦鑽研,同探討,共研究,綜合素質大大提高,主要表現為:

(1)教育觀念和行為的更新。課題研究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實踐,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表現為改善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模式,駕馭課堂的能力逐步提高,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有效提高。

(2) 教師圍棋專業技能與組織活動能力的增強。圍棋活動需要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不懂圍棋到走近圍棋,從掌握基礎知識到成為圍棋行家,逐步成長為愛圍棋、懂圍棋、能下棋的能手,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就能更好地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和指導幼兒活動。

(3) 重視總結與交流。課題開展以來,教師們不僅重視研究實踐,同時也重視經驗的總結與交流,撰寫能力逐步提高。

3. 促進家園共育,推動家長對圍棋活動的配合。

在開展研究活動的同時,我園一直關注家長在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並形成了家園共育的活動網絡。

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效果,我園通過專題講座、發放圍棋教材、設置宣傳欄、開展觀摩活動、組織家長教師幼兒對抗賽等,努力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部分家長有一定的圍棋基礎,他們除了自覺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外,同時成為我園的“家長志願者”,幫助我園解決研究中的專業問題。因此三者都是活動的主體,通過圍棋共同成長、相互學習,一起收穫成功。

4. 促進幼兒園形成鮮明的辦園特色。

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我園以科研興園取得了很大成績,教師素質顯著提高,科研意識顯著增強,以圍棋教育為主要特色的辦園模式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幼兒園在本地區知名度高,生源充足。

六、討論問題

1. 圍棋活動開展中男女性別差異造成的不均衡。雖然我們十分注重活動組織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採用分組教學,但是女孩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普遍沒有男孩高。

2. 幼兒成長需要與教師在圍棋專業水平的矛盾。幼兒園教師掌握了圍棋基本知識和棋技,並能用以指導幼兒園的圍棋活動。但是,部分幼兒的圍棋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教師的指導水平顯得滯後,有點力不從心。如何培養高水平的圍棋幼師隊伍,是我們今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總而言之,圍棋讓我們瞭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圍棋活動促進了教師、幼兒、家長的共同成長。課題研究促進我園的活動向着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們的研究步伐將永不停息,促進辦園品位的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課題研究報告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內容豐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較廣泛,比如:運動、顏色、食品、家庭生活、興趣愛好、國家名稱、季節、天氣等,在這些內容中大都滲透了德育因素,只是這些因素不像思品課那樣顯而易見,必須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發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採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將德育因素滲透於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既學到了英語知識,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今後的英語教學工作中,通過採用各種形式的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認知水平,讓他們學會尊重、關心、樂於幫助別人,培養他們良好的衞生、生活習慣。通過家訪或者調查問卷,不但要看學生在校的表現,還要了解學生在家時品德方面的表現,然後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最高、最後的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這就告訴我們,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育人更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師説》裏也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也説明了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1、關注學生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真心實意地為學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讓學生在説學做的過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滲透。

2、關注過程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過程;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教師的反思過程。

3、關注研究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教學與研究同步,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研究學生的學情、心態和個性特點,適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及時滲透德育。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2)教師如何採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研究課題實際是從不斷髮現問題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踐中修改完善方案。

2、個案研究法。主要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訪談、調查,瞭解學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學習表現,分析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探索解決的方法。

3、經驗總結法。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得失,同時認真地學習相關理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充實和修訂方案,改進操作方法。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確立課題,蒐集資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實施研究方案。

(二)實施階段

1、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按照計劃,分段實施。

3、階段性成果展示。

4、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申報結題鑑定。

(三)總結鑑定階段

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報告,完成結題鑑定。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

1、促進了觀念上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和德育觀。德育形式採取以浸潤、薰陶、引導為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各種教育活動中體驗成長,德育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收到德育的預期效果 。

2、優化了班集體建設。(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加強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每位同學身上體現:尤其是在每週一升旗時候,同學們都站得闆闆正正,深情地看着五星紅旗徐徐上升。(2)在行為習慣上,文明禮貌用語流行於課內外,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人人積極參與勞動衞生工作,時時保持班級內外的整潔。(3)在英語學習方面,原來有些學生不喜歡英語,逐漸地他們越來越喜歡了,差不多每位學生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3、促進了學生的成長。(1)學生變得比較陽光開朗大方、樂觀上進,師生之間關係比較和諧,遇到困難和問題能向父母、老師敞開心扉交流溝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學會了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好多家長看到學生的變化高興得忙給老師打電話報喜。(2)學生很有風度。他們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公共汽車上主動讓位,校內外大型活動井然有序,會後不留污物,公共場所禮貌待人。

九、課題研究反思

本課題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距離,特別是通過德育要使學生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學會包容又學會堅守、既不忘根又勇於創新,要求很高,需要長期的學習、實踐、體驗、感悟。而且我們的學生對象是週期性的,四年又要換一茬。這種現實也決定了我的研究沒有止境,需要沿着這個課題研究的方向堅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追求。 但我堅信,只要堅持,研究還會繼續。

課題研究報告4

如何幫助學困生從對英語的“厭學”轉化為“樂學”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課堂上,我覺得部分學生上課很不專心,課後和他們交談,我發現他們想學英語,但是畏懼英語,覺得英語挺難學的,特別是課文單詞、句型的記憶,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而對英語產生一定的厭學心理,導致出現了不良的學習現象,如:不按時交作業或寫作業不自覺,不愛背單詞、句子,上課無法靜下心來聽講。總之,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在老師的監督下被動的學習。

二、研究內容:

1.不喜歡學英語的學生問題出在哪裏;

2.老師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樂於接受你的幫助;

3.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對英語的厭學心裏,樹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的上進心;

4.如何幫助學生掌握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三、研究重點:

如何幫助這些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幫助他們找出學會英語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課題應解決的問題:

1.幫孩子找回自己能學英語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覺的想花時間去記憶單詞,就能學好英語;

2.因材施教地輔導學生,鼓勵孩子大膽的説英語,學英語,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熱情,喜歡學英語。

四、三個研究階段 :

第一階段: (一學期)研究起步階段:

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課後學生完成作業的自覺程度,對英語“厭學”者給予更多的關注並進行個別調查,瞭解學生學英語困難的原因。

第二階段(一學期):調查研究和分析實施階段

閲讀、查閲理論依據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為實踐的理論指導,對學英語有“厭學”情緒的學生的整體和個別的跟蹤調查、溝通,分析原因,對症下藥,通過老師和家庭的多方面幫助,讓孩子找回學好英語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擺脱學不好英語的困境,達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五、研究方法 :

1.與學生溝通,交談,瞭解

2.學生自我總結,自我反省

3.跟蹤個別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並加以輔導

六、具體實施過程:

通過這一半年的小課題研究,現在我就“如何幫助學生從對英語的‘厭學’轉化為‘樂學’談談我的做法和獲得的經驗。

(一)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學生的溝通,我覺得造成學生對英語“厭學”的原因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1、 有些學生認為英語沒有母語那麼好學,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再加上成績不理想,繼而喪失自信心,放棄學習英語。

2、在一些學生的心目中,對學好英語重要性認識模糊。他們開始往往是帶着新奇學習英語的,但好景不長,這種現象很快就每況愈下,厭煩心理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逐漸生成了。

3、一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掌握好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很低。具體表現在:對單詞死記硬背;重抄寫,輕聽讀;課堂上小動作多,注意力難以集中;抄襲作業??由於“不會學”而導致“不愛學和不願學”。

外在因素:

1.教師對“厭學”學生不恰當的態度

教師不恰當的態度是他們學習進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對學困生有偏見,很快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感。

2.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記憶或複習單詞和課文,更不用説看英語課外書去鞏固學過的單詞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長對子女關心不夠

有些家長整天忙,對其子女的學習不聞不問。因此,孩子們在家裏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對學習失去興趣。有些家長則是望子成龍,規定在家裏必須學多長時間的英語,而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聽課狀況,卻不過問。

(二)、採取的措施:

我在瞭解了學生對英語“厭學”的原因後,主要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幫助和轉化他們:

1.重視感情投資,激發學習慾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大教育家贊可夫説過:“教師之愛是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一種最佳的營養劑。”實踐證明:教學過程是雙邊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係直接制約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着學生的認識活動效率。教師熱愛尊重學生,對學生有信心和耐心,並賦以積極的引導;而學生對教師尊重、信任,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學生產生不怕錯誤,敢於求異的良好學習心理。

2.維護差生自尊,及時鼓勵表揚

自尊心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評價,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態度的體現。任何學生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每當自己在學習上取得點滴成績時,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學困生更是如此。學困生由於羞怯心理,往往在課堂上不敢開口,因此,我對學困生從不大聲呵斥,而是具體深入地分析他們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循循善誘,在加強輔導的同時,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有彈性的鼓勵。在日常生活中,我儘可能細心留意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找準機會,給予表揚,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對他的瞭解和重視(教學隨筆《讚揚是一把自信的鑰匙》(附在後面)。在提問時儘可能多給予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因為參與練習本身,對他們就是一個鼓勵。凡是學困生能回答的問題,就請他們回答,以培養他們的“成就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當回答問題時,如果差生答對了,要給予誇獎,當然錯了也注意糾正,糾正時要面帶微笑加以啟發和引導,不要橫加指責或挖苦諷刺。這樣一段時間後,差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增強,他們不再為答錯而緊張或難堪。

心理學家指出: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評價,稱讚和表揚是學生興趣的源泉,是引導學生前進不枯竭的動力。英語作為小學生認識世界的第二個語言工具,就更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支持求學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大膽自由的學習,使用英語。實踐證明:利用語言表揚、神情暗示、肢體示意等多種方法,給予學生以最大的鼓勵是行之有效的。

3.為學生尋找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

興趣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學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儘可能讓學困生説、讀、表演等。如在新授單詞之後,讓優等生帶動其他學生。老師先叫優等生個別操練,然後用開火車的形式讓其他學困生也跟着讀,一方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他們體現一下自身價值,讓他們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練句型時,老師利用舊句換新詞的方法,如句型I have??,只替換最後一個詞,學困生也會積極地來試一試,説得好,及時表揚,説得不太好,鼓勵他。其次,讓學生參與到英語遊戲中。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比如:我在上What's he /she doing?句型時,請一個學困生上台做動作,其餘學生猜What's he doing?對猜對者和表演者均進行獎勵,學生覺得既簡單又有趣。如在聽寫之前,提前告訴他們所要聽寫的內容,讓他們做好準備,體驗成功的喜悦。

4.教給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好英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課內外時間對學困生反覆滲透、反覆強調以下英語學習方法:(1)學會聽英語。教會學生既要養成聽英語錄音的習慣,又要養成聽教師與同伴説英語的習慣;(2)學會説英語。教會學生養成用響亮聲音大膽地説英語,而且要勤説多説英語,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3)學會讀英語。教會學生養成大聲朗讀英語的習慣,努力做到語音正確,語調自然。同時,要讓學生認真模仿英語錄音,力求與錄音的語音語調一致;(4)學會交談。教會學生養成用英語互相交談的習慣,做到表情自然,舉止得體;(5)學會聽課。教會學生養成作好課堂筆記的習慣,養成大膽舉手發言。積極投入會話表演等活動的習慣;(6)學會複習。教會學生養成經常複習所學的新詞、新句等英語知識的習慣;(7)教會學生計劃好在家英語學習的作息時間表。以上這些方法,學生即使掌握了,要真正做到保質保量的完成,更需要學生的自覺和堅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老師也需要更多的關心、耐心和等待和家長的配合,直到學生能按英語學習方法的要求去做為止。

5.爭取家長的高度重視與配合

學生學好英語的另一個因素是家庭英語學習環境。讓家長必須明白:孩子在家進行鞏固所學英語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的做法是:⑴讓家長在家監督學生完成好每次作業,每次聽讀的作業都要求籤字,證明在家聽讀了英語。或者把所讀的內容錄入磁帶,老師進行抽查,也可播放給學生聽,並進行評價。⑵與學困生的家長經常保持聯繫,及時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並提出指導性意見。

另外,老師還要注意兩點:A、重視意志培養,保持學習興趣。學生雖然通過一時的努力獲得了成功,但愉悦過後還怕困難。這是學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現尊重學困生,和他們達成心靈間的默契,耐心地為他們解惑,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用“自我獎勵”來強化他們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變成志趣,推動他們自覺前進的意志,戰勝學英語時所遇到的困難。;B、教學中還要不斷提高知識復現率。我清楚地記得,有幾個學困生第一單元的單詞在我這裏過關後,過了一段時間再默寫時,幾乎全忘了。後來,我想要是我過幾天就給他們複習一回,可

能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如上所述,幫助學困生學好英語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困生提高他們學習成績。除此之外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廣泛吸取各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來充實自己,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和發展他們旺盛的求知慾。最終使他們重新回到正常生的行列。

幫助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教師幫助他們卻很可能因此而負累, 然而他們的變化會慢慢發生, 這一點我們必須堅信, 儘管可能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期。我們不能期望的他們學業會有戲劇性的變化,開始的時候他們的進步通常會比較緩慢。因此,教師在幫助學困生的時候應該有足夠的耐心, 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合乎情理的方法,相信這些學困生終究回跳出“困”字,取得一定的成功。

結束語

通過理論和個體的深入研究,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多學習尊重學困生,和他們達成心靈間的默契,耐心地為他們解惑,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用“自我獎勵”來強化他們自己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變成志趣,把學會知識變成讓自己快樂的源泉。

課題研究報告5

一、問題的提出

陝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關於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決策,提出要力爭早日把西安建成開放包容、產業高端、功能完備、宜居宜遊、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偉目標。陝西省第十二次黨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實處,提出到20xx年西安市要建成為人口規模1000萬國際化大都市,實現經濟實力新跨越,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難預料未來會有更多外來人口湧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態承載力能否接納大量的外來人口,是關係到大西安戰略,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的大問題。不難預料,在未來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承載力問題會成為西安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態瓶頸,以相對脆弱的生態承載力容納既定的人口數量目標,實現西安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

二、研究目標

在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將生態足跡理論與城市人口規模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生態足跡模型,測算西安市生態承載力的強弱,分析西安市的適度人口規模並建立相應的人口——資源評估預警機制,為西安市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這是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三、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在運用生態足跡理論研究區域適度人口規模這一領域,目前國內學者分別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貴州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適度人口規模,而對作為西部重要省會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這一理論研究其生態承載力範圍內的適度人口規模,評價其可持續發展程度。本課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一理論空白。

2.實踐意義:在西部大開發和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區,這一背景下我們不難預料未來會有更多外來人口湧入作為絲綢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態承載力能否接納大量的外來人口,是關係到大西安戰略,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的大問題。在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探討其生態承載力的強弱,分析西安市的適度人口規模並建立相應的評估預警機制,以實現西安市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況

3. 西安市20xx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計算

4. 西安市20xx年可持續發展狀況和生態安全分析

五、研究內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態足跡理論概述

生態足跡分析理論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於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通過度量人類對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實際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間的差距,來衡量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程度的較為通行的方法。這些年來,由於這一理論具有較為科學、完善的理論基礎和精簡統一的指標體系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大量應用。

生態足跡理論的具體運用則是通過建立生態足跡模型來實現的。即:用生態足跡的大小來代表人類對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態承載力的大小來代表人類對生物物理量的供給,將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就能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於當地生態系統承載力範圍內。當區域的生態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時,稱為生態盈餘,則該地區人類生產消費活動處於生態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環境處於可持續發展狀態。反之,生態承載力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稱為生態赤字,該地區人類生產消費活動超出了生態承載力的範圍,説明區域發展在空間或時間上是不可持續的。

(2)生態足跡指標的計算:

生態足跡(生態資源需求)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為區域總生態足跡(公頃);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公頃/人);rj為均衡因子,i為消費項目的類型;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佔有的生物生產面積(人均生態足跡); Pi為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世界)平均產量(公斤/公頃), ci為i種消費品的人均年消費量。

生態承載力(生態資源供給)為:

EC=N× (ec)=N×aj×rj×yj

式中,EC為區域總生態承載力(公頃);ec為人均生態資源供給(公頃/人);N為人口數;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j為產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現生態盈餘,如果ef<ec即出現生態赤字。

2.西安市概況

(1)自然概況 西安市古稱長安,是陝西省省會,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依秦嶺。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

積1066平方公里。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市轄區及周至、藍田、户縣、高陵4個縣。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乾濕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温暖、乾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温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温13. 0℃~ 13. 7℃,西安境內地層發育複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佈在南部秦嶺山區。

(2)社會概況

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華北和華東各地市的必經之路。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是全國幹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礎設施優厚,交通條件發達,通訊便利,經濟發展迅速,截止20xx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數806.93萬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xx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計算

運用生態足跡的計算模型,依據20xx年西安統計年鑑中的相關數據,對西安市20xx年的本地生態足跡進行計算,分別建立20xx年西安市生態足跡計算中生物資源賬户和化石能源賬户(表1、表2),再根據均衡因子、產量因子,按生態生產性面積類型進行彙總,求出人均本地生態足跡和本地生態承載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產力選用WWF組織1999年的數據。需要説明的是,由於由於牧草地、林地、建築用地、水域面積最新數據難以獲得,而且考慮到這些數據近年來沒有太大變化,因此生態承載力數據採用《20xx-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規劃》中20xx年統計值。生態足跡的供給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態承載能力,即資源的有效供給。按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建議,應留出12%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因此在計算江蘇省生態足跡的供給時扣除了這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課題研究報告6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明確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而以閲讀教學為主要載體的語文教學,並沒有很好地落實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為此,小學語文一、

二、四年級教師和青青子衿專業社羣的教師,圍繞“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小課題的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來,我們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對“詩歌散文”、“童話神話”、“寫人敍事”、“寫景狀物”四類課文進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發現緊緊建立在課型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着侷限性和片面性。為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完成的小課題研究,延長至兩年,以便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把握教學規律。

一、前期小課題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範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閲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本,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繫,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二、目前課堂教學的問題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閲讀教學處於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繫。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閲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閲讀界限過於明確,多側重於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閲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支撐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藴涵着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着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着“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着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説,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着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錢夢龍先生也曾説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絡,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麼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閲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一年《畫家鄉》

二年《醜小鴨》

四年《觸摸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徵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複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説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説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説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閲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通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羣活動課題化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敍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閲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象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説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3.創編了100篇“童話式教學反思”,形成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外閲讀的補充。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閲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於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於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

課題研究報告7

本課題以現代德育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情況,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學校與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了豐富德育內容的一些途徑及辦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為學校、教師、家長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

豐富初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為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xx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初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初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着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初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區,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台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區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學校、教師、家長和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通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通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區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課題研究報告8

學校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宗旨,確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辦學理念和“學生成才 教師成名 打造名校 和諧發展”的辦學目標。領導班長勵精圖治,開拓進取,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力推進課程改革,努力實踐“開放式辦學,內涵式發展”的辦學策略,努力營造一個“設施先進、管理科學、師資優良、團結進取”的人文環境。

教育科研是學校不斷前進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創新,才能煥發更新更強的生命力。“十五”以來,學校明確了“重科研、強管理、創特色”的辦學思路,努力創建“科研先導型學校”。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動力,努力實現“學校工作課題化”的辦學特色。學校把各個條線的工作具體分解,選擇既有前瞻性又能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的課題構建學校課題研究網絡,教師人人蔘與,形成了“教育科研大眾化、科研管理網絡化、科研隊伍層次化、科研活動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素質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領導高度重視,組織規範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長直接領導,副校長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體負責,並形成了由教科室負責計劃、組織、協調、實施、監督、總結,中心校、課題組負責具體落實的網絡化的工作組織體系。

在學校的規劃和計劃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並對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體的安排。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師培養的中長期規劃和教育科研的發展規劃,並形成了以“教育科研為水平線,教學質量為生命線”的學校教學與科研的大觀念。特別是學校的領導不但能為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經常性的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方面的專題講座,同時大部分課題由校領導領銜開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應用上,與教師的評優、考核、聘任、晉升職稱直接掛勾,而且和期末獎勵也直接掛勾。

二、創設濃厚氛圍,強化科研意識。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產力”,不實現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難實現基礎教育的高質量。教科研工作能順利開展,除了有學校領導做我們的堅強後盾外,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科研意識的增強首當其衝。學校制訂好課題後就組織教師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進行新教材培訓,明確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強課改標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教科室組織教師加強對教學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的研究,並努力構建自主學習型組織。學校為教師訂閲了種類多樣的教育教學刊物,開放閲覽室,教師每週學習不少於2小時。鼓勵教師訂閲相關教育教學雜誌報刊,在閲讀的同時做好相關的理論摘錄,每月完成一篇摘錄,一篇教育教學心得或教學反思。學校配備了電腦,鼓勵教師上網瀏覽,瞭解教育科研的新動態。通過網絡的交流,解決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這樣,學校強化科研意識,樹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識,使每位老師都積極投身於教科研研究與實踐。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優質隊伍。

一所學校的興旺發展,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近幾年來,學校進一步重視教科研骨幹隊伍建設,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了學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師資培訓、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關於青年教師培養提高的意見》《學校骨幹教師培養計劃》《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培養條例》等,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培訓,同時鼓勵教師進行高一學歷進修。學校在上級教科研部門的領導下,認真開展教科研活動,組織教師理論學習小組,為學校的骨幹教師提供理論學習的空間;開展幫扶結對活動,為三年以內的青年教師拜一位師傅,開展幫輔結對專題研討;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即分層分批派出學校教師到全國各地聽課、參與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同時邀請市內外的名師、教育專家來校作課、講學,本學年,邀請實驗小學的各科老師來校指導;分層實施“同課異構”戰略青年教師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彙報課,並隨時接受領導的“推門檢查”,一年來,學校骨幹教師隊伍相對穩定,對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學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勵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脱穎而出的培養機制。

三、以課題促科研,以科研促發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使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向規律靠攏的過程。而課題研究能讓我們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學校有中國教育學會《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小學德育課程創新教學實驗研究》子課題《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國家教育部規劃子課題《小學生激勵性評價研究》,市和諧師生關係實驗課題《學習後進生轉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市級課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小學生開放題教學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研究》、《對小學生行為的評價與指導》和《語文閲讀教學的探究與實踐》以上均為立項的課題。教育部子課題《小學生激勵性評價研究》及市級課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已結題。其中市和諧師生關係實驗課題《學習後進生轉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為我校主課題。

學校根據課題內容建立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科研知識;研究過程落實,各課題組每學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學研討活動,每次研討有明確的目的,及時反饋。全校老師根據學校的總課題,加強“小課題”研究,制訂出相應的子課題,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制訂好後先對自己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據,制訂好針對性的措施,並定期彙報自己的課題研究情況。教師制訂好研究計劃,通過彙報課、論文等方式體現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據自己課題特點,課題組成員完成“六個一”活動:每學期讀一本教學專著;每月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教育教學案例、一篇教學設計或實錄(與月評掛鈎);每期一節研討課、一篇研究論文等。

在研究理論的同時,注重實踐中不同形式的運用與交流,課堂是最好的地方。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因素,依據教材內容,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適當的教學目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靈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由於重視了課題研究,逐漸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力求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實施和諧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每個子課題組成員都要對組內上交流課,各子課題組在組內研究日常化的基礎上,向全校推出1節觀摩課。平時,有隨堂聽課、推門課、外出借班上課等各種形式來提高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課後做到即時點評交流。上課老師還要針對性地寫出教後反思,由教學中細節問題的討論到整體教學問題的交流。教師正是有了課題研究這樣一個明確目標,因此,課前都有充分預設,課後有教學反思,讓教師在實踐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努力使一個課題研究得以在課堂中真正實施。

四、完善獎勵制度,推廣科研成果。

為了使教師能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學校制定了獎勵制度,並不斷進行修訂完善,每學期期末都對教師的教科研活動進行評比,對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學習、課題研究、論文發表、獲獎、學術交流等)的教師,實行政策鼓勵、精神激勵、物質獎勵,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教科研熱情。近幾年來,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及獲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和《小學生激勵性評價研究》的教學成果獎分別獲市級一等獎,其中《小學生激勵性評價研究》的教學成果獎獲省三等獎。

為認真總結宣傳與推廣學校教科研成果,學校每年舉行有一定規模的研究活動。近年來,學校成功舉辦了“全縣小學素質教育現場會”。

學校編印了校本教材《中華奇葩》和《寫字》。學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網站為基地,宣傳教育科研知識,傳遞教科研信息,發表教師教科研論文和教學案例,以此為依託,使學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應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們雖然做出了一些成績或者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説是一種起步,一種開端。面向未來,我們將倡導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開拓辦學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羣策羣力,在市、縣教科室等部門的親切關懷下,更好地帶領全體教師認真進行教育科研,不斷做出新的成績。

課題研究報告9

一、 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一)、感受泥塑藝術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歷史,是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術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着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狂誇張,簡練概括。

20xx年5月,課題組成員在關東古巷、老道外、哈爾濱學院等地進行參觀,親眼目睹了泥塑的製作過程及着色方法,也親手體驗了活泥、彩繪等製作過程。

(二)、探究泥塑教學

1、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作用,加強宣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校本課程等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泥塑藝術。美術專業教室是學生泥塑活動小組的主陣地,凸顯泥塑藝術的特色,在教室裏佈置上學生的泥塑作品,使學生對泥塑由陌生到感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營造校園良好的藝術氛圍。

2、切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泥塑教學內容:

(1)課時的安排:

A、每學期有十課時的課堂教學,講解泥塑的特點,感受泥塑色彩的運用。

B、每週安排泥塑社團活動。

C、有特長的學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時的特長活動時間(根據自己的時間定)。

(2)內容的確定:

第一階段:主要學習泥塑的基本知識,瞭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階段:學習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間語言特點;學會巧妙地

運用民間美術的感覺進行創作。

第三階段:創作階段,創作有自己特點的泥塑形象。

(3)授課形式

授課形式主要採用:課堂教學、公開課教學、興趣課、個別重點輔導等形式。讓有特長的學生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歡的學生能進一步的瞭解;不喜歡的學生能夠接受到逐漸喜歡。

3、在教學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將泥塑引入課堂教學,教學對象主要以六、七年級的學生為主,讓他們瞭解泥塑知識,通過讓學生們動手實踐來感受它的色彩魅力,瞭解全國民間泥塑的特點,並對全國各地泥玩具的特色進行分析與對比。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創設各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瞭解泥塑的有關知識、製作過程、用途、寓意,對學習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豐富了課外知識,開闊了眼界,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創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圖案等特點,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

《我的主角》一課,課堂氣氛熱烈,效果非常好。

(三)、組建泥塑社團

最讓學生們開心的是風華中學在組建了一個“泥塑活動社團”,吸引了很多學生參加,讓孩子開拓眼界,增長知識,感受泥塑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美術素養。

泥塑作為東北地區的優秀的民族藝術,不論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藝術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保留了原始樸素的自然風貌和民俗特點,泥塑有着濃郁的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的審美印跡。泥塑造型簡潔、誇張、樸拙,洋溢着無限的稚趣美感和強烈的鄉土裝飾意味;整體明快絢麗、對比強烈,大膽粗獷,充滿了熱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納當地的優秀的文化傳統,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藝,使之文化內藴特別深邃。

二、弘揚傳統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間美術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甚至出現人才斷層的局面。許多民間藝人的年齡在60歲以上,更嚴峻的問題在於,青少年中有興趣並願意專門學習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後繼乏人不僅使本地的一些民間美術品種產生了傳承的危機,民間美術的賴以生存的土壤也處於萎縮的狀態。在文化娛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種民間美術正處日趨消逝的邊緣。因此,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為民間美術的發展提供新鮮力量。

三、初期目標達成情況

通過這一階段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學方法,即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動手參與制作,讓他們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動手的樂趣,提高動手能力。

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在色彩方面無不體現出特有的民俗審美情趣和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膽熱烈,或素雅穩健,其色彩的配置傳承華夏民族傳統的文化意藴,延伸、拓展了設色的內在性質,並在造型過程中強化了色彩的視覺含義,將特定的精神內涵與豐富的色彩外觀融為一體。

泥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色彩的選擇上,一般以飽和度較高的紅、綠、黃為主,以簡練的筆法塗染並用墨勾線,色彩鮮豔、喜慶,對比強烈;或僅以黑白兩色,配合點、繪、勾、描的筆法。

四、 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存在的困難:

1.如何能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民間美術的製作過程和藝術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觀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為孩子準備更完善的創作體驗工具和場地,使其能夠更得心應手進行創作。

解決的思路:

發動家長的力量,積極地與各個方面聯繫。

課題研究報告10

一、問題的提出

快速變化的世界使人們更加關注社會的未來,關注未來社會的主體――今天的孩子們。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社會賦予了幼兒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聖的使命,創優質高效的幼兒教育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的責任。一所幼兒園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的關鍵在於科學的教學管理,只有通過建立和實施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才能使教學工作有序開展,保證教學效益的提高。

近幾年,我園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辦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1)管理觀念滯後。幼兒園的管理多屬於事務型、制度型和經驗型。對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體目標、計劃的檢查,抓具體活動的效果。

(2)對各項教學工作缺乏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強,無法檢測工作效果。對於幼兒園而言,我園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幾點:一是我園是黃陂前川地區唯一一所公辦園,在全區起着窗口和輻射作用,目前在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方面還沒有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希望通過研究,建立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在全區起輻射和推廣作用。二是由於在幼兒園的常規管理上沒有經驗,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園決定開展“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研究”。

二、省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目前中小學關於教學管理創新研究、教學管理精細化研究、優化教學常規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學管理研究等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鑑的經驗,如: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規範教學常規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動,重視教師素質提升,實行均衡教育教學,推行教學質量評估。還有推行“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教學管理模式。“一箇中心”即以常規管理為中心,抓住課堂主陣地,全力實施“有效教學”,讓教師具有紮實的授課技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各種舉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兩個基本點”即班主任為單位的班級管理團隊和教研組為單位的學科教師團隊。推行教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名師、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中堅力量,發揮教研組集體研究的潛在能量,通過專家引領、專著學習、學術組與備課組活動相結合,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但是這些經驗和成果適宜於中小學,而幼兒園以其不同的教學方式和課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須研究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辦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課題界定

1。教學常規:就是指關於教學的日常規定,它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常態準則和常態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運用一定的職能和手段來協調他人的勞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3。教學常規管理,就是根據教學工作規律和學校自身實際,制定和實施教學日常規章制度,使教學能順利進行,並日趨有序化、規範化、穩定化,從而有效地實現學校教學工作目標的活動。教學管理是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

四、研究目標

根據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現狀,探索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運行機制和辦法,提高幼兒園管理質量和教學效益,促進幼兒園的健康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現狀調查。

2、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以教師的教學常規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為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課題開題前,瞭解幼兒園教學常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行動研究法:通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不斷調整管理方法。注意邊研究邊總結。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全面完整的歸納、提煉,進行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標籤: 課題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kl9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