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傾聽心跳幾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篇課文,除了被杏林子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生命而感動外,更有挑戰自我的意識在裏面。教學設計時,我想除了以讀促悟,感知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生命之可貴,挖掘課文的人文因素外,在教學中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能力的培養。

教學圍繞“對生命的感悟”展開,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拓展昇華為基本要點,重點放在研讀賞析上。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敍事+感受的段式來記敍,因此,找感受的句子對學生來説應該不成問題。重點就要解決怎麼悟、悟出層次的問題。但也不能憑空地虛悟,必須憑藉語言文字,在悟的時候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三處的感受不能上得如出一轍,要有變化。在感悟“飛蛾求生”時,我讓學生角色轉換,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極力掙扎的飛蛾,然後由我設問:“飛蛾啊,你是那麼渺小,外表也不怎麼樣,已是別人的指中之物,你又何必苦苦掙扎呢?”此外,面對此景,讓學生想像作者由此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所產生的感歎,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就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時,我既讓學生聯繫生活所見,課堂上,學生很感興趣,各抒己見。這樣教學以錘鍊文字促感悟生命,課堂活力。在“靜聽心跳”的環節,為了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受,並介紹杏林子的簡介,利用杏林子的坐在輪椅上做報告的'照片中產生了靈感,讓學生根據照片大膽猜測,暢所欲言,無須我“替蝶破繭”,從學生深情的目光中、動情的話語中我早已感到學生被作者感動了!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篇2

《生命生命》是“生命”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課堂思路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交流、討論,感悟生命力的頑強,理解生命的真諦。通過暢談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抒寫對生命的感言,提升對生命的認識。

課後,自己靜靜反思,從中悟出一些感受。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牽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們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談感受,在沒有脱離文本的情況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讀文,既沒有丟失語文味,也讓孩子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老師打開了學生交流的平台,沒有了老師這層屏障,孩子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交流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想到達的嗎?與上次失敗的課相比,自己還是前進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覺,學生也正在我的指導下,一步步學會自學。正如老師所講,這才是有生命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是主人。

反思這節課,有些地方還需要提升。課上孩子依賴教輔,要讓孩子慢慢丟掉枴杖,學着自己去走,即使會有跌倒,但失敗過後總有收穫,總會成長。在朗讀方面還要讓孩子潛心多讀,有層次的讀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個故事時,如果每開始交流一個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題,這樣就不會顯得太突兀,這樣教學目標就能在一次次彙報交流中更紮實,更便於孩子進行理解。有了這樣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堅實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得更遠……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篇3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重點課文。本文作者通過對生活中的 普通的飛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細緻刻畫,通過強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喚,以小見大,讓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讓讀者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上完以後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讀”到底,讀感悟。

教案中,我緊緊抓住“生命 生命”這一發自作者內心的肺腑之言設計教學,每一個自然段都緊扣這一句話設計教學步驟,每一個自然段都是對這一句話豐富內涵的提煉和昇華。

2.聯繫作者,巧設懸念,開放教學。

本文字裏行間無不湧動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作者資源,聯繫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設懸念,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3.恰當拓展,創作詩歌,巧妙昇華。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使用教材”這一程度上,而要敢於拓展教材、超越教材。這既是對文章中心點的提煉、再昇華,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新穎、紮實、生動的語文訓練,近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修養!

4.疑惑和反思

儘管小學中力求處處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但感覺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仍有“牽線”的痕跡。這都有待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再實踐、再反思、再改進。

標籤: 教學 反思 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vmq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