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的教學反思

“對話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態,在當今教育教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着獨特的魅力。語文教科書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個個都具有生命的靈性,或語言優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絃;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閲讀中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裏去體驗五彩斑瀾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對話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體驗的表達,能夠激發學生的生命激情,展示學生的生命個性,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新的教學境界,一種新的教學理想。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呢?

 一、教師要潛心與文本對話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在備課時就開始了。備課時,先不要看“教參”之類的資料,而是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意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確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通過字裏行間感受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只有被文本感動了,有了真切感受,教學時才能以真情感動學生。孫雙金老師曾説: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平淡乏味的教學,沒有情感的教學是遊離文本的教學。在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依然是情!

《生命生命》一課的作者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歲時,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但是殘而不廢的她,憑着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筆耕不輟,著有四十多本著作,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她一生積極開朗,淡泊名利,富有愛心。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杏林子曾經在書中寫道:“在別人看來,我是個很不幸的人,不能像常人那樣生活走動,很多時光是坐在輪椅上度過的,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我卻活得十分富有。“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着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蟲,可能蜕變為一隻五色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如此患難身世,如此驚人毅力,如此傑出經歷,如此奉獻愛心,我們再讀她對生命的理解感悟和實際行動,言行一致,言有心生,怎叫人不深受感動和啟迪!要去教學杏林子對生命這一深度感悟的文字,感動學生,首先要感動自己。

老師備課時還要重視文本語言本身的特點、表達方式,發現學生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學生的語言發展是對文本典範性語言的吸收、積累、內化、運用。老師必須先於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研讀,才能成竹在胸,對話時才能恰當引導。《生命生命》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從生活中的小事悟出大道理,以小見大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以認真虛心的態度去研讀文本,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語言文字的。學生是對話的主體,對話的主要形式是讀書。讓學生獨立閲讀、獨立體驗、獨立感悟。因此,在閲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注重讀書質量,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繫地讀、步步深入地讀。通過讀書,讓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賞析、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薰陶,充分與文本對話。怎樣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呢?

1、激發學生的對話期待:

期待,在學習中表現為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慾望和探究的慾望。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後,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與文中人物進行對話,產生心靈碰撞,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

⑴蒐集、閲讀課外資料: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感染力很強,但距離學生太遠,無論是時間、空間,距離學生的實際都很遠。這樣,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因此,要創設情境,想辦法縮短時空差距,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慾望,進而對課文產生閲讀期待。《生命生命》一課讓活潑單純,生活無憂的四年級學生通過三件看來平常的小事去解讀“生命”,無疑有一定的難度。如若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資料,閲讀她的有關文章,作者不平凡的經歷會給學生以震撼,從而產生強烈的閲讀期待。

⑵觀看情境資料:

如今,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畫面,使學生一開始心靈就受到震撼,從而產生不同的期待。便產生了迫切瞭解文本、閲讀文本的積極性,即會進行探索性閲讀。生命無時不在,無時不有,但人們對生命的存在常常熟視無睹,如何讓學生透過一個個生命現象產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剛出生嗷嗷待哺的嬰兒,在春雨滋潤下拔地而起的小草,冷風中傲然挺立的花朵”,課前,通過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短篇,學生的閲讀期待產生了。

⑶品讀課題: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進入文本的窗口。上課開始讓學生用不同的感情讀課題,讀出不同的語氣,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學生在讀課題時不同的語氣,説明他對文章產生了不同的期待,產生了好奇,滿腦子充滿了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期待,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生命生命》的課題很與眾不同,教師問:兩個“生命”連用,去掉一個行不行?通過品讀學生體會到不行,本文題目採用了反覆的手法,表達的感情更強烈。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敬重,一種真誠的呼喚和吶喊,是對生命的一種感歎!如果去掉一個,就達不到以上效果了。

⑷情境導入:

教學伊始,用學生熟悉而久違了的嬰兒的啼哭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這一聲啼哭,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再加上談話內容與文本天衣無縫的完美“合拍”,為整篇文章的.學習鋪墊了情感基調。而初讀課文後作者杏林子照片及簡介的出示,從視覺上引起學生的震撼“作者真的不簡單、了不起!”為學生再讀課文,營造了情感氛圍。劉勰説:“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情感基調的鋪設和情感氛圍的營造,是批文入情的一條有效途徑。讓學生的視覺透過文字去領略課文描寫的特定世界,享受閲讀的快樂。

2、角色體驗,經歷對話過程:

閲讀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迷惘到頓悟;由“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的過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情感的驅動下,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與作品人物對話,引發情感共鳴。在對話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的換位,經歷對話過程。

傾聽自己心跳,作者不禁震撼: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讀了幾遍課文,學生對本段的感悟依然淺顯,如何引起學生的心靈的震動?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生命,隨時可以感受自己的心跳,為什麼不來個現身説法呢?我請學生伸出手腕摸一摸自己的脈搏,或用手捂心口,感受心跳,認真地告訴自己、鄭重地告訴同桌,莊嚴而自豪地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這句話是作者在看到飛蛾求生、磚縫冒苗後,靜聽着自己的心跳,從心底發出的呼喚!是的,我是唯一的!沒人能代替!這三次重複的呼喚,一來是朗讀指導:這句話就應該這樣讀。二是對作者情感的迴應:是的,這就是我的生命。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喚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真實,生命的重要。此時學生的表情變得嚴肅、莊重,當他們端起課本來再讀這段,一個比一個有力,一個比一個認真,彷彿真的要對自己負責,彷彿從來沒有這樣正視過自己的生命。

這種是把作品人物當作自己的角色體驗的方法。即:閲讀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把自己擺進去,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角色,與文中角色合而為一,想象文中角色──自己在文中所描寫的那種境界中會怎樣想、怎麼説、怎麼做、有什麼感受。

在閲讀中與文本對話的角色體驗另外還有“把自己當別人”,在閲讀時,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客觀地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首先讀通全文,瞭解大意;再理清文章脈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讀;再連起來想想文章究竟要表達什麼思想。這是不帶個人主觀色彩地讀書。“把自己當作者”,從作者的角度去閲讀,就是在閲讀時,根據課文的描述,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作者,透過文本,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一起去感受大自然、去聆聽,跟隨作者作一次思想的旅行。“把自己當自己”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深入閲讀文本,與文本對話之後,獨特的感悟就自然而然生成。這時,引導學生保持自己的本色,讀出自己的體會。

3、朗讀在文本對話中的獨特地位:

朗讀是對文字的觸摸,是對作品中生活氣息的直接感受,能將讀者與文體直接溝通起來並且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美讀”,能營造出一種情感氛圍,是一種極好的自我情感體驗的方法。磚縫中長出小瓜苗,這也許是我們熟視無睹的生命現象,作者卻不禁為這堅毅的生命高唱一曲頌歌。課堂上從學生平淡的朗讀中,顯然聽出他們並沒有受到太多觸動,如何讓學生對磚縫中的小瓜苗動情呢?如果一遍遍重複朗讀下去,收效一定不大。於是,我安排了一處想象讀“請同學們用心反覆地讀讀這一部分,想象一下一顆小小香瓜子如何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情況下努力生長的。”在學生充分想象,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面對這小小的瓜苗,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有的學生説“小瓜苗在如此條件下,它居然如此努力生長,它真是太了不起了!”有的學生説“它生成的過程是太艱難了!”,還有的學生説“它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它的生命力卻令人欽佩!”聽着學生由衷的感歎,我順勢引導:“同學們就帶着你此時的感受,再來讀這一段。”學生的朗讀句句發自肺腑,打動人心。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也許遠在天邊,也許近在咫尺,無論怎樣,教師只要找準突破口,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或展開想像,或自主體驗,總會進入那個真善美的世界,與作者情感共鳴。

另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範讀,只有教師用自己的滿腔熱情、感人的真情去點燃學生生命的激情,學生才會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靈感、激情與思想的文字中,獲得心靈的觸摸、相擁和感動,也才會在充滿感情的朗讀中打破課堂的沉默與寧靜,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養、精神的涵養,從而享受到閲讀的快樂,培養閲讀習慣。

標籤: 生命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ozl3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