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生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我在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薰陶。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昇華

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蹟,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最後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較強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選取了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這三件尋常小事,從動物、植物、人類自身這三個角度,談對生命的認識,並從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讓學生接觸文本、走進文本,在與文本對話中有所悟有所得。

一、與文題對話,思考生命

課伊始,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讀題思考並質疑:1.生命是什麼?2.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教學時,可帶着兩個問題走進文本。當理解課文內容之後,再回歸課題,進而體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一詞重複表達的作用,並通過比較朗讀體會作者呼喚生命的強烈意識。

二、與文本對話,感悟生命

為了便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認真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自覺運用第四組所學的加小標題的方法,概括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並加上小標題,即: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靜聽心跳。

1.飛蛾求生──感悟生之慾望

①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表現小飛蛾動作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理解。引導學生結合“掙扎、極力鼓動”等詞語,聯繫事例,結合作者的感受談體會:這是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威脅時的一種抗爭,無論怎樣危險,無論能否逃生,它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從中感悟小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

②創設情境體驗角色。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師生展開對話:“小飛蛾,你如此弱小,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動彈不得了,為什麼還要掙扎呢?”“因為我想活下去,只有拼命掙扎,才會有生的希望啊!”……這樣,學生在對話中走進文本,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而獲得“每個生命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的感悟。

2.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感悟生命力之頑強

第三自然段可以採用“一讀、二畫、三談”的方法進行教學。“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三談”,結合具體事例和作者感受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感悟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

3.靜聽心跳──感悟要對生命負責

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創設情境,合作朗讀:“咚、咚、咚”,聽着那強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聽着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在情境和朗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然後,教師抓住學生畫出的句子,出示“我可以( ),也可以( )”進行語言訓練,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一切全由自己決定”一句,杏林子選擇的是什麼?她是怎樣對自己負責的?從中體悟杏林子的人生態度──對生命負責,並自然地導入下一環節。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建議思考的問題】

1、如何解決由於學生課堂提問而產生的耗時、低效問題?

怎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能將我們的課堂引向縱深?

2、語文課怎樣將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實處?

3、培養學生的思維應該從何處入手?

【案例背景】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堂上增加了學生的活動形式和活動時間。又向學生強調要有質疑精神,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多了,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但伴隨着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希奇古怪的問題越來越多了,教師控制課堂變得十分艱難。有些課堂提問脱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教師又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因而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嚴重的耗時、低效問題。有時候,甚至一個問題還沒討論完就下了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又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成了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

【案例描述】

上課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寫的《生命

生命》。本課時教學時,我採用了猜讀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對一些關鍵詞語的關注,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品味,學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也進行得有條有理。

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我請學生談談生活中如何珍愛生命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夏天的蚊子叮你時,該不該打?”我一愣,反問他:“你打嗎?”他老實地回答説:“我是打的。”這一問激起了千尺浪,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説:“蚊子也是一種生命,它有存在的權利。”顯然這個學生是順着我的上課思路在往下講。教室裏頓時炸開了鍋,有很多聲音在同時説些什麼。我意識到:簡單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學生在舉手要求回答問題,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裏迅速地分成了兩派,學生因為這個看似遊戲的問題而興奮地對峙着。不過很明顯這種興奮是孩童般惡作劇式的,不是真正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的興奮。

如果在前段時間,我會索性讓學生來一次大討論,根據我的經驗,學生肯定會很投入,氣氛也會很熱烈,當然這下半節課也就會在討論聲中結束了。可是這樣的討論有價值嗎?學生能在討論中得到什麼?我覺得我應該有所改變。

怎麼引導學生呢?我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如果我順勢而下,説對小生命還是以珍惜為好,符合課文“珍愛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輕鬆地上下去。可是這樣的教學合適嗎?這不是在教學生説假話嗎?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説:“蚊子是一種生命,我們要珍惜生命。”可是,課後呢?生活中沒有人會在蚊子叮咬時,置之不理。語文教學要培養的是誠實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審美的眼睛。珍愛小動物當然是對的,但問題應該辨證地來看,現在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對生命的珍愛上,而在要做一個怎樣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説:“生命是可貴的,老師相信剛才提問的同學也是一個珍愛生命的人,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將蚊子打死呢?請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可以考慮蚊子的生命形式與其它如蜜蜂等小動物的不同。”小組合作又開始了,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聲音,多了一些認真的思考。有的還在思考,有的則激動地説着什麼。討論結束之後,有的同學説:“蚊子的生命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而維持的,所以必然會遭到拍打的下場。”一個同學説:“蚊子的下場是罪有應得。”還有的同學甚至説:“以損害別人來生活的人,也必將遭到別人的唾棄。”至此,話題迅速地轉到了怎樣珍愛生命,做一個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虛度一生上了,而發言還在繼續……

【案例反思】

這堂課的中間部分因為一個學生的提問而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課堂呈現出一種斷裂,學生的思維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進入積極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對簡單、幼稚的狀態。課堂的後半部分,討論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討論的主題上,並且將討論繼續推向縱深,較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本人認為是較好地處理了學生提問的結果。

新課程的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提倡,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之後,必然會出現很多像上述一樣的場面。學生的問題往往參差不齊,我們會很驚喜地發現不少創新的火花,靈光的閃現,但確實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問,有的問題還會脱離了課堂討論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老師會選擇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而鼓勵學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視學生的問題,可是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拿所有的問題來討論。(那種將學生所有的問題都列在黑板上,逐個解決的教學方式是我所不認同的。)這種兩難的處境,令我困惑。這堂課的後半部分的偶然的處理,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堂效率高低與教師能否快速、妥善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直接關係。(那種不管問題是否值得討論,都不做處理,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師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將學生的問題導入討論的正軌,不僅能避免耗時,而且能將課堂引向縱深。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方法是多樣的,可以去掉了學生問題中片面的、表面的東西之後,提煉出問題中積極的東西,再將問題還給學生,去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也可以將問題中尖鋭的矛盾衝突展示給學生……方法可以千變萬化,但宗旨只有一個: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將學生的思維導入縱深。我想這樣做既鼓勵了學生,實際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將問題提得更有質量、更有意義,同時也節省了時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同時我也想到了現在我們的課堂中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虛假的熱鬧要不得!新課程實施以來,為了追求課堂熱鬧的效果,不少老師想出了很多妙點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熱鬧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這堂課在學生提出“蚊子該不該打?”的疑問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大討論,我想課堂一定是非常熱鬧的,但是這樣的熱鬧有用嗎?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感的薰陶、思維的訓練有百弊而無一利。老師不應該是一個主持人,更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者。

由此,我想到教師平時學習、提高的重要性。沒有豐富的學識、敏捷的思維,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是很困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些教師的做法:在課前收集學生的提問,然後根據學生的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處理學生的提問,想到比較妥善的方法。這樣做對備課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於解決課堂低效、耗時的問題應該還是比較有效的。

【案例擴展】

1、語文教學是積極的、入世的,要培養的學生是有着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對社會、適應社會的人。所以作為教學者,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要隨時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隨意地拔高教材,當然也不隨意地將教材庸俗化,兩個極端都於教育不利。

2、語文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強調要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也應該能培養學生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如果摒棄了聯繫的觀點,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往往看得不夠全面。同樣,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發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東西,而我們的語文學習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問題探究,也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帶來思考和啟示。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説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説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温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成功地體現瞭如下幾點:

1、充分利用多種學習資料,溝通課內外聯繫,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新課開始,我打開多媒體資料中作者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作者,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教學中放課文錄音,使學生接收、內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課上讓他們自己先講一講,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彙報,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3、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長”這個段落中,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老師創設了師生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最後老師的反詰追問:小瓜子你拼命地衝出外殼,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幾天,你這樣做值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價值。學生進入情境,發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專家説過: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對《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還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於教學中如何很好的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還需進一步實踐、探索。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這一教學反思,來!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6

執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後,回顧整個過程,確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這一課,篇幅並不算太長,但內容很難理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談論生命問題確實有點勉為其難。更多情況下,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實的感受,而這又恰恰是教學中極力強調的。缺乏對生命的真實感受,無法引起共鳴,那麼教學將會是失敗的。

在備課的過程中,最初的考慮是讓學生大量收集有關的資料,通過資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義。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缺乏基礎。儘管他們擁有很多的資料,如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但這些資料只是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理解的幫助並不具備更多的意義。

讓學生談感受時,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羅列出來,顯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漸地,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選擇了一個突破點,那就是緊緊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蹟,將課文與作者的生命歷程之間建立聯繫,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走進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寫出的這些語言文字中藴涵的對於生命的思考。

教學中,通過第一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命運中的不幸,同時點出她的堅強,引導學生感受文中前兩個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飛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學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事例,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思考。這樣一來,既讓學生感受了語言文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心,並和自己的心產生共鳴,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第二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在如此艱難的生命歷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這樣,文章最後兩個段落中的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起來就好了很多,學生在談如何“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也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處理資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特點處理教學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篇課文是這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整個單元都是有關生命的。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前兩課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這一課,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前兩課的理解更好地與本課的學習結合起來,學得更深入,這是一個難題。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引導,但並不由我們決定。在教學中,我採用的辦法是讓學生談論“你還知道哪些像小飛蛾和小瓜苗這樣的生命”,在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篇課文來談,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並不是泛泛而談,都能夠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有針對性地説出自己的理解。看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立足單元,抓住課文前後之間的聯繫,從整體上理解內容,領會中心,是一種較為紮實有效的辦法。可惜,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忽略這一方面。

其實,在最初選課的時候,只是出於對這篇課文簡單的喜歡。在備課的過程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越來越意識到文章帶給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餘,才逐漸領會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繼而,才能夠將自己的這種理解滲透到教學中。我想,一節課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固然重要,備課的過程更重要。這一過程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備課,是一種對於作者的重新審視,也是一種對於自身歷程的回顧與思考。這一方面帶給我的巨大沖擊至今仍強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識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有資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閲讀中想開去。然而,一個突出的問題隨之而來。當學生充分想開去的時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從閲讀中想開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把握內容和中心,能夠想得開去,還應該能夠收得回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引導學生想過之後,沒有注重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來,以為想過之後,學生就應該可以理解透徹了。後來想想,應該讓學生在想開去之後,能夠將所想的內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內容聯繫起來,並通過具體的字詞句體現出這種聯繫。這樣,理解會更深入。事後想起,這是本次最大的敗筆。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教師小結語言的整體性、引導性上多思考。

教學之後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即使有時並不成功。能夠多想一點,能夠更全面一點,能夠更細緻一點,能夠更投入一點,也許,就會更好一點。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7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參加了青光鎮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比賽活動,感謝領導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謝自己一路的堅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賽課教學反思。參加本次賽課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節語文課實在是太難了”!上好一節語文課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個人素養,例如和學生的溝通能力、良好的書寫能力、朗誦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藴等等;還需要教師精心研讀文本,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也需要教師有靈活的駕馭能力,上課能隨機應變,自然的生成,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當然,上出一節好課還需要很多能力。

這次賽課我講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 《生命 生命》,準備課程的過程是艱辛的。我觀看了很多教師的視頻,認真分析,取長補短;深度解讀了教材: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等等,最後用心的進行教學設計和課件的製作,教學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賽課教學反思》。為了突出“小組合作”的主題,在馬上要賽課的前三天又根據青光賽課小組合作評價表進行了大的調整,將原來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長”擴展到三個事例都小組交流,教師再點撥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試講、評課、改課、再試講使我對文本解讀的越來越深刻,課堂駕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雖然過程艱辛,也經受着很大的壓力,但是為了提高能力,成為一個“有語文味”的教師,我也甘之如飴。

比賽當天,我謹記“靈活大氣”的原則,課堂上情緒飽滿,思路清晰,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注重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體會,一節課下來,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評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學設計體現“主線”教學思想,課堂結構完整,中心明確,重點突出,注重積累精彩語段,板書書寫漂亮,導入時配樂介紹杏林子的經歷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例如文章的重點部分應放在第三段,廣泛聯繫作者的經歷談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幫助學生鞏固重點,另一方面時間安排上出現前鬆後緊的問題,教師還應合理安排課堂結構。

最後,我又徵求了其他老師的意見,意識到了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太過於注重文本的解讀、教學的設計,在和學生互動時缺乏自然的生成,顯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氣、流暢、自然的味道。“學而知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真誠的指導。

一節課下來有太多的體會和感受,自己在語文教學路上“任重而道遠”。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8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小學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為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暱?我們知道不同閲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於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展開教學。隨着對作家杏林予的瞭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説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為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並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説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説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湧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於充分的預設,來自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説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鑽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係。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係。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係。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9

胡佳敏鑑於所承擔的彙報課任務,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思路是: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三個事例,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接着體現清華附小的“羣文閲讀”最後要根據文本特點推薦相關書目。 在本課教學中我體現瞭如下幾點:

1、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2、反覆品讀重點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2-4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學生進入情境,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1

遺憾之處:1、由於時間的關係,考慮到後面的羣文閲讀的彙報體現,本課教學中,語文知識點有遺漏之處。個別地方處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無限”等詞沒能引領學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價值的文本內容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説的確有些深。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教師的點撥調動的能力還需提高。

總之,我盡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學習中竇桂梅團隊的教學走向,對於羣文閲讀。清華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鐘能否進行羣文的比較閲讀。怎樣進行羣文閲讀,並讓羣文閲讀體現價值,還有待於探索!我旨在拋磚引玉地告知大家,無論是擠在課內,或是聚在課後,今後依據文本適時地拓展學生的閲讀視野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走向。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莘莘語文人將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0

我教學生學習課文《生命生命》,面對文章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地分析理性地歸納,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對,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學結束了,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以往,我的閲讀教學總是依據三維整合的原則制定教學目標,一貫以落實聽、説、讀、寫為基準,師問生答,有板有眼。這樣的課堂當然能很好的應付考試,我也曾為此得心應手、頗感滿足。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一語驚醒夢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學與學生和諧發展方面做了嶄新的嘗試。在課堂上,我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置身於文本的特定情境,還原並經歷文本表現的生活,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經歷。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課伊始,我沒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學生設陷阱、套籠子,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引導他們在課題上加上不同的標點,再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設計新穎別緻、富於想象、引人入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生活體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學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與課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們對生命的解讀有了初步認識,進而進入角色,溶入課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這就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想象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藉助文本內容這個他山之石,創新出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這個玉。學生領悟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師的引領下,他們藉助文本中的優美的語言內涵,走進作者內心,主動獲取感受,最終形成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為完成這一精彩的教學環節,我首先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引領他們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後從學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導孩子們表達生命,欣賞生命;接着從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學生對生命的體驗;最後從師生自身情狀入手,面對生活,演繹生活。如此不斷昇華、反覆詠歎,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共鳴,產生對美好生命的嚮往與追求。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過程,讓課堂上師生鮮活閃現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輝,並最終陶醉其中,樂而忘返。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

課堂上,我用真誠的生活化的語言與孩子們交流,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傾訴那些極具啟發性和親和力的語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產生感悟,讓學生一觸即發。同學們從課文、資料和自身現實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達着生命,也演繹着生命。他們驚異地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值得去關注,去體會。心由情動,文隨情發。我不失時機地拿出紙筆,邀請全班同學寫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至此,師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後以情品文,學生用心書寫的生命音符讓人隨之高歌。可以説,這種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面對這種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達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發的火花,是對生命的美化和呼喚,是來自了:指導學生走進文章,不單單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實現。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説實在的,我自己也被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內涵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引領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諦。

我覺得這篇課文,如果單純只是讓孩子説一説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資料,不足以能夠領悟課文的真正含義,所以,上課前,我又讓學生將桌子拉回了原處,我想讓孩子有一次心靈的震撼,好好珍惜生命。但講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理解的少了一些,對於珍惜生命的含義也做的還不夠,有些話還沒有點到,如:小小的飛蛾,就能有如此強的求生慾望,更何況我們呢?這樣學生可能對生命理解的會更深刻。

標籤: 反思 教學 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zdy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