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各章主題思想概述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各章主題思想概述

老子 道德經 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鋭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鑑,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閲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衞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___________________

《道德經》各章的主題思想

首先説明一個問題:

研究老子《道德經》的人都承認它是一篇為帝王進諫的“面南之術”,然而“面南之術”就是“治國的方法”。學者給“道”下的定義是:“道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從而引伸出:凡是符合事物自然發展規律的學説、理論、標準、方法”。很明顯如果治理國家的方法符合自然規律,那麼這種方法就是“道”。

老子的“道德經”就是要求侯王治國的方法要符合自然規律,他是用極其富含哲理而又簡練的語言向君王進諫的。那麼治國的方法如何去做才符合自然規律呢?通過《老子》整篇文章的內容便可以看出:“治理國家要愛護百姓以民為本,辦理一切事務都要維護人民的利益”,這樣做就符合自然規律。所以我便把《老子》各章之中提到的治理國家要符合的“道”,以愛民、為民、以民為本等字眼代替。

第一章:老子文章的開場白。他認為“道”的理論是玄妙而深奧的不可能講清楚其中的原因,希望讀者能像學者一樣“有欲,以觀其徼”,認真思考事物發生的各種原因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內容。發揚人的堅忍不拔和喜好獵奇的精神,越是深奧的東西越要努力鑽研才能進入“道”的大門。

第二章:美醜、善惡是對比而形成的,君王是百姓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所以要以身作則不能只説不做居功自傲。

第三章:不要人為設置名利地位以此勾引人的貪慾之心,使之為名利而爭鬥。只要讓百姓吃飽、身心健康、沒有怨言,反對者就不可能有所作為。辦事不為個人名利任何事都能辦好。

第四章:自然規律是萬物之宗,但它似有似無,仔細分析也解釋不清,不知道是怎麼產生的,好像沒有人類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第五章:君主如果沒有愛護百姓的心腸,他和百姓之間就像個風箱會不斷地產生摩擦生出是非來。不要為這種君主出謀劃策,話説多了可能失去性命,最好是保持中立。

第六章:寬容是人類遺傳下來的好品德,每個人都可以發揚光大,能做到寬容就不會感覺精神勞累。

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國家要想長久,君主就要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人民利益之後,人民利益滿足了個人私利自然就有了。為民而犧牲自己就會永遠被後人懷念。

第八章:當領導就應當像水一樣採取低姿態,為民辦事要有愛心、有信用、有工作能力。你不爭這個地位羣眾也會擁護你。

第九章:當官的為己謀私應當適可而止,過分貪慾會留下罪孽,功成身退是自然的規律。

第十章:辦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你要儘量有所作為。

第十一章:“有”是現實存在的條件(包括:實物、時間、人的創造力),“無”是將來要達到的目的。以“有”做為工具來為“無”服務就是我們當前的工作。

第十二章:對任何東西貪多都會影響身體,所以不能像眼睛一樣看見好東西就想佔有,人的思想要像“腹”一樣各種事物都能容納。

第十三章:得寵就高興失寵就驚懼,是因為他只為個人利益的得失着想,一心為公就不會考慮自己利益的得失。所以百姓的愛心要想贈給一個人,就贈給一心為了百姓可把天下託付給他的人。

第十四章:“道”很玄妙,看不見摸不着也講不清楚,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瞭解現在的治國方法和古人的有何不同。

第十五章:古人能按道行事的君主和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在問題不清楚時同樣不知應該如何下手,但他態度嚴肅、謹慎小心、冷靜思考、事後放鬆,有這種能力按道行事的人不需要很多。

第十六章:一切事物的發展根本就是“平靜”,侯王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能做到心裏平靜處理問題就不會有兇險。

第十七章:太高層的官員不能具體管理百姓,百姓對他們知之甚少,最瞭解的是基層官員。所以基層官員辦事要按百姓的需求去辦,不能為了個人私利影響國家的信譽。

第十八章:以辯證的方法看,當前之所以突出地去強調忠、孝、仁、義、信,是由於“大道”早已被廢棄了。

第十九章:杜絕對個人的崇拜;杜絕宣揚個人的善行;杜絕金錢主義的誘惑,使得百姓保持樸素,不以學禮為尚國家則無憂。

第二十章:由於人們不能分辨好壞界限,老子的主張無人問津,因此他悲歎孤獨。但他知道曲高和寡的道理,所以他不但感到自己主貴而且感到自豪。

第二十一章:有道德的行為再小也符合道的要求,但是講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我是根據事物名稱古今不變的原因分析出來的。

第二十二章:謙虛謹慎、不爭不貪、戒驕戒躁、委曲求全,是做人立於不敗的方法。

第二十三章:長久辦一件事不容易堅持到底,只要下決心必然成功,信心不足就等於沒有信心。

第二十四章:驕傲自滿、自高自大者不配當領導,好的領導決不會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自然規律是最偉大的她是天下萬物之母,她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一國之君也是自然界四個偉大之一,所以侯王治國的方法也要複合大自然的規律。

第二十六章: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不能輕視要冷靜地對待,輕視百姓則失去根本,處事煩躁則失去君位。

第二十七章:要尊重別人的長處並要虛心向他們學習,對於缺乏生活技能的人要資助他們,不要隨意拋棄任何人,這樣做很重要。

第二十八章:以守弱的方法時常檢查自己的不足才能堅守正道,如果當官的都能這樣做就不會改變道的本質。

第二十九章:當官的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改變國家為百姓服務的本質,改變者必然失敗,所以當官的為己謀私不要過分。

第三十章:輔佐君主的人,不要以強兵去掠奪別國財富這樣做容易得到報應。戰勝了不要佔地不還,不要驕傲,這就是不逞強的做法,逞強就會早亡。

第三十一章:兵器是種不吉祥的東西,迫不得已才使用。喜愛好的兵器就是喜歡殺人,愛殺人就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對生命要尊重,對戰死的士兵要用喪禮去悼念他們。

第三十二章:君王如能以愛民為本和諧共處,百姓就會自覺的遵守法令,治理國家就會順利。

第三十三章:瞭解別人者有智慧;瞭解自己的人聰明;能戰勝自己缺點的是強者;知足才會感到富有;死而不被遺忘的人長壽。

第三十四章:為民辦事不為出名,一國之主也不要以主人自居,君王只有不認為自己偉大,才能稱為偉大的人。

第三十五章:以愛民治國就會受到人民的擁護,這個道理太簡單了,不值得看也不值得聽,但用起來可以解決任何困難。

第三十六章:抗擊敵國的戰爭要用以柔勝剛以弱勝強的方法,但是你的目的不能讓對方知道。

第三十七章:治國要對那些私慾發作的人進行嚴格的教育。人人都沒有私慾國家就平靜端正。

第三十八章:當官的如有私慾之心就會影響國家政策的貫徹,私心越重影響越大(他的排序為:上德、下德、仁、義、禮),只知講“禮”的人最自私,他們是國家混亂的罪魁禍首。

第三十九章:侯王做到一心為民國家就安定平靜,反之就會被人民趕下台。你再高貴也要以民為本、以下為基、不然就是孤家寡人。榮譽是爭不來的,所以辦事不要為了爭奪榮譽,也不要任何事都不幹。

第四十章:事物向反面發展是自然的規律,守弱是用來保持強盛的工具。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由少增多,由弱到強。

第四十一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處,“道”也是如此。但只有實行“道”,辦事才能善始善成。

第四十二章: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由少增多、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多了就會減少。然而人類卻厭惡稀少和不多,君王自稱孤寡是為了不忘以少為基。因此人的財富有的是由少變多,有的卻由多變少,這種變化很正常。搶奪別人財富的就是強盜,不得好死!應當以此作為教訓。

第四十三章:柔弱寄寓於剛強之中,這種規律是不變的。因此我知道柔弱的身教必然勝過強制的言教。

第四十四章:名譽和財富比身體還重要嗎?貪多必然費神勞力,財物越多丟失的就越多。知足並不恥辱,適可而止才能保平安。

第四十五章:常檢查自己的不足不會犯錯誤;節約使用資源不會受窮;以詘、訥、拙來守弱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華;所以君王頭腦清淨才能治理好國家。

第四十六章:罪過最大的莫過於貪圖別國領土而發動戰爭,不知足就會招災惹禍,只有知足才能長足。

第四十七章:只有多學古人的經驗,才能更好的理解現實。

第四十八章:一心為百姓着想的人不會有私心,不為個人私利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要想統治百姓就得為百姓辦事,等到百姓起來反抗你就無法統治他們了。

第四十九章:聖人心裏裝的全是老百姓,對他們都一視同仁沒有親疏關係。為了改變現狀他小心翼翼,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在戰場上,越是懼怕死就死得越快,只有機智勇敢無所畏懼者,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第五十一章:加強對人的品德教育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他們要給他們一個好的環境。這樣做不能認為有何功勞而去主宰他們,這是自然而然就應當做的事,這是國家最高貴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對於治理偏離了祖宗傳統品德的言行,要從很小的事就抓起,等到他們形成了氣候就難以治理了。如果他們講得有道理就接受,這是常理不會給我們帶來危害。

第五十三章:為民着想的“大道”是平坦的但侯王不願意走,他們的宮廷潔淨、穿着華麗、財物有餘,老百姓的生活卻一貧如洗。侯王這樣做就是個強盜頭子,不符合道的要求。

第五十四章:以學習好的榜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堅守正道,子孫就會延續不斷地執行下去。我就是以好的榜樣來觀察自己國家治理的好壞的。

第五十五章:一切為百姓辦事國家的“德”就厚重,就能像嬰兒一樣精氣和合、元氣十足,國家的一切都會表現正常不會受到任何侵害,瞭解這點即謂聰明。國富民窮為不道,不道就會早日滅亡。

第五十六章:對於説錯話的人要做嚴肅的思想教育,解開他們紛亂的思想同心協力相處。對這種人即不要歧視他們也不要重用他們。

第五十七章:要以正確的方法治國:“不讓百姓做其他的事就會貧窮;民間利器多就會滋生混亂;反對者多就會滋生邪事;法令條文增多違法的人就增多”。

第五十八章:國家政策經常改變,人民生活就會破碎。不知道為什麼福與禍總是相互依存的,你改變國家政策的出發點雖好但結果帶來了危害。

第五十九章: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棟樑和根本,只有愛護他們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上下都有積極性治理國家就能解決任何困難。人才根深蒂固永不間斷國家才能長期發展。

第六十章:治國如煎小魚,政策來回翻動國家就會亂。只要以愛民為基本國策,那些反對國家的`人就囂張不起來,再囂張也損害不了人民的利益,這樣國家就會安定。

第六十一章:大國想指揮小國,小國想得到大國保護。想達到各自的目的就需謙下才能被對方信任,但大國首先要做到謙下。

第六十二章:愛護百姓要包括所有的人,其中就有犯過罪的人。古人治國注重以民為本是為了什麼,因為人活着不是為了求得什麼,而是為了有錯誤能及時得到糾正,不至於走上犯罪的邪路。

第六十三章:做事不能貪大求全,任何事都是從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就是一件大事。所以為民辦事不能有私心,不管百姓的事大、小、多、少,都要以德抱怨耐心處理。小事都能解決則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積累起來的,小事容易謀劃容易解決,始終謹慎辦事則無敗事,聖人就不會改變這種方法。聖人是一心為了百姓,他的私慾能自我控制不會喜愛貴重物品。這些該學的你不學就會犯前人的錯誤。

第六十五章:古人以愛民治國,卻不讓他們知道國家的機密這也是愛護他們,省得他們鬧事被抓進監獄。這種做法是國之美德意義深遠,它與百姓的要求正好相反,這樣做才能大順。

第六十六章:要想充當百姓的領導而且得到百姓的擁護,你必須像江海一樣謙虛為下。這樣做別人想與你爭這個地位也爭不過你。

第六十七章:要想成為偉人就要做到三件事,第一要仁慈、第二要節儉、第三要謙讓。上天早晚會建立一個以“慈愛”圍成的牆來保護百姓的國家。

第六十八章:辦任何事都要有不爭強的好品德,要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和自然規律相匹配的極好方法。

第六十九章:用兵打仗要以弱勝強不要為爭強而輕敵,輕敵就會因為你失去“仁慈”而死傷更多的士兵。因此在兵力相當時則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我講的話都針對着現實的人和事,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而他們不理解也不想這樣做就因為他們無知。理解我的人越少我就顯得越尊貴。

第七十一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便可以當教師,不知道而假裝知道就是一種病。聖人知道這種病不好,所以他沒有這種病。

第七十二章:如果百姓連死都不怕了,統治者的大難就來臨了。只有不去壓迫百姓,他們才不會感到受壓迫。所以統治者要自尊自愛而不要自高自貴、自以為是。

第七十三章:剛與柔的利與害,沒有人能講清楚原因?但自然的現象總是不爭強而善勝,不搶言反而善於應變,心地坦然則善於謀劃,而且謀劃時計策不招自來所有的細節都不會被遺漏。

第七十四章:現在的老百姓實在是無法生活了所以都不怕死,你就甭用死來嚇唬他們。如果都怕死,把領頭鬧事的殺了看誰還敢!殺人由司法部門處理,不要傷及無辜。

第七十五章:現在老百姓的生活飢貧,都是因為國家收税太多!老百姓鬧事難於治理,是由於國家改變了政策。只有無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覺得死了比活着強。

第七十六章:柔弱永遠勝於剛強,因為柔弱是生長髮育的標誌,剛強是老化將死的象徵。所以柔弱在上,剛強在下。

第七十七章:自然界是損去多餘的補給不足的以此保持平衡。現在人的做法卻與之相反,窮人反而向富人納税養活他們。

第七十八章:世界上最柔弱的莫過於水而攻堅者沒有比水更好的。這種以柔勝剛以弱勝強的道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沒有一個君王願意如此去做。怪不得有人諷刺説:“只有給國家帶來恥辱和災難的人才能當侯王”。

第七十九章:君王不要等百姓的怨恨大了才去和解,這樣做容易留下餘怨。愛護百姓就應當沒有親疏之分永遠是與人為善的。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的政策是牢騷話。他知道這樣做國家就會永遠貧窮,統治者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搶奪了。

第八十一章:牢騷話雖然不好聽但出於真心,是為了國家能富強永存。自然規律是對萬物有利而無害,治國方法是為民辦事不爭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q4v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