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叢飛圖什麼?(網友來稿)

叢飛圖什麼?(網友來稿)

新疆巴楚縣第二中學語文組 李成林

讀完《傾其所有隻為捐資助學》這篇報道(2005年6月28日《中國青年報》),我被深圳市青年歌手叢飛捐資助學的事蹟深深打動了,眼睛裏分明有種潤潤的東西。然而,部分受助人得知叢飛身患重病不僅不伸出援手,反而出語讓人心痛:“任何人做事都是有所圖的,至於他(指叢飛)圖什麼,我不説你也應該猜到。”“難道你對以前資助孩子們完成學業的承諾後悔了嗎?難道你就忍心看着這些孩子因為沒錢而重新失學嗎?”“你不是説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正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這樣毫無人情味的話還很多,我不想摘錄下去了。一些受助人如此絕情,讓稍有良知的人始料不及。俗話説,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叢飛捐資助學的初衷並不需要別人的回報。假如他有點私心的話,他就不會落到這樣尷尬的.境地。捐出去三百多萬,欠債十七萬,自己的住房貸款還不起,女兒的托兒費交不上。每次去貧困山區,都捐光了外衣和錢物,到頭來身患重病卻交不起醫療費。如果叢飛要是有所圖的話,他用不着傾其所有捐資助學,憑他的歌手地位就可以名利雙收,何必苦了自己濫得虛名,讓別人説三道四,戳脊梁骨。尼采曾經説過,聖賢有兩種:生來的聖賢和出於恐懼的聖賢。生來的聖賢對人類有一種自發的愛;他行好事是因為行好事使他幸福。我個人認為叢飛就是生來的聖賢,可從叢飛的善舉來看,他絕對不喜歡我冒昧給他扣上的光環。

不曉得什麼時候,我們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現象喋喋不休。然而當“善”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中間的一部分人總要懷疑別人是不是披着“善”的外衣別有用心。一旦“善”是事實成就了自己,便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慷慨。不管什麼原因,即使像叢飛瀕臨死亡,也不應該中斷。接受別人的行善而不知感恩,認為別人行善理所當然。難怪中國慈善事業舉步維艱,不是有能力行善的人的道德素質跟不上,而是的確有些不如意的現象叫人望而止步。這些個別現象應驗了尼采的瘋話:同情弱者是罪惡。或許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應該,但願文章開頭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只是暫時的。

在功利的社會,我們不能不承認,有人被名利迷失了方向,朦朧了眼睛。因此,對叢飛傾其所有捐資助學的高尚行為,部分受助人往往要戴上有色眼鏡,以自己功利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固執地,甚至不負責地説: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圖的,至於他圖什麼,我不説你也應該能猜到。話語冷漠行同陌路,好人的結局難道只有流血流淚?行善人不需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但作為受助人,最起碼不要在行善人面臨困境時,口吐誅心話,使其傷心寒心。在別人的幫助下度過了難關,不言感謝,卻質問別人的幫助是為了圖什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良言一句三冬暖,簡單的道理只能針對別人而不能針對自己。骨子裏充斥冷漠的人,大學畢業走出校門又能為社會做什麼?

叢飛圖什麼,他傾其所有的善舉就是最好的詮釋。也許我這番感慨在他的善舉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庸俗無比。他現在身患重病對自己的善舉依然無怨無悔。他是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在鏡子裏:高尚的人愈來愈高大,醜陋的人愈來愈渺小!

作者郵箱:

標籤: 來稿 叢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p3e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