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天地一沙鷗--從《杜甫律詩五首》看杜甫(網友來稿)

天地一沙鷗--從《杜甫律詩五首》看杜甫(網友來稿)

作者:重慶八中 曾倫劍

天地一沙鷗--從《杜甫律詩五首》看杜甫(網友來稿)

唐代,是一個盛產詩人,羣星璀璨的時代,杜甫無疑是其間最耀眼的一顆巨星。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像一個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臉,面色凝重,滿目憐憫,讓人沉重歎息。其實,杜甫也曾是一個活潑健壯的少年,也曾是一個裘馬清狂的青年,但自從35歲開始,人生便一直與沉重、失意、離亂相伴隨。

他先是困居長安十年,接着陷賊為官四年。48歲那年,身心疲憊的杜甫,拖着一家老小,隨着逃荒逃難的人流,經秦州,歷同谷,來到了成都,開始了 “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人教版高中五冊第五單元特意選取了他這之後留下的五首頗具代表性的詩歌:《客至》(761年)、《旅夜書懷》(765年)、《詠懷古蹟》(三)(766年)、《閣夜》(766年)、《登岳陽樓》(768年),較好地串聯起了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十餘年的生活。

讀杜甫,不僅僅讀懂其詩詞文句,更要關注人物命運,揣摩人物情感,實現對人物更為透徹的解讀。在漂泊西南的日子裏,杜甫説自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如果説他是一隻沙鷗,那麼,這隻沙鷗不是一隻普通的沙鷗,他是:

一.一隻安寧的沙鷗

在《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只有羣鷗日日來”,雖然只有鷗鳥相伴,但畢竟山美水秀;“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雖然粗茶淡飯,但畢竟待友情真;“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雖然漂泊異鄉,但也有鄰翁對飲。有時還“有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江村》),享受一番天倫之樂。可見,在浣花溪畔的草屋裏,他度過了自己晚年也是一生中的最安定的一段生活。

二.一隻孤獨的沙鷗

安寧的生活是短暫的。蜀軍的作亂,好友嚴武的死,使他又開始了漂泊的生活。“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老年多病的杜甫還能承受多少命運的折騰?水天遼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走就走吧!隨它江水把我帶到哪裏,隨它西南的風把我吹向何方。他的孤獨裏有政治仕途的失落:“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他還在為自己志不得展,報國無門而無奈的歎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那彈奏千年的琵琶,又何嘗不正訴説老人那無邊的失落和憂怨了。他的孤獨還緣於對親人杳無音信,“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温柔寂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是啊,此時的杜甫身患肺病、風痺等多種疾病,到了夔州,病情更重了,而且右臂偏枯,左耳也聾了,牙齒也落了一半,他怎能不充滿無助與孤獨呢?他把這種孤獨説與昭君的青冢,他把這種孤獨留在了夔門的漫天霜雪裏,他把這種孤獨寫上了高高的岳陽樓。

然而,他的這種孤獨並不僅僅屬於他個人的。

三.一隻執著、博愛的沙鷗

詩人的心屬於他的人民,即使再無助,他也從沒忘記過自己的使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一生的理想。憂國憂民的大事本來該由那些位高權重者去管,他不過一“杜陵布衣”,一“少陵野老”,一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一衣食無着的貧民中的貧民,也許,他現在最該做的是去教人做詩,養家餬口,可實際上,他卻執著一念,始終注視着天下蒼生。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倡導“仁愛”,孟子要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看看杜甫,自己兒子餓死了,身國父親,他悲痛不已,但馬上又想普天下比自己更貧困的老百姓,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即使自己現在已經走投無路了,還是關注着戰場上的將士,戰亂中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他聽到的是“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想到“戎馬關山北”,他能做的就是“憑軒涕泗流”。難怪連苛刻的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對他大加讚揚,把他評價為人格上的“楷模”。他的愛不僅僅屬於自己,屬於他的.親人,更屬於人民,他是博愛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着儒家的理想,是一個真正的大儒。

四.一隻永遠的沙鷗

憔悴的先生走下岳陽樓,他無處駐足,繼續東去,出洞庭,入湘江。在770年的秋天,這位羸弱不堪的老人在連續斷炊五天之後,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他倒下了,倒在蕭瑟的秋風裏,倒在他深愛的土地上,詩人已去,沙鷗已逝,然而詩魂長存。

59年的人生歷程很短暫,59年的生命基本上都過得默默無聞,59年生命中他幾乎沒有幾天有笑顏,生性的悲天憫人,天賜的詩歌才華,執著的家國信念,使他用一種最艱難、質樸的方式完成了由平民到聖人的超越!

這隻飄泊西南天地間的沙鷗,最終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宿,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土,但他何須去找一個歸宿!神州處處是他的歸宿,他豈止是西南天地間的一隻沙鷗,我們分明看到他飛越千山萬水,穿越歷史,是一隻飛翔在每一個華夏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沙鷗。

願先生安息!

我的郵箱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wz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