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1

【詠懷古蹟一】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

古城西北小溪潺,無限風光綠蔭間。

奇草茵茵鋪紫陌,異葩馥馥隱深山。

幾聲杜宇報春到,半缺冰輪催客還。

仗竹親身臨此地,賦詞把酒醉鄉關。

【詠懷古蹟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謀足智一軍師。

三分天下識當遠,六出祁山恨未時。

黃雀空啼曾遺忘,翠鬆着意在追思。

崇高風範萬人仰,垂宇鴻儒豈可疑。

【詠懷古蹟三】

紅樓一夢入朱門,孽債奇緣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黃昏。

堂前黼黻均無色,座上珠璣皆喪魂。

成敗辱榮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評論。

【詠懷古蹟四】

鐵馬金戈擒虎豹,驪山腳下土陶宮。

鈎連錯落千環裏,起伏翻騰萬象中。

叱吒風雲堪壯士,縱橫玉宇亦豪翁。

項劉舉義山東亂,就此輝煌不再同。

【詠懷古蹟五】

周郎妙計安天下,用火燒營卓識高。

頃刻巨舟煙作燼,霎時頑敵賊唯毛。

指揮若定匡吳國,決策從容破魏曹。

今日緬懷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勞。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2

詠懷古蹟五首·其一原文: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蹟五首·其一譯文及註釋

譯文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台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雲山。

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詩人至今未回還。

樑代庾信的一生處境最淒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

註釋

1、支離:流離。風塵:指安史之亂以來的兵荒馬亂。

2、樓台:指夔州地區的房屋依山而建,層迭而上,狀如樓台。淹:滯留。日月:歲月,時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共雲山:共居處。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指安祿山。

5、詞客:詩人自謂。未還:未能還朝回鄉。

6、庾(yǔ)信:南北朝詩人。

7、動江關:指庾信晚年詩作影響大。“江關”指荊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詠懷古蹟五首·其一賞析

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組詩開首詠懷的是詩人庾信,這是因為作者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説:“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

首聯是杜甫自安史之亂以來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亂後,杜甫由長安逃難至鄜州,欲往靈武,又被俘至長安,復由長安竄歸鳳翔,至鄜州探視家小,長安克復後,貶官華州,旋棄官,客秦州,經同谷入蜀,故曰“支離東北風塵際”。當時戰爭激烈,故曰風塵際。入蜀後,先後居留成都約五年,流寓梓州閬州一年,嚴武死後,由成都至雲安,今又由雲安來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間”。只敍事實,感慨自深。

頷聯承上漂流西南,點明所在之地。這裏風情殊異,房屋依山而建,層層高聳,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區百姓大多是古時五溪蠻的後裔,他們身穿帶尾形的五色衣服同雲彩和山巒一起共居同住。

頸聯追究支離漂泊的起因。這兩句是雙管齊下,因為在詠懷之中兼含詠史之意,它既是自己詠懷,又是代古人——庾信——詠懷。本來,祿山之叛唐,即有似於侯景之叛樑,杜甫遭祿山之亂,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亂;杜甫支離漂泊,感時念亂,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賦》,因身份頗相類,故不無“同病相憐”之感。正由於是雙管齊下,所以這兩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時也起下文。

尾聯承接上聯,説庾信長期羈留北朝,常有蕭條淒涼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詩風,由原來的綺靡變為沉鬱蒼勁,常發鄉關之思,其憂憤之情感動“江關”,為人們所稱讚。

全詩從安史之亂寫起,寫自己漂泊入蜀居無定處。接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再寫安祿山狡猾反覆,正如樑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最後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淒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國之思。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3

【年代】:

作者】: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內容】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賞析】: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歎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説,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峯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卧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曰:此論出,“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歎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歎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説,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麼,頷聯、頸聯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於這動人心絃的最強音上。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4

【原文】

詠懷古蹟五首 其四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詩文解釋】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在空山裏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古廟的杉鬆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氣,村裏的人來祭祀。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翻譯】

蜀主劉備攻伐東吳駕臨三峽,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永安宮。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華儀仗,野寺中隱約能回憶玉殿行宮。

古廟荒涼鬆杉樹上野鶴築巢,逢年遇節祭祀時村翁來上供。

武侯祠廟與先主廟緊緊相鄰,生前君臣一體死後祭祀相同。

【詞語解釋】

蜀主:指劉備。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詩文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大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詩詠懷了劉備,讚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係。寄與了自己境遇的苦悶。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詠懷的是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蹟之流澤。詩歌先敍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於永安宮,繼歎劉備的復漢大業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鬆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歎惋大業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後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抒了無限感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2m882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