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遭遇尷尬……(網友來稿)

遭遇尷尬……(網友來稿)

上海市曹楊中學  高宏宇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

 --哥白尼語(波蘭)                   

    也許每個語文老師都會有這種尷尬,當你在被問住的時候。

    事先幾個老師是討論過的,都同意人教版教材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的分析,就是説,這是一篇駁論,先駁論證,再駁論點,有破有立。自以為有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就振振有詞了。

    大約還有一刻鐘下課,我想把課文後的練習解決掉,這時,樊正華舉手了。

    “老師”他站起來,有點怯“可以提個問題嗎?”

    他是從甘肅來的,性格有點內向。

    “嗯?什麼?”

    “老師,我還沒有搞清楚,你説這篇文章是駁論,那麼它應該駁倒的觀點是什麼呢?”

    我好像很胸有成竹:“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

    四、五個人舉起了手。

    “張莉,你説”

    “我覺得就是文章的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她站起來不遐思索地説。

    “可我怎麼讀都覺得這個觀點並沒有被駁倒啊?”樊正華的語調很平穩。

    教室裏霎時靜了下來。

    “噢?説説理由看”,我放下了手裏的教案

    “因為……”他略微停頓了一下,低頭緊盯着課本“如果是駁倒了,那得出的結論應該是‘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但文章裏明明説‘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這説明魯迅還是承認有一部分人確實失掉了自信力了……”

    教室裏開始有了竊竊的議論。

    “完了嗎?”我問道,心裏卻有些茫然。

    “還有,你説的先駁論證,可是,證明‘失掉自信力’這一論點的論據都是事實,這在文章開頭説得很清楚,用事實來證明論點,這樣的論證有錯嗎?因為事實是不能駁倒的呀?”

    我被打蒙了,我無法反駁。幸好馬上要下課了,我覺得我走出教室的樣子一定很狼狽。

    樊正華是對的,正是他的“問題”促動了我的語文研究和教法改革。

    從那以後,“製造問題”成為一種方法。每講一篇文選,我都要收集各種不同的`分析,供課間比較,並用“如果……那麼”的假設句,來檢驗某種分析,也就是説,如果這種分析成立,那麼會帶來什麼問題,問題提得越多,學生的思維就越活躍。這種方法迫使學生思考,使得思維在矛盾的衝突中得以掘進,使得學生逐步地逼近作品的原本思路。以後近兩個學年的文選教學中,不僅提高了班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我也發現了什麼叫做“發現”學習。

    學習是一個必須經過頭腦的過程,教師的責任就是能夠提出問題,並能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以此來啟動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是因為衝突能導致“思辨”。遭遇了樊正華“事件”的尷尬,卻讓我得到了一個啟發:“發現”往往是從“發難”開始的。

 作者郵箱:

標籤: 尷尬 來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dr4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