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境遇尷尬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境遇尷尬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已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深圳絕大多數的學校都配備了心理教師,但這些教師又同時擔任其他學科的教學,並且大多數並非心理專業畢業。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存在着心理困惑的學生大多並不願意找輔導老師去解決問題。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的中小學心理教育機制值得關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境遇尷尬

現狀:學生遭遇心理問題不願傾訴

今秋開學,對於南山一所中學的高一學生王勝(化名)來説,他卻感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王勝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總是搞不好,他似乎覺得同班甚至是其他班的陌生同學總是用異樣的目光來看他,他的內心就自卑起來,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個多學期,原來要好的同學也離他越來越遠。不但如此,即使回到家裏,他也很少和父母交流。

這樣的變化讓王勝的父母很着急,他們明白: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他的父親王賓甚是憂慮,“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這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成長會造成很大障礙。”而王勝則告訴記者説,他也明白自己的心理需要去調整,學校也有心理輔導老師,但他並不是很願意去找他們來傾訴和解決問題。

問及原因,王勝直言學校所謂的心理老師還兼着他們的政治課,“我不願意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困惑直接告訴任課老師。”他説,有些都是自己的隱私,如果同自己的老師説出來,怕老師對自己今後有不好的看法。他坦言,這種很矛盾的想法一直左右着他,結果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壓力隨之加大。

而在記者的調查中,類似王勝存在着心理問題而不去找老師解決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擔心自己的心理隱私會在學校傳播開來,讓自己在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之間遭遇尷尬。福田一所外國語學校的初二女生黃欣 (化名)在上學期偷偷喜歡上了同班的一個男生,她感到很困惑,但“有違校紀”的想法使她一直不敢告訴任何人。

儘管黃欣也知道這樣的年齡的確不該談及情感,但在半年內,她還是無法擺脱。站在記者面前,黃欣顯得頗為憔悴,當記者詢問為何不找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解決心理困擾時,她有些不解地反問記者,自己的心理輔導員還是德育老師,“這樣的問題能告訴老師嗎?情感隱私怎麼能告訴老師呢?”

逾65%的學生不願諮詢心理教師

記者在此次調查採訪中瞭解到,有超過65%的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表示不願意直接找學校的老師諮詢。他們表示這些問題很多屬於內心的隱私。

羅湖外國語學校老師張慧説,她從事學校的心理實踐工作已經超過了10年,從實際來看,的確有大量的同學不願意到學校的心理老師那裏去反映心理問題。“每天只有2個左右的同學會去諮詢。”張慧説,實際需要去糾正心理問題的學生遠不止這個數字。

她説,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對於目前的學校心理輔導員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她説,儘管目前大多數的學校都配備了專業心理老師,但這並不代表着是一種專職。“有相當多的心理輔導老師同時還兼着其他的學科教學任務,他們很難從實踐上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十分專業的輔導和研究。”這種現狀導致在角色的認同上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混淆,讓學生很難理解他們是否屬於專業的心理輔導員。這從一定程度上使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流於形式,讓學生在真正遇到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時並不很信任心理教師。此外,目前的心理輔導歸屬於學校的“德育處”管理,但德育和心理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目前學校沒有完整的心理學科體系,只是掛靠在“德育處”,這容易造成角色錯位。她説,“最重要的規範就是歸屬問題。”

在記者對多個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多集中在與同學老師以及家長的人際關係處理,由於學習壓力過大造成的焦慮症、情感方面的困惑。在老師、同學之間交流比較成功的多是緩解學習方面遇到的壓力,但對於人際關係障礙和情感方面,多數學生則不願同老師交流。不少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也表現得很謹慎。

析因:教師雙重身份學生望而卻步

深圳市陽光驛站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諮詢師鄧勐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學校配備心理輔導老師,可以為孩子們普及心理知識、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及時發現孩子們的心理隱患,防患於未然。同時,為孩子及家長提供了及時尋求心理幫助的場所。

至於有些同學不願意到心理老師處諮詢問題,她認為,心理諮詢的效果取決於能否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而良好的諮訪關係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實際上,越是純粹的諮訪角色越有利於建立信任關係。因為來訪者只有在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才可以敞開心扉,所以,心理諮詢行業的規定是諮詢師不為自己的熟人朋友做諮詢。而學校心理老師和求助學生都是雙重身份,既是老師,又是諮詢師;既是學生,又是來訪者。他們有時很難界定自己的身份,所以學生不願意去諮詢是否有害怕老師獲知自己的心事,是否擔心去諮詢就是去接受教育的嫌疑。所以,學生不願意去找心理老師也是有道理的。

鄧勐紅説,國外比較多的做法是,讓學校與社會上的專業心理諮詢機構合作,學生的心理諮詢工作交給專業機構做,這種模式比較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減輕了學校的管理壓力,學校與專業機構相互合作,心理老師做普及知識以及發現問題的工作,專業機構做諮詢輔導的工作。

建議:關鍵是建立和諧的信任關係

對此,深圳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王鑑指出,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的需求量大而專業高素質的人才少,這是一個基本的現實問題。他坦言,中小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需要具備一定資質的人員,但目前只能不斷補充地循環更新來提高整體的素質。而對於歸屬問題不明確的問題,王鑑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他同時表示,學校與專業機構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目前並不現實。他説,深圳即將在年底前設立心理輔導中心,屆時將會配備2至3名高水準的心理專家來服務中小學生的心理諮詢工作。

那麼,如何讓老師與學生之間消除心理方面的隔離,讓學生自願找到老師去解決問題?受訪者多表示,首先應該在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信任關係,學生能把內心的祕密説出來是需要勇氣的,老師應該仔細觀察學生的內心變化,並細緻地逐步去了解,和同學做朋友,儘可能地為學生保守祕密。但對於諸如流產等重大事情等造成的`心理危機處理時,學校又不得不和家長保持配合,但這又違反了“保守祕密”的原則。這些老師説,對於類似的情況,他們也會事先徵求學生的同意並要提前做好家長工作。

調查: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於形式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不少專職的學校心理輔導老師認為,質量不高,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是目前中小學校心理輔導的現狀。一位重點中學的資深心理輔導員説,現在中小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大多來源於學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班主任、醫務人員等,他們對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瞭解,甚至有的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心理諮詢室形同虛設,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完成指標而已,這就很難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就需要有一支專業的、權威的心理專家、學者團隊作為理論上的堅強後盾,在實際中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

一位老師説:“富二代”不堪心理壓力排斥學校

國慶過後,12歲的小秦(化名)因為厭學被父母帶到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兒少科就診。起初的一刻鐘裏,他始終保持着對待家人的慣常態度——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回答“煩,不知道”。醫生和他深入溝通之後,他才説出了心裏話:“我講的他們都不懂,我覺得不被理解,所以索性不講了。 ”

小秦的父親是個民營企業老總,他説:“我對孩子説,如果你學得好,將來就可以繼承家族企業;做不好,將來就是家族企業裏一個普通的工人。 ”家長這樣非成功即失敗的觀念,令小秦感到壓力太大。為此,他成天唉聲歎氣,漸漸變得排斥學校,討厭學習,尋找各種機會躲在家裏。

市心理諮詢中心兒少科副主任劉漪表示,國慶過後,像小秦這樣因為厭學情緒來就診的孩子明顯增多,出現了一個小高峯。一方面因為9月入學的新生出現不適應情緒需要一個過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因為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較長,還沒有完全進入學習狀態。

疏導孩子的報復心理

小學階段,孩子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矛盾,當孩子吃虧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對同學的報復心理。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雖然不能即時予以反擊,但他們會懷恨在心,計算着什麼時候施以報復。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家長要及時予以化解。

報復心是在社會交往中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泄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

報復心理對孩子來説是有害無益的。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的一些矛盾、爭端,事實上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孩子懷有報復心,不但會對報復對象造成傷害,同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害的。有報復心理的人,神經經常處於亢奮狀態,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懷有一種戒備和防範心理。發展下去,心胸會越來越狹窄,社交面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心非常痛苦。

孩子出現報復心理,家長該怎麼辦呢?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

1、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可以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即別人可能的動機可能是善良的,但只是由於方法不當或者能力有限而給你帶來了傷害,這時你就應該寬容對待。

2、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教會孩子在面對類似的事情時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象自己置身對方的境遇之中會怎麼辦。例如,孩子和班幹部之間容易發生一些磨擦。孩子可能會認為,你班幹部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管我,由此誘發報復心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把自己假設成班幹部,看到違犯紀律、有損班集體的事應該不應該管呢?通過這樣的心理換位,孩子也許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復心理。

3、告訴孩子報復的危害性。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當你從報復行為中體會到一時的“解恨”和給報復對象造成危害時,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復?會不會受到老師同學的譴責?會不會觸犯刑律?須知,欲加害於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

報復心理容易導致孩子心胸狹窄,因此家長要及時化解孩子的報復心理。要讓孩子知道,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摩擦和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雙方都多一些寬容,那麼對雙方來説都是一件好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0g8v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