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八篇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八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八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創意説明】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文在敍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閲讀本文,學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麗、童心的可貴,從中得到美的薰陶,又可認識一種全新的寫景方式,指導自己的寫作。

設計本課時,我將情境創設、知識領悟和方法指導並重,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會”並“會學”。首先設置情境,引出課題,然後入境賞文。我將賞文的三大境界作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塊為“研讀質疑”,引領學生進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境界。這一板塊又由三部分組成: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朗讀貫穿整個散文教學的始終。“讀與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語美、情美;“讀與思”則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發現,探究質疑;“讀與悟”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後感悟,是由“形”到“神”的昇華。這“三部曲”是由“學會”走向“會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三板塊為“遷移拓展”,引領學生進入“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實現了美的領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發現“美”。

2、通過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進行研讀質疑,鑑賞“美”。

3、通過聯想與交流和課餘練筆進行拓展和遷移,昇華“美”、創造“美”。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導語:同學們,你看到過晨曦穿越層林,在枝條上跳躍嗎?你欣賞過落葉飄零到水上又在漩渦中起舞嗎?你感受過“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嗎?你靜聽過午夜夢迴花開的聲音嗎?如果你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讓我們一起去山中訪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欣賞畫面,靜聽範讀,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標出精彩的詞句與段落。

設計意圖:學生們是一羣在城市水泥鋼筋叢林里長大的孩子,森林裏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但他們骨子裏有着對自然的嚮往,音樂、畫面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喚醒了他們的潛意識,營造了一個美好情境,把他們帶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訪之友”,整體感知課文。

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1、讀與品:

⑴ 學生討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鑑賞美文?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怎樣學”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⑵ 討論明確:鑑賞美文可以從以下角度着手:詞語、句式、語段描寫的角度,修辭、意境構思等等。

⑶ 小組交流:

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並試着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品析:

我認為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我認為最細膩的描寫:

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

我認為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觸、嗅、視等)

設計意圖:對學生提出的鑑賞文章的角度進行總結歸類,找出最接近他們的中國,引導他們深入探究,並且明確各小組分工,確保討論紮實、有效,不是浮於表面。

⑷ 小組彙報,班級交流。

⑸ 閲讀下面這段文字,再對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評評哪一段文字更優美,並説明理由。

走進樹林,青翠的樹枝,隨風搖擺,上面有鳥兒在歌唱,隨風搖擺,露珠在樹葉上閃閃發亮。大樹的根鬚深深地扎進了泥土和巖層,吸取地下的水分和養料。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對比閲讀,讓學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文筆的生動活潑,字裏行間的詩情畫意。

2、讀與思:

⑴ 請生再次朗讀質疑。

⑵ 學生提問──討論──交流──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再在班上交流,師生互動,完成知識的深化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3、讀與悟:

作者從山中眾朋友身上領悟到了什麼?閲讀本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迪?

設計意圖:架設課本與生活的橋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生活的啟迪。

三、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積累與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風景的詩詞或散文?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歸類與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聯想與交流: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清晨踏着露水進山,而此刻夕陽已塗抹了小路,該回家了,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此時此刻,山中的朋友會對我們説些什麼?你又想對山中的朋友們説些什麼?

設計意圖:“生活本身就是童話”,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結語:

喧囂塵世,碌碌人生,在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水泥與鋼筋日漸密集的層林裏,我們已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可是,飛鳥、游魚、老樹上的一抹新綠、石縫裏的一顆嫩芽和我們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別忘了用純真的雙眼去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美麗;別忘了我們和大自然有一個約會;別忘了,我們相約爬山去;別忘了,我們相約看海去……(薦讀汪國真的《看海去》畫面、字幕、配樂。)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將目光由課本轉向浩瀚的書海,將思維由“山中”投向廣袤的大自然,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延伸與昇華,讓語文課堂有情境而無窮境。

4、佈置課外作業:

假設自己是家鄉的岳陽樓,寫一段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學生自己動筆用文字描繪“美”,再塑“美”,讀寫結合,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

【設計反思】

《山中訪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發自心底的愛,感情飽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説“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詩情畫意。散文和詩詞的情形不同,但富於詩情畫意、境界鮮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話般的意境。教學本文時,可着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陶冶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山中訪友》裏所描繪的景物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萬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潛先生語)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並探究取得這種效果的藝術手法,例如擬人手法的運用、人稱的變換等。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輕鬆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師在教學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審美層次相結合,將學習過程劃分為三種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漸進又是給學生搭建幾個認知的平台,還讓學生在得“魚”的過程中學會“漁”,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構建一種新型的充滿民主、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對話式”和“板塊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有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麗和巨大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北京的美麗和巨大變化。

教學方法:引導自主合作學習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説話,出示詞語

1.出示課文插圖或播放根據課文插圖製作的多媒體課件。

2.看圖説話,認讀詞語。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麗的景物,這些景物美在哪裏?(根據學生的介紹,隨機出示詞語。)

二、讀句識字

1、激勵學生自己認字。

誰會認生字條中的字?能説説你是怎樣記住的嗎?

(學生複習已會生字,交流自主認識的生字。)

2、打開課本,學生自主學詞學字。

(1)讀課文,用橫線畫出生字詞。

(2)藉助拼音讀詞語,用三角畫出詞語中的生字,認一認,讀一讀。

(3)發現容易讀錯的字並正音。

3.出示詞語卡片,領讀。(老師領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

三、指導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聽教師範讀,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

2.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北京的美?這些景物分別有哪些特點?

3.學生質疑不理解的詞,師生共同解答。(莊嚴、矗立、綠樹成陰、川流不息……)

4.指名朗讀課文,大家評議,教師進行朗讀指導。讀出北京的美麗,讀出我們的自豪,讀出我們熱愛偉大祖國的語氣。

5.小組交流蒐集到的北京新變化的資料。

四、反饋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第二課時

一、感情朗讀課文

1、小組讀

2、讀喜歡的段

二、指導寫字

1、找出左右結構的字,引導發現左右結構的字書什麼特點。

2、教師範寫,有重點地指導。

本課要寫的字,包含了獨體、上下、左右、全包圍四種結構。提示、範寫易錯的筆畫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壇、城,國、圖。

突出主筆的字:央(長橫)、旁(禿寶蓋)、城(斜霍:

觀察字形後,邊示範邊講解:提土旁橫宜短,豎起筆要高;方框不要充滿格子,上下左右都應該留出空隙;禿寶蓋的橫宜長,覆蓋下面的“方”字的彎度,就像一把弓。

3、學生描紅練習

四、實戰活動

蒐集有關北京的圖片、明信片照片、郵票、火花、文字資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書設計:

10北京

天安門

柏油馬路

立交橋

名勝古蹟

高樓大廈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摘要: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學科課程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的趨勢。教師面對新課程最重要的是有好的教學設計,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從教學內容等方面優化設計對提高教學效率有着重要意義。教師應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設計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學科課程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的趨勢,是課程理論探討的一個新的熱點,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習者能夠在適合的環境中完成相應的課程教學任務。教師面對新課程最重要的是有好的教學設計,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從教學內容等方面優化設計對提高教學效率有着重要意義。教師應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可視化,現代教育需要教師結合各種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案,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一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平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利用教育技術平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自主學習中解決問題。

1 創設情境,形成自主學習。

現代教育技術能使學生在超文本閲讀中接觸大量信息,它能使抽象的深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激發學生的熱情,保持注意力,這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為學生創造鍛鍊提高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概括桃花源之美,在教學設計中特意設計了一組多媒體展示鏡頭:一副“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的上聯,這樣學生在一個耳目一新的充滿中國古代文化的氛圍中,紛紛閲讀課本,探究問題,很快對出“田舍美桑竹美阡陌美”的下聯,。

再如教授《山中訪友》,對於本文中描寫許多的“友人”,我們可以在教學設計中需要精心準備表現山林之美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優美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從而領會作者的童心童趣和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這樣學生再賞析描寫“友人”的句子就顯得更加主動和容易理解,甚至有同學也能在課上寫出如溪水般流暢的自己句子,可謂事半功倍。這種形象的感染力的環境,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是傳統教學無法相比的。

2 發揮其優勢,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的。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習者能夠在更加有效的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它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有直觀性、形象性的優勢等,教師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在語文教學設計中相機的設計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中,對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等人物的語言、行動、性格特點學生需要分析。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制定如下列表下表:

但是為了更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閲讀效率,我在教學

設計中要求再將課本的第103頁圖片投影出來,並簡介的形象的概括為:,相機提出學生能夠指出圖中A B C D E分別可能代表的人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紛紛開展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本的認知,也有效的完成上表對人物的分析。

在我的七年級語文《塞翁失馬》的教學設計中,為了使學生掌握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我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要求課堂教學中給出“塞翁失馬”“塞翁得馬”“其子折髀”“父子相保”等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説內容,加深理解課文,另外我將原文抽調標點讓學生去讀,“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然後再抽調部分句子讓學生讀進而達到背誦的目的,“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居數月,——————。人皆賀之,其父曰:“——————?”家富良馬,其子好騎,——————。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此獨以跛之故,——————。”這些就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單調的認讀課本的枯燥,減輕了學生疲勞,有效的實現教學目的。這篇教學設計也獲的縣級一等獎。這些方法當然也適用於其它古文的教學設計中。從這些中我們不難看出現代教育技術對語文教學設計的優化是十分明顯的,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過程之中。”(《語文課程標準》)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語文教學設計,更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現代教育技術它

將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融入課堂,給學生在視覺聽覺等方面施加影響,使得教學手段具有多樣性,教學氛圍良好,能較好的實現教學要求,給學生以影響。

七年級語文《散步》一課的教學設計中,首先我們可以用充滿親情的歌曲導入,如《燭光裏的媽媽》或《白髮親孃》等,這樣就給學生一份親情的感受,此後在聽有感情的課文朗讀,這樣更能打動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設計的後面我們有的老師很好的穿插的一段熟悉的廣告視頻《給媽媽洗腳》,讓學生體會愛的意義,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接着由此再鏈接自己的生活,激情發言,感知家人之間深沉和歡樂的純真之情。

許多的文章我們都可以精心設計,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優點,去促成學習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教學設計,可以增加容量,優化教學信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動畫又更生動形象,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和移動、顏色的變換更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其效果當然就會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優於用黑白本的教材就從一個側面説明了這一點。

在教學設計中,瞭解背景資料,感知課文到最後延伸拓展,都能發揮其優勢,體現其價值.如《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設計中,在拓展延伸中加入冰心的《追念聞一多先生》一文和聞一多的是《紅燭》,讓學生進一步深入認識其人。這類教學設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非常常見,也可見其作用重要。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教學設計有着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去研究,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用它來取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在情境中領悟、體會、明白給予是快樂的真正含義,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微笑着)同學們,聖誕節快到了,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禮物,想不想要?(想)老師知道大家特別愛看書,就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書籤,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在書的海洋中尋找到更多的樂趣。請小組長幫忙發一下,每人都有(學生報告一人沒有)不好,怎麼辦?誰來幫助老師解決這個難題?

(一學生讓書籤。)

你把你的書籤給了別人,你是怎麼想的?説得真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幫助老師解決了一個難題。(對大家)收到了聖誕節的禮物,你們快樂嗎?(齊:快樂),某某幫助了別人,他也感到很快樂,因為,(齊讀:給予是快樂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有誰知道“給予”是什麼意思嗎?

(給,付出。)

理解的非常好,我們都知道得到東西的時候往往是快樂的,可付出給別人東西的時候又怎麼會是快樂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請大家把書打開翻到113頁,輕聲快速讀課文,然後回答這個問題,(出示大屏幕)看誰找到的答案多。

二、感悟課文,昇華情感

這麼多份給予,你覺得哪一份最讓你感動,最讓你思緒萬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滿心間?你可以大聲讀一讀,也可以細細品味,別忘了動動手中的筆,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劃下來。

彙報:

誰來説説,你能想象小男孩説這句話時的心情嗎?誰願意來噹噹這個小男孩。

(充滿自信、自強讀。)

我們在讀這部分的時候,我們要讀出羨慕的語氣,小男孩真羨慕保羅的哥哥,能夠給予弟弟一些東西。同時我們也要將自己對小男孩的敬佩和自己的感動讀出來。當你聽到這個小男孩説自己也想當這樣的哥哥時,你有什麼感受?

保羅跟大家一樣,也很吃驚,你能用下面這個句式來説説保羅的想法嗎?

出示:保羅原以為 ,沒想到 。

小結:保羅錯了,小男孩不是希望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哥哥,而是希望自己來當這樣的哥哥。這麼小的孩子,心中想到的不是從別人那兒獲取什麼,而是時時想着能給予別人一些什麼,多麼令人敬佩的小男孩啊!面對這一切,保羅不由自主地請小男孩坐上了他的新車,去兜了一圈。可是在兜風的路上,保羅又一次錯了,那這一次,他又錯在什麼地方呢?(保羅以為小男孩是想在鄰居面前炫耀)其實,小男孩是想做什麼呢?(想告訴弟弟他將來也會送你一輛新車)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讀小男孩説的話。小男孩想給予弟弟一輛新車,大家再想想,小男孩還想給予弟弟什麼?(要把快樂給弟弟)小男孩雖然小,但是他從小立下了在聖誕節時為弟弟送上一輛新轎車的願望,多麼了不起啊!

小男孩把快樂給予弟弟,大家感受到了?指名讀句子(讀出對弟弟的關愛),評讀。能説説原因嗎?

小男孩在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在想什麼?你可以看看課文的插圖,那上面畫的正是這部分的內容。

誰願意通過朗讀把這份快樂給予大家。

小男孩兩次都只想到給予,而不是得到,這使保羅深感意外,也深受感動,他從小男孩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快樂,那就是“給予是快樂的”。這使保羅被深深地感動了。於是(齊讀12自然段)。

為什麼這個夜晚對於他們三個人來説都是難忘的?

出示題目:

小弟弟感到難忘,是因為( )。

小男孩感到難忘,是因為( )。

保羅感到難忘,是因為( )。

你可以選擇一句來説,想全部説更好。

小結:小男孩非常愛自己的弟弟,他希望送給腿有殘疾的弟弟一輛新車,帶弟弟到外面去看好看的聖誕禮物。現在保羅幫助這兄弟倆實現了願望,他還從小男孩身上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

三、課堂總結,延伸情感

關心別人,快樂自己,舉手投足之間我們能做的有很多。愛可以啟迪愛,快樂能夠繁衍快樂,希望同學們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多給予別人一份關懷,一份幫助,同時也讓自己獲取一份真正的快樂。(對出讓書籤的同學)剛才你把你的書籤送給了別人,你覺得這是快樂的,你比大家都先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老師非常欣賞你助人為樂的精神,我送給你一張我最喜歡的書籤。 送學生書籤,將上面的話大聲地讀給大家聽。

師:(放音樂《愛的奉獻》)同學們,人的一生就應該光彩的活着,就應該時時想着為別人做些什麼?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保羅哥哥因為 ,小男孩是因為 而感到快樂,我也曾經因為 而感到快樂。

大家説得真好,此時此刻,老師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會很深,請大家把學完本文後的感受用一兩句話認認真真地寫在剛才老師送給你們的書籤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把你寫的大聲讀出來。

全班交流。

讓我們一起來記住這句話:儘可能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老師想請同學們欣賞173頁《一個蘋果》,老師希望你們能夠靜靜地用心去欣賞,用心去感悟!看完之後請同學們談感受。

四、活性作業,意味深長

這節課結束了,老師想讓大家自己佈置作業,你想完成怎樣的作業?

學生交流。

(學生會這樣回答:我想幫助別人。準備:你看到誰有困難的?有什麼困難?物質上的缺少或者是精神上的缺少。你有沒有同學在精神上不振着,你去鼓勵他。)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討論初步認識月球及其未解之謎。

2、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3、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祕。

【教學準備】

教師:

1、課件。

2、有關月球之謎的課外資料。

學生:

蒐集有關月球的傳説及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小遊戲:看圖猜詩句。

2、教師出示圖片,讓學生説説有關的詩句──出示詩句後齊讀。

3、同學們可真能幹,知道這麼多的課外知識。讀了這麼多的內容,你有什麼發現嗎?

(是啊,這些都是描寫月亮的詩句。)

4、月亮可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揭示課題:課件出示“月球”圖片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月球之謎”。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出示本課字詞,自由讀(你能讀正確嗎)

2、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把這些詞語在課文中找到,讀正確。

3、指名讀詞語。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引入:

(出示圖片)看,這是一輪多麼明亮的圓月啊,我們用這一個詞來形容她:皎潔。理解“皎潔”。

2、當這一輪明月升上高高的夜空,是多麼美妙的景色啊:

出示第一句,指名讀──自由讀

3、理解“遐想”:出示“遐想”,什麼是遐想?你知道人們關於月亮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嗎?

(請學生説一説)

追問:你是從哪知道這些故事的?

對啊,這也是學習課外知識的好途徑。

看了這麼多的傳説故事,再來看看這迷人的月亮,你有什麼感受?

4、對着神祕的月亮,你有些什麼美好的想像呢?

(聽音樂,邊聽邊感覺)

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像。

5、再讀第一句:

讓我們帶着無限美好的遐想,再來讀讀這句話(配樂朗讀)。

6、是啊,月亮太美了,人們多麼嚮往有一天能到月亮上去,看看吳剛和嫦娥,和他們一起遨遊月宮。但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無法登上月球,只能望月興歎。人們多麼想知道。

(出示三個問題,齊讀)

7、指導讀好問句。

(是啊,人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謎底。人們真想去月球看看)

8、齊讀最後一句話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引入:

1969年7月20日,是個值得全世界人類記住的日子。在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月球,集中到了兩個人身上。

1、介紹第一次登月的基本情況,觀看圖片。

2、自由讀第2自然段:宇航員踏上了月球,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景色呢?

3、指名讀句子,出示圖片和文字。

4、指名説一説:讀這幾句話,月球上的景色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理解“奇異”)

5、指名讀:

能讀出奇異的感覺嗎?──齊讀。

6、欣賞月球奇異的景色。

7、月球的景色真是奇異啊!對比第一自然段中人們眼中美好的月亮,你有什麼想説的?

8、帶着這些謎團,我們再來欣賞月球奇異的景色。──齊讀

五、初讀三至八自然段

1、宇航員們從月球採回來各種標本讓科學家們做研究,科學家們做了許多研究,那麼,千百年來,纏繞在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謎解開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自由地讀讀課文三至七自然段,邊讀邊想: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月球產生了什麼謎團?

2、學生自由讀,讀後交流。

3、想知道這些不解之謎嗎?拿出關於月球的科學資料,讀一讀並想想:讀讀這些資料,看能不能解開你心中的謎團。

4、集體交流。

5、出示省略號。是呀,當我們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非常希望能真正地瞭解月球,解開月球帶給我們的不解之謎。誰知卻發現,月球帶更我們這麼多的謎團。

6、大家的資料都是不一樣的,想知道其他關於月球的知識嗎?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看書。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要求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回、片、皮3個字。認識1個筆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

二、教材説明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燕子媽媽要小燕子到菜園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它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和比較,終於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點。

教學重點是認字和朗讀課文。要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明白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仔細觀察蔬菜、水果,從形狀、大小、顏色、味道等方面説説它們的特點。

(二)認字、寫字

1認字

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邊讀邊勾畫出本課的生字,並且藉助拼音讀準生字的`音。本課要求認識的12個生字中,次、再、仔的聲母是平舌音,什的聲母是翹舌音,燕是整體認讀音節,什的韻母是前鼻音,樣、興的韻母是後鼻音,麼和得都讀輕聲。要指導學生把這些生字的字音讀準。如果有的學生讀錯字音,要啟發他自己糾正讀音。

要啟發學生多動腦,用自己認為容易記憶的方法來認記生字。如,仔、樣可以用偏旁加上熟字來記憶。是新學的偏旁,加上見就是現。

再與在是同音字,要指導學生從字形和字義兩方面來區別。

2寫字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田字格里的範字後再寫,並養成邊寫邊對照的習慣,這樣可以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逐步提高寫字能力。指導學生寫字時,提醒學生注意:回要先寫裏面的小口,後關門;片的豎撇要由重到輕,末端輕快撇出;是新學的筆畫,書寫時左低右高,鈎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三)詞句

本課的詞語容易懂,個別詞語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和聯繫句子,幫助他們理解。例如,學生看圖上燕子做窩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

什麼是疑問代詞,表示疑問。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學生理解了什麼的意思後,可以啟發學生口頭造句。如,這是什麼顏色?你在找什麼?等。

仔細就是細心,指導學生聯繫課文來理解,使學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細心去看,才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導學生用仔細口頭造句,如,媽媽做事很仔細。我做完作業 ,又仔細地檢查一遍。

(四)朗讀

本課對話較多,要啟發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燕子媽媽説話時態度親切,讀它説的話時,語速較慢,要讀出激勵的語氣。你説得對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要用讚揚的語氣來讀。

朗讀小燕子説的話時語速較快,透露出它興奮的心情。

在教學中要以讀為主,以讀代講,通過引讀、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等方式,指導學生多讀,從而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實踐活動

1在指導學生看明白課後讀讀説説這個題目的要求後,照樣子讀讀説説,如比比,比一比;聽聽,聽一聽;説説,説一説還可再擴展一些,如,想想,想一想;問問,問一問。

2仔細觀察蔬菜、水果,以一種為例,從形狀、大小、顏色、味道等方面,説説它們的特點,也可以比較兩種蔬菜(如,絲瓜和黃瓜)或水果(如,蘆柑和橙子)哪些地方不一樣。

3表演課本劇。

(六)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揭示課題

(二)指導看圖

理解屋檐下,初步認識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音,讀通課文。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後評議。

(四)討論、交流

1小燕子到菜園去看了幾次?每次看到了什麼?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2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冬瓜大,顏色是綠的,皮上有細毛,它是躺在地上的;茄子小,顏色是紫的,柄上有小刺,它是掛在枝上的)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表演課本劇

(七)複習鞏固生字詞

1用生字詞卡片檢查認讀情況。

2完成課後讀讀説説練習。

(八)指導寫字

(九)擴展活動

課外觀察一種蔬菜或水果,注意它們的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文中生字新詞,尤其是四字詞語或成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

3、通過讀寫結合切實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憑藉課文的語文材料,感受中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

2、通過讀寫結合切實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九課──秦兵馬俑(齊讀課題)。

2、創設情境:

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剋在參觀秦兵馬俑後留下了這樣的讚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3、交流感受,激發民族自豪感。

(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

4、再一次讓我們滿懷自豪地讀一讀:

秦兵馬俑。

二、預習彙報,交流共享

1、談話過渡:

從你們的朗讀聲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滿腹的自豪。想必,課前同學們也一定作了充分地預習。咱們一起交流分享預習成果。

2、依次彙報,相機引導:

⑴ 介紹傭及秦兵馬俑。

⑵ 讀準生字詞。

⑶ 圈劃出文中的四字詞語和成語,理解。

⑷ 正確、流利地讀文。

⑸ 理清條理,領會第三自然段的過渡作用。

三、精讀課文,體悟積累

1、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⑴ 播放錄像,説説感受。

⑵ 師述:

走進語言文字,你會有更深的感受。

⑶ 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並劃出規模宏大的詞句,簡要寫寫體會。

⑷ 集體交流:

預設1:

“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二萬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

引導透過一系列數字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預設2:

“站在高處鳥瞰,……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一段補充資料,師讀,設問:

從這段文字,你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再感情朗讀最後一句。

2、瞭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⑴ 過渡:

如果説秦兵馬俑恢弘的氣勢讓人折服的話,那它的眾多的類型、鮮明的形象,就更令人驚歎不已。

⑵ 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快速瀏覽4~7自然段,找一找。

⑶ 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閲讀喜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類,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⑷ 在四人小組內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可以有感情地朗讀,可以演一演某一角色,還可以用生動的解説來介紹。

⑸ 出示相應的畫面,集體交流。

3、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

⑴ 走近兵馬俑,仔細端詳,你會看到什麼呢?

⑵ 放聲朗讀第八自然段,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⑶ 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着什麼樣的神態,然後師生配合讀。

⑷ 扣省略號,“……”省去了什麼呢?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麼樣子,它們又在想着什麼?作者留給我們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創造……當你與作者一道思緒馳騁,神遊兵馬俑,就會用想象的翅膀觸摸到兵馬俑的神韻,品嚐創造的快樂。請同學們也用“有的……好像……”來寫一段話。

(出示一組畫面)

⑸ 交流:

有感情地讀一讀。

四、暢談閲讀感受,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1、師小結後,引讀最後一段。

2、再次播放錄像:

利用撼人心魄的音樂和氣勢恢宏的畫面,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

交流:

透過畫面,你又看到了什麼?

3、總結:

秦兵馬俑,這沉睡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一朝醒來,震驚了全世界。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為擁有這顆獨放異彩的明珠而感到驕傲。其實,關於秦兵馬俑,還有很多等待着我們去發現、探究。此時設問:學完了課文,你對秦兵馬俑還有哪些感興趣的疑問?教者向學生推薦一些站,將學生的學習延伸至課外。

【板書設計】

秦兵馬俑

規模宏大 類型眾多

(恢弘氣勢) (惟妙惟肖)

舉世無雙 享譽世界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拼讀課文,和表達課文主要內容的句子。

2、説出海通和尚和石匠們鑿樂山大佛的經過。

3、能找出寫樂山大佛的句子讀一讀。

教學重點:由衷讚歎祖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教學時間: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課文大概內容

1、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己讀通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老師糾正字詞的讀音

樂山 一尊 石匠 鑿成 雕像 腳趾 端坐

情不自禁 讚歎 智慧

3、齊讀全文

二、自學課文

1、小組自學討論,回答問題

a 樂山大佛坐落在哪裏?

b 海通和尚和石匠們是怎麼鑿成樂山大佛的?

c 課文是怎樣具體寫出樂山大佛的大,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d 為什麼説樂山大佛是祖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2、檢查自學效果

理解石匠、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讚歎在課文中的意思。

3、檢查指導課文朗讀。

三、學習生字

擴充詞語:拂塵奴隸

四、延伸學習

1、除了樂山大佛,我國還有很多馳名中外的古蹟,你能説出幾個嗎?

2、口頭描寫他們的雄偉和特點。

3、按照本文的樣子也寫一篇有關的小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nom42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