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4篇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兩條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閲讀課文,感悟雷利與爸爸訣別時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戰爭的決心。體會他從心底裏迸發出的讓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與愛的美好情感。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準備:開展世紀回望,百年戰場的活動:收集有關戰爭的圖片、資料,對戰爭的殘酷性有所瞭解,擴大學習本課的知識背景,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讓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資料。

2、師述導語 :當人類滿懷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紀的時候,戰爭卻仍在這個星球繼續......願這些戰爭的畫面能夠到此靜止、凝固--成為歷史。這就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詞句,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詞語,儘量自己動手掃清障礙。

2、檢查自學效果:指名輪讀課文,理解生詞意思。

(三)再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一段。

(1) 自由讀課文第一段,討論:祕書長為什麼評價他爸爸是一個卓越的觀察員?

(2) 齊讀。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 學生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要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

(2) 指名讀,評議,練讀。

(3) 全班練讀第二段,讀出雷利與爸爸依依不捨的語氣。

(4) 學生自讀第三段後,用悲傷的音樂作背景,讓學生配樂朗讀。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 師述:爸爸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了,作為兒子的我怎樣呢?

(2) 自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説説雷利的決心與呼籲。注意用上瀰漫、威脅、嬌嫩、比例失調、制止、充滿等詞。

(四)齊讀全文。

(五)注意書信的格式。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第一課時 有趣的遊戲(口語交際)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遊戲的過程,培養觀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過的遊戲説出來。

3、交流感受,學習提問。

教學重點:説清楚遊戲怎樣做,怎樣有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遊戲”

1、師帶學生做“我説你做”的遊戲。

2、這個遊戲可不可以一個人自己玩呢?(請生試着自已説自已做,然後談感受)

3、老師小結:做遊戲至少要有兩個人以上才能玩,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做遊戲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能讓我們交上朋友。老師能和你們做朋友嗎?(握手)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和我的好朋友一塊做遊戲,説遊戲,好不好?

二、大家一起“做遊戲”。

1、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遊戲,這個遊戲叫“貼鼻子”。(介紹玩法,而後組織學生玩“貼鼻子”的遊戲。)

2、同學們都笑得好開心,你覺得剛才玩遊戲的時候,誰最有趣?

(遊戲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聽、玩和自己的觀察,感受遊戲的是“怎樣玩”和“怎樣有趣”的,為後面的“説”作鋪墊。)

三、分享快樂“説遊戲”。

1、快樂要和別人一塊分享,今天晚上你回到家裏,就把這個有趣的遊戲説給媽媽聽,好不好?想想,你要告訴媽媽,你們今天做過的遊戲怎樣好玩,怎樣有趣,那該怎麼説呢?

2、師生扮角色進行情境對話表演,其間教師相機指導,反饋糾正學生在表達中出現的問題。

3、師生共同小結:①先介紹是什麼遊戲②再説説這個遊戲怎麼玩③最後講講玩的時候怎麼有趣,為什麼大家會哈哈大笑。

四、合作交流“學遊戲”。

1、你們還玩過什麼遊戲呢?

2、呵,你們會玩的遊戲可真多!把你的快樂和大家分享吧。現在,你願不願意把自己玩過的遊戲説給大家聽聽?老師有個建議,你們看這樣做好不好:你們先在小組裏説給自己小組的同學聽聽,大家呢,要認真地聽,看看誰説的遊戲最有趣,你們就選他作你們小組的代表,待會上講台説給大家聽,好不好?

3、小組為單位,交流遊戲怎麼玩,怎麼有趣。

4、推選代表把組內最有趣的遊戲介紹給全班同學。(師:發言的同學説完之後,你如果還是沒弄清楚遊戲是怎麼玩的,你可以繼續問他。)

5、小朋友,會玩也是一種本領喲。今天同學們介紹的遊戲你都會玩了嗎?如果還有你很想玩又還不會玩的遊戲,快找他問一問吧。(下位自由交流)

五、兒歌昇華“樂遊戲”。

1、做遊戲,真有趣。遊戲給我們還來了快樂,遊戲使小夥伴更加親密。今天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塊做遊戲,説遊戲,非常地快樂。就讓我送一首兒歌給大家作為禮物吧。要不要? 請大家注意聽,這樣才能收下我的禮物喲。

2、師誦兒歌:

做遊戲,真有趣,大家一起多開心。

小夥伴,快快來,我們一起玩遊戲。

你笑,他叫!好朋友們哈哈笑!

哈哈——!

3、指名讀。齊讀。

4、看來,我的禮物同學們都收下了。謝謝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係,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係,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説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遊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裏面有什麼?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麼,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麼有關係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係。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係(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麼有關係,怎麼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釐米,一根長6釐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説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彙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彙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第一邊

長度(cm)第二邊

長度(cm)第三邊

長度(cm)能否

圍成算 式

631×

4√

5√

6√

7√

8√

10×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係,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釐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瞭,為後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釐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釐米、3釐米和6釐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麼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釐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釐米也不能圍成,是什麼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麼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説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釐米、2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説説什麼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於等於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麼,卻還沒有發現。這裏,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於或者等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麼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

教師指着4釐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釐米的時候,誰能來説一説?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着5釐米,問:那5釐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麼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6 7+3>6 8+3>6 9+3>6

[設計意圖:由於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説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着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釐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説一説,然後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於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麼關係?(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麼説?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製造出了矛盾衝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裏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係?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彙報。

第一邊

長度(cm)第二邊

長度(cm)第三邊

長度(cm)能否

圍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後,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後,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説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裏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釐米和6釐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係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説出三邊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釐米和6釐米的兩邊着手的。在這裏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髮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於最長的邊了,那麼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於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髮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裏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輕鬆小遊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遊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説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麼?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説,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釐米;腿長131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薰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並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釐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並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並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範圍

[設計意圖: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範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釐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釐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釐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四書 的常識。

2、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4、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説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讚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並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人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説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瞭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和結構。

關於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後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段落層次提綱:

⑴ 話題:怎樣瞭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⑵ 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 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⑴ 什麼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⑵ 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⑶ 為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⑷ 格物致知精神適用於哪些範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麼關係?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x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藉以的事實論據。王x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x明失敗的結局,是由於他的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後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lgo2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