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遊褒禪山記語文教學設計

遊褒禪山記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遊褒禪山記語文教學設計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瞭解借遊記抒發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4。從遊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5。之以的用法。

預習安排:

1。對照註釋看課文一遍,然後朗讀課文一遍。

2。給下面的句子劃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種用法。

教學過程

本文的古代遊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閲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麼,它怎樣由記遊中生髮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並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無物以相(xiàng)之何可勝(shēng)道也哉長樂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遊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説説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討論後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説“不能至”是指什麼説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麼作者又説“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麼意思?(為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遊中哪句話是前後照應的?(“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夫遊之樂”是指什麼説的?(至洞之深處。)為什麼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遊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也表現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峯”。)再説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隨之”。)

“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願,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後(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展。

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佈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歸納文章佈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涉及佈局的一些特點。這裏只稍作補充,然後歸納。

問:本文記遊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後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遊部分。

問:作者發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麼事情生髮出來的?(遊後洞而未能“極夫遊之樂”。)後一點呢?(“有碑僕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誦讀第1段。

1。教師先範讀一遍,然後領誦一遍。

〔説明〕教師範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僕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後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説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説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裏是指前洞還是指後洞?(後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④“距洞百餘步……曰‘花山’”——“有碑僕道”中有省略成分嗎?(“僕”後省“於”。)説碑“距洞百餘步”,卻沒有説出方位,據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後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僕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①為什麼要先點出洞名?(下文主要記遊華山洞經過,又由此生髮議論。)

②為什麼説“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後起字,有此字後,“花”“華”分開。)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在現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標籤: 褒禪山 教學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dkm4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