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3篇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3篇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敍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峯之作。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歡迎閲讀。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3篇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

⑵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

教學要點

1、瞭解“漢樂府”的有關知識。

2、梳理詩歌的故事情節。

3、朗誦課文,學習課文的“開端”及“發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觀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最後幾組鏡頭,並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畫面上演繹的故事嗎?

明確:《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男女青年的悲劇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為奇,我們現在就要看到另一個愛情悲劇故事《孔雀東南飛》。

板書: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顯示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是漢樂府敍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學習詩前的小序,概括其內容。

明確: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3、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明確詩歌的寫作順序、線索、概括詩歌的內容。

明確:本詩以時間為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情節。板書明確: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後人。2、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着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讀“開端”部分:

⑴集體朗誦第一部分

⑵提問:詩歌以劉蘭芝自請遣歸的陳辭作為開篇,開門見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間的矛盾。蘭芝自述她十三歲至十七歲待字閨中的生活經歷,意在表明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明確:運用鋪陳排比,自述生活經歷,表明:一方面蘭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及文化修養,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子。另一方面證明“女行無偏斜”,焦母對她的責難毫無道理。

⑶要求學生體味“非為織作遲……及時相遣歸”這幾句話中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明確:從蘭芝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她那決不忍辱苟且的剛強性格,我們還可從“君家婦難為”和“徒留無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對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態的發展有着清醒的認識,準確的判斷,這是一個頭腦清醒又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我國古代女性形象。

4、研讀“發展”部分:

⑴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概説這部分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仲卿對蘭芝自請遣歸的態度;蘭芝遣歸時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別;蘭芝和仲卿話別,相約來日三個方面的內容。

⑵體味仲卿對她母親及蘭芝的對話,談談其作用。明確:作用有三:

第一,通過仲卿之口證實蘭芝是無辜被遣,並表現了蘭芝和仲卿夫妻恩愛。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雖然很愛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他母親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蘭芝,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個專斷蠻狠,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焦母對兒子的請求,不為所動,反而勃然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A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A”顯得專斷而又頑固。但也頗有心計,訓斥之後又撫慰仲卿:“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A”企圖以此打動仲卿,動搖他對愛情的專一態度。

⑶要求學生集體朗誦“雞鳴外慾曙……涕落百餘行”這一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蘭芝嚴粧,和婆婆告別,和小姑告別,有何作用?

明確:蘭芝嚴粧:運用一連串的誇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和婆婆告別:表現了她從容鎮定,不卑不亢,“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這番話表面上是自謙自責,實際上是柔中寓剛,與那個“怒不止”的婆婆在修養和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照。與小姑告別:“淚落連珠子。”因為她看着小姑長大,現在一旦離別,不覺悲從中來,這淚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對自己無端被遣歸的悲憤。而一旦登車去,那無法抑制也無須再掩飾的悲傷使她終於失聲痛哭起來。至此,蘭芝那倔強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對小姑、對仲卿依依難捨的深情得到了細膩而又充分地表現。

⑷提問:“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願,而是逼迫,這就為後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開端”和“發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劇劇情初現端倪,結局我們將在下一節課揭曉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雞鳴外慾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閲讀課文後所附“漢樂府”的有關資料,對“漢樂府”有個大致的瞭解。

3、朗誦課文,對課文的人物對話多加揣摩。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篇2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幾個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由複習《詩經》和《離騷》開始)我們學習過了《詩經》三首和《離騷》的節選,在這兩課的學習中,我們瞭解到我國古典詩歌的起源和發展;《詩經》的四言體、楚辭的騷體;《詩經》開創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屈原的騷體詩開創了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那麼,詩歌發展到漢魏晉時期又有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孔雀東南飛》一詩,來了解這一問題。

瞭解有關文學常識

引導學生讀課後有關“漢樂府”的資料,瞭解有關漢樂府的常識。

朗讀詩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本詩大概敍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2、學習本詩的側重點應是什麼?

3、讀本詩你將最關注什麼?

誦讀全詩,把握故事情節:

1、教師範讀,學生給生字注音;瞭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或難懂的句子劃下來。

2、學生朗讀,學生自由讀或請學生分角色朗讀

3、學生複述故事梗概,注意複述的要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4、請學生結合課後練習一,理清此詩的情節。

學生概括的標題不必拘泥於教參的答案,如果學生有更好的概括則選用學生的概括。

文言常識積累

1、歸納本詩出現的“偏義複詞”:

①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

②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③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

④逼迫有弟兄:意義偏“兄”。

2、歸納整理本詩出現的“古今異義”

①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值得同情;

②汝豈得自由:古義,自作主張;今義,沒有束縛;

③本自無教訓:古義,教養;今義,失敗的經驗;

④處分適兄意:古義,處理;今義,處罰;

⑤便可作婚姻:古義,結為親家;今義,結為夫妻;

⑥葉葉相交通:古義,交接;今義,與運輸有關。

3、歸納本詩出現的“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分組改編成課本劇,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語言儘量用原文)

2、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詩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課本劇表演

1、請同學分組表演課本劇《孔雀東南飛》(如時間有限,可分別表演不同的片段)

2、討論評析同學的表演(注意從文中的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徵感知

劉蘭芝、焦仲卿忠於愛情,具有叛逆精神,請結合具體詩句,感知他們的個性特徵。

可讓學生找出能夠觸動他們的詩句,讀給大家,然後做簡要的分析。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可。

詩歌的藝術特色感知

通過學生對他們所喜歡的詩句的誦讀,體會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篇3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麼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雲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麼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聖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麼,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為投入,理解也較為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為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温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於什麼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説(俗話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更年期説

戀子説(焦母與仲卿相依為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説(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為遜色)

討厭説(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説(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説(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説(在焦母眼裏,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説(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説(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並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幹説(焦母擔心兒子過於軟弱,家裏的大權會落到能幹的蘭芝手裏)

門第説(焦母為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説(焦母擔心兒子沉溺於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脱當時佔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孃家後,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説,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説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説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沒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着課文敍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遊)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為什麼?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敍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敍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於文學藝術最為重要的東西。

為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願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痴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後,佈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教後】

1、本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先深入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再設計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教師只作適時的點撥,真正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真正體現了新教法的“四性”:開放性、羣體性、合作性、交互性。

3、課文分四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新課導入、基礎落實一課時,研究探討一課時,拓展延伸一課時,總結收束、作業交流一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l7q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