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孔雀東南飛》教案

《孔雀東南飛》教案

《孔雀東南飛》教案

《孔雀東南飛》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敍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清敍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敍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 2.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把握

1.學習小序,概括其內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朗讀課文,明確詩歌的寫作順序、線索、概括詩歌的內容

本詩以時間為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説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敍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3.速讀課文,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情節。

開 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 :蘭芝被遣。

發 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鬱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高 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尾 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誡後人。

二、質疑探討

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麼作用?

①作者為什麼不説‘烏鴉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給人美感”,或曰 “烏鴉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選擇也要注意觀感”等。關注詩歌意象的選擇。

②“孔雀東南飛,是單飛呢,還是雙飛呢?”

單飛,即作者以孔雀失偶來喻夫妻的別離。比興手法,用在開篇作用: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引起下文(借鳥起興,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2、以美禽失偶來喻夫妻別離,營造了一種“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的離愁別緒,渲染了纏綿哀傷的氣氛。3、孔雀之單飛,暗示夫妻之別離,奠定了全詩悲劇的感情色彩。

研讀“開端”部分

詩歌以劉蘭芝自請遣歸的陳辭作為開篇,開門見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間的矛盾。蘭芝自述她十三歲至十七歲待字閨中的生活經歷,這是一種什麼手法?意在表明什麼?

鋪陳排比。自述生活經歷,表明:一方面蘭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及文化修養,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子。另一方面證明“女行無偏斜”,焦母對她的責難毫無道理。

體味“非為織作遲……及時相遣歸”這幾句話中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從蘭芝的陳述中,可以看出她那決不忍辱苟且的剛強性格;從“君家婦難為”和“徒留無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對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態的發展有着清醒的認識,準確的判斷,這是一個頭腦清醒又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研讀“發展”部分

快速閲讀課文,概説這部分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仲卿對蘭芝自請遣歸的態度;蘭芝遣歸時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別;蘭芝和仲卿話別,相約來日三個方面。

體味仲卿對她母親及蘭芝的對話,談談其作用。

?第一,通過仲卿之口證實蘭芝是無辜被遣,並表現了蘭芝和仲卿夫妻恩愛。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雖然很愛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他母親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蘭芝,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個專斷蠻狠,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焦母對兒子的請求,不為所動,反而勃然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顯得專斷而又頑固。但也頗有心計,訓斥之後又撫慰仲卿:“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企圖以此打動仲卿,動搖他對愛情的專一態度。

朗誦“雞鳴外慾曙……涕落百餘行”這一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蘭芝嚴粧,和婆婆告別,和小姑告別,有何作用?

蘭芝嚴粧:運用一連串的誇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和婆婆告別:表現了她從容鎮定,不卑不亢,“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這番話表面上是自謙自責,實際上是柔中寓剛,與那個“怒不止”的婆婆在修養和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照。

?與小姑告別:“淚落連珠子。”因為她看着小姑長大,現在一旦離別,不覺悲從中來,這淚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對自己無端被遣歸的悲憤。而一旦登車去,那無法抑制也無須再掩飾的悲傷使她終於失聲痛哭起來。至此,蘭芝那倔強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對小姑、對仲卿依依難捨的深情得到了細膩而又充分地表現。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願,而是逼迫,為後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焦母驅遣蘭芝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儘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願;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户?

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户之根基;脱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着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第二課時

研習“進一步發展”部分

在我國封建時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孃家,她今後的生活是不難想象的:伴隨她的將是屈辱、孤獨和淒涼。那麼,蘭芝回孃家後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1)首先寫了蘭芝回家後母親的態度。“進退無顏儀”五個字把蘭芝被遣歸家初見母親時傷心、羞愧、委曲等複雜心理和難以描摹的神態生動而準確地表現出來。母親初見蘭芝“大拊掌”,把母親的驚詫心酸之狀描畫的活靈活現,但聽了女兒的陳述,母親理解了女兒,但悲傷不已。

蘭芝母親在此處重複蘭芝開頭的話“十三教汝織”一段有沒有必要?為什麼?

這幾句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強調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蘭芝婆婆的.專橫無理,當然也表現了母親的關心和愛護。

(2)其次寫兄長逼迫蘭芝嫁給太守家。蘭芝被休,上門求婚的絡繹不絕,足以證明蘭芝的美麗和修養

這一部分着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徵。

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雲?”把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麼? 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徵,也是蘭芝忠於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瞭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

(3)再者寫了太守家為婚事的鋪排。

作者運用鋪陳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對婚事的排場,其用意是什麼?

反襯蘭芝的痛苦、孤獨和淒涼。

研習“高潮”部分

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後才“自掛東南枝”,為什麼?

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於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研習“尾聲”部分

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為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麼樣的願望?

寄託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願望。

三、根據課文分析總結劉蘭芝、焦仲卿性格特點

1、劉蘭芝——勤勞能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善良和友愛,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着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瞭解。

2、焦仲卿——忠於愛情,“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着蘭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後,敢於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焦母:專橫無理;

劉兄:見利忘義、趨炎附勢

——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封建禮教的化身。

3、劉、焦兩人的性格差異

①對未來的預想

劉:對命運、前途有清醒認識,有準確的預見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別後重逢時

焦:譏諷、責難,且無所作為

劉:通情達理

③殉情場面

劉:義無反顧、乾淨果決

焦:遲疑徘徊、拖泥帶水

劉——始終清醒、堅強;焦——期待、幻想且沒做一件事。

(四)藝術特點

1、人物語言個性化

同中有異:劉與焦;焦母與劉兄

2、富有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徵性

依戀情調和悽楚氣氛,與劉焦生離死別的神質想吻合,具有提攝全篇的作用。

②尾聲的理想化色彩

加強震撼力量,表達勞動人民美好願望。

③鋪陳的酣暢淋漓

A、兩次羅列劉蘭芝的成長過程

a、縱向鋪陳,能讓人感受到蘭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養,才藝、品德隨年歲而逐增。

b、印證“自訴”的真實性,強化其良好修養;對焦母的蠻橫無理給予批判。

B、遣歸前的精心打扮

橫向鋪陳,突出其外表的美麗,表現她雖受屈辱、遭遇不幸卻鎮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同時,也是對扼殺“精妙世無雙”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有力譴責。

C、太守府的迎娶場面

既顯示了蘭芝高貴身價,又表現了蘭芝不慕富貴,忠於愛情的高貴品質;同時,又與“生人作死別”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加濃了故事的悲劇氣氛。

四、小結

一首悽婉纏綿的愛情悲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wwrp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