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達標課教學設計與反思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達標課教學設計與反思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達標課教學設計與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達標課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的和任務:

1.瞭解中國新詩朦朧詩的特點;

2.學習詩歌的欣賞技巧之一:朗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對詩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讀的方法;

2.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於朦朧詩的寫作特點。

課型:講讀課。

課件:POWERPOINT課件《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一學生配樂詩朗誦:《我愛這土地》(劉李立)。

師:感謝劉李立同學的傾情朗誦。從艾青的詩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作者將個人與祖國深深結合在一起,生死相依的濃濃愛國情意。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畫面:祖國的苦難歲月、新中國的成立、神六上天等共六幅。看了這一幅幅畫面,我們不禁感慨萬千,讓我們先把感觸埋藏在心裏。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著名詩人舒婷的情感世界裏,去感悟她偉大的情懷。

二、文學常識:朦朧詩&作者簡介:舒婷

A、朦朧詩的定義:所謂朦朧詩,實際上是指成長於“文革”時期,備受生活的冷落與嘲弄的青年詩人創作的詩歌。他們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徵和意象化,藴含着傷感情調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島、舒婷、顧城。

朦朧詩的特點:

㈠、構思上,強調內在思維。

㈡、表現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徵、暗示、通感等並用,將生活扭曲變形,藉以表現詩人“心濾”的現實。

B、簡介作者、寫作背景

舒婷:我國當代著名的女詩人,初中畢業以後曾去福建插隊,後回城當工人。這首詩發表於1979年7月,據説成詩卻早於1976年4月24日,寫於“四五運動”發生後不久。

三、朗誦與品讀:

㈠FLASH示範朗讀。

㈡學生自由朗讀

㈢學生選擇一節彙報朗讀,讀完後其他同學評價。教師指導每一節應該讀出什麼感情。朗讀注意事項:⑴語速:舒緩;音調:低沉;

⑵重讀對象:修飾語、中心詞。方法:聲音高、聲音重、語速慢。

⑶注意節拍、停頓:讀每一小節最後一句“祖國啊”前,要稍微停頓,醖釀感情。詩歌的每一節表達的感情不一樣,每節之間需要轉換感情,朗讀時也要停頓。

⑷態度要放開,感情要投入。

(四)速讀全詩,結合預習的內容,用圈點批註的方法賞析一兩句詩歌,或者提出疑問的地方。然後全班交流:

(例如:為什麼説是“痛苦的希望”、每一節分別表達了什麼內容、“飛天”是什麼意思、本詩出現哪些意象、本詩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五)分組討論:

每一節最後一句“祖國啊”,是對祖國的真情告白,滿腹的心裏話欲言又止,請結合每一節詩句的內容,補充作者的“真情”。

(六)集體朗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分為男單A、女單B、男齊、女齊、全班齊。

四、創作嘗試訓練:

1、展示學生詩作:

以“家鄉讚歌”為主題的詩:陳倩倩、

曹美玲、李華容、劉平雙、夏夢玲、裴德華、劉陽等。

2、課堂練筆(播放音樂《媽媽的吻》)

回憶父母感動着你的瞬間,用詩的形式表達你的感觸。(好的詩句即時交流。)

五、小結:

感謝我們正在騰飛的祖國給了我們美好的今天,感謝我們含辛茹苦的父母給了我們健康的體魄。

最後,讓我們在一首詩朗誦中結束我們的學習,相信我們在聆聽中會明白一個道理:感謝與報答不用用嘴去説。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

何必為年齡發愁?

只要在秋霜裏結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有時候我也着急,

那是因為工作的不順利,

有時候我也發愁,

那是因為我的祖國還很落後。

我曾踏遍人生的旅途,

最後才知道,

這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

人民的事業與世長久,

誰的`生命與它結合,

白髮就上不了他的頭。

我不再有什麼別的希望,

只希望人民不再受苦難;

我不再有什麼別的要求,

我的要求就在大家的要求裏頭。

啊,朋友,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

何必為年齡發愁!

附:板書: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

內容感情語調

第一小節:貧困、落後的祖國深沉、悲痛舒緩、低沉

第二小節:痛苦、追求的祖國痛苦、希望舒緩

第三小節:新生、希望的祖國希望、欣喜高昂

第四小節:養育、獻身的祖國深情、強烈

達標課教後反思

伴隨新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與九(2)班學生一起走進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成詩於我國進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個春天。同是一個花開的季節,我再次捧着書本,細細伴讀(陪伴學生)。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往往是朗誦者的首選。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通過誦讀感悟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去品味詩的妙處,並帶領學生嘗試用意象創造簡單的詩歌,表達自己對祖國、對家鄉、對父母的崇敬之情、熱愛之情、讚美之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有了一點成熟和自信。“尋不到北”的感覺好多了!先説説自我感覺的良好之處:

一、讓學生充分預習,細細品味,走進作品,與詩人靠近。

課前用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多讀作品,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在課本上寫好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標出自己不能弄懂的詩句。仔細咀嚼詩

歌的味道,瞭解詩歌的內容與結構。真正地走進作品,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大膽嘗試,寫出的詩還真有詩味。

讓學生讀詩論詩再寫詩,不要求學生寫出驚世之作,駭世之文,只要學生有一定的意象,有集中的思想內容。講究了一些詩歌基本的技巧(如押韻),就是理想的效果。當然,在寫作中缺乏指導,那是很危險的——作文中都去寫詩了,簡單啊!可只是語言的“橫七豎八”的詩是毫無價值的。課堂上學生的一些詩句真有一點詩味。當然也有仿寫的痕跡,我認為是好的。

試想,自己能寫出像模像樣的詩的學生何愁不會賞析詩歌,何愁不會寫作,何愁不會閲讀分析?

三、課外延伸,營造氛圍。

1、優美詩歌的薰陶。在課前,讓一學生配音樂朗讀芍青的《我愛這土地》,讓學生在激情的朗誦中受到詩歌它獨特魅力的感染,同時也是對本課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調。結尾處,何其芳的《春的後面不是秋》,也是如此。它與開課時相互輝映,餘間繚繚。

2、詩化的課堂語言

課堂中,老師引導的語言言簡意賅,哲理性語言、詩味的語言貫穿始終。給學生及整個課堂以美的享受。

有所得必有所失:

一、課堂安排過緊,教學預案只有捨本逐末。

“此事古難全”,課堂中顧及了時間的搭配,故舍棄了一些地方,如:讓學生説説每節中“祖國啊”這一句話的真情告白。使得學生對全詩內容的理解上大打折扣。在詩歌的朗讀上似乎也較薄弱。

語文課堂中對文本的閲讀太重要了!記得李研主任説過:任何脱離文本的教學都是紙上談兵。學生的思維不憑藉具體的文本又何談內化呢?所以説,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牢牢把握這個方向不放鬆。

二、朗讀的指導欠加強。

本文曾是優質課的選擇,聽説優質課的執教者讓全場的師生以淚洗面,作者將個人與祖國的命運相偎相依,教者卻讓讀者與作品相偎相依。我佩服不已!在本文的朗讀中,也只有讓讀者(學生)充分將自己融進作品中,才有可能體會作者對祖國真摯的情感。

我在教學中,在這一點上還做得很不夠。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在此方面多下工夫,練好自己的基本功,才能做學生的領頭雁。“隔山觀虎鬥”、“岸上指導遊泳”的效果總會大打折扣。

很高興,通過這節課,我又有了一定的進步。我一定會聽取其它老師的指導意見,更深一層的反思自己。我相信,一年一次的“三課”活動我會逐漸成長,逐漸成熟,逐漸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8kwg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