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彈力》的課程教學設計

《彈力》的課程教學設計

篇一:《彈力》説課稿

《彈力》的課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彈力的概念是力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在初中學生對它已有初步認識,在高中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它的理解。本節課將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的產生及產生條件、作用點和方向以及大小,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知道常見的形變,瞭解物體的彈性,弄清彈力的發生、作用點和方向,還要讓學生經歷對問題的探究過程,領悟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歸納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理性思維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要想理解彈力這一抽象概念還有一定困難。因此我採取引導、啟發的教學方式。

三、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通過實驗瞭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4.通過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形變量的關係,理解胡克定律,瞭解科學研究方法。

5。瞭解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

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中常見的形變現象出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在探究形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形變與彈性之間的關係後,使學生了解探究彈力的實際意義,學會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

3。通過觀察微小變化的實例,初步接觸“放大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尊重事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2。積極參與觀察和實驗,認真討論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悦。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胡克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教學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及彈力方向的確定。關於彈簧彈力的多解問題。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觀察、分析,加深對形變的認識,通過學生親手實驗,

體會彈力的產生,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彈力的概念。然後對常見的推力、壓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彈力進行歸類分析總結彈力的方向,在介紹特殊的方法分析彈力的有無,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六、教學用具:

1。演示形變用的橡皮泥、棉線、橡皮條、彈簧、小車、砝碼、小竹竿、輸液瓶(紅墨水)、細導管、鋼鋸條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直尺、彈簧、鈎碼等。

3。視頻錄像。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每個同學用一個小彈簧輕輕的拉一拉、壓一壓,有什麼感受?

有沒有感覺到你的手受到一個力的作用?(有)

那麼,這又是什麼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又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問題。

2、新課

(1)形變

教師演示幾個小實驗

用手捏橡皮泥

用力拉橡皮筋

用力將小竹竿、鋼鋸條彎曲。

學生:討論觀察到的各種實驗現象中的共性與區別,發表看法(他們的形狀發

生了變化,有的是體積發生了變化)

師生討論、總結

形變: 在外力作用下,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板書)

師生討論、實驗總結

彈性形變――(彈性限度)

微小形變――(用帶細導管輸液瓶)

(看書本:桌面的微小形變課後自己做)

(2)彈力

1.彈力產生的原因。

提出問題:

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外力,如果物體受力後發生的是彈性形變,那麼發生彈

性形變後的物體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動手做實驗討論總結:用彈簧、小車組成實驗工具如課本本P55圖)

結論: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後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一種使物體恢復原狀的力)

彈力概念: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後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個力稱為彈力。(板書)

2.彈力的特點:

A:彈性形變

B:成對出現:形變物體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的彈力和與它接觸的物體對它的彈力(使形變物體恢復原狀的力)

C:彈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相對而言的

常見的彈力:支持力、壓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如何?(分組討論)

事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本,分析書與桌面之間的彈力

形變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稱 方向

書形變產生彈力

木板形變產生彈力

事例2 分析掛在電線下面的電燈與電線之間的彈力

形變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稱 方向

電燈形變產生彈力

電線形變產生彈力

事例3 壓縮、拉伸彈簧

形變物 施力物 受力物 方向

彈簧形變產生彈力

物體形變產生彈力

總結:彈力的方向總是跟施力物恢復原形狀的方向一致或與受力物恢復原形狀的方向相反

3.彈力的大小

先讓學生動手拉彈簧,定性感受彈力的大小跟物體形變程度的關係。

再讓學生做實驗,定量地研究彈簧彈力的大小跟彈簧形變量大小的關係。

方案1、學生自行探索:在一個後面附有長度刻度的彈簧上面掛鈎碼,當鈎碼數量增加時,彈簧中的彈力增大,伸長量增大,把讀數記錄在表中

分析實驗數據,得結論:

板書:胡克定律:在彈簧彈性限度內,彈性體彈力的大小跟彈性體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公式:f=kx

理解:

1.x――伸長(或壓縮)的長度,區別與彈性體本身長度關係。

2.x-―勁度係數,跟彈性體的粗細、材料長度等有關,反映了彈性體本身的特

性,與f和x無關。

八、板書設計

形變與彈力

(一)形變

九、作業:

課後作業:2、3

十、小結:

引導學生在小組分析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綱要,提高學習的水平。

【總結】a.形變和彈性形變

b.彈力的概念

c.彈力的有無與彈力方向的

d.胡克定律的表達式,勁度係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

e.確定彈簧彈力大小的計算

【課外研究】我們在物理中會碰到許多彈力,但他們的方向是有共同規律的,你能不能找出?

這個問題希望大家根據書本在課後去找資料、同學間相互討論來完成一篇關於

更一般的彈力方向的規律的小論文。

課後反思:

我總體感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基本落實到位,學生參與較積極,教學互動較好,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課堂上,我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老師互動,用課件顯示微小形變實驗,讓同學們感受形變無處不在,然後提問光點位置發生變化説明什麼?還播放了弓箭、蹦牀、撐杆跳等視頻,力圖從生活實踐引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效果,果然,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且視頻非常精彩,使得學生注意力迅速轉到課堂上來,於是我從這一實際提問,學生們非常積極、踴躍,齊聲回答問題。這樣,我花很少時間就引入了課題。

篇二:彈力説課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艾買提江·尼牙孜,是尉犁縣第一中學物理教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的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第二節《彈力》。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和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彈力》是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第二節的內容,從前後聯繫來看,彈力的認識有利於鞏固學生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認識。而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力的認識,還能為今後學習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以及為後面力和運動的知識打下必要的基礎,讓學生體會到許多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二、學情分析:彈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但學生對彈性、彈性形變沒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對彈力的教學應循序漸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1)知道彈性和塑性的性質的不同;

2)瞭解彈力產生的原因,瞭解生活中常見的彈力;

3)知道並能通過實驗驗證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結論;

2)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根據教材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從教材體系上看,學生已學習力的基本概念、並且在生活中接觸過一些關於彈力的生活事例,如弓箭、氣球、跳板等等,為學習彈力打下了基礎。並且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實驗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對於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思想上、心理上還不太成熟,思維的敏捷度還不夠高。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的難點。

教學難點: 彈性、彈力及產生條件;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的關係。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我採用瞭如下教法與學法: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節採用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講解、討論、探究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環境中,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以上教法與學法,使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具體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感悟收穫,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通過複習上節所學習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從“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這一層面出發做幾個小實驗。實驗前請同學們聽清兩個要求:一是用老師給你準備好的彈簧、橡皮筋、氣球、橡皮泥、麪糰、鋼尺等器材來做實驗;二是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並注意分析找出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課堂。

第二環節——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請各小組討論把上面的實驗現象進行分類,並説出分類的特點(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出彈性和塑性的定義。

2.彈力概念:在學生對形變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結合剛才的實驗,分析兩個實例,一是:撐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鋼做的,玻璃鋼有什麼性質?,二是: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會怎麼樣?。同時回憶壓彈簧、拉橡皮筋時手的感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發生形變的彈簧能給物體以力的作用,發掘出這個力就是彈力,從而得出彈力的定義。

彈力的產生條件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先引導學生閲讀彈力定義,從定義中找出彈力產生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再舉出幾個具體實例,向學生們展示桌面上的書和吊於電線下的燈這兩個模型讓學生分析,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繩的拉力也是彈力。

3.測力工具—彈簧測力計。

我通過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同學們認識彈簧測力計,並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7頁的實驗。通過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引導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並總結使用方法。最後,利用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常見的彈簧測力計。

第三個環節——課時小結,鞏固練習

為了讓學生們能對這節課所學的新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指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重難點知識進行復習小結。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作業為課後習題和課外活動,目的是鞏固、拓展所學重點知識,提高學生能力,並引導學生解答相關例題,使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昇華。

七、板書設計:

最後我説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板書是依據教學目標、以突出重點、簡潔明瞭,便於記憶為出發點,依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效果精心設計的,為了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7.2彈力

彈簧測力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1)彈性和彈性形變。

(2)塑性和塑性形變。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的力叫彈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認識彈簧測力計:

(1)彈簧計力計的主要部件。

(2)彈簧測力計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

八、結束語:以上是我對“彈力”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批評和指正,謝謝!

篇三:彈力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彈力》,彈力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這一節分兩課時,我説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彈力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杆的彈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論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三、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常見彈力的方向。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實驗過程中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激發學生將知識服務於社會的願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彈力的產生條件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教學難點:彈力方向的判斷。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引導發現法、探索法。

(二)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具:彈簧、橡皮泥、平面鏡、激光源、支架、玻璃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學生實驗)用小彈簧輕輕地拉一拉或壓一壓,感受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同時,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學生探究】

【思考】這種力是什麼性質的力?它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如何呢?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存在,從而揭示課題《彈力》。

通過感受彈簧拉伸或壓縮,及揉捏橡皮泥時各自發生的形狀的改變。從而得出什麼是形變?

(小組討論)上面的這些形變有什麼特點:有的形變可以恢復原狀,有的不可以恢復原狀

【結論】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範性形變。 思考問題:拉開的彈簧是否都能恢復原狀呢?

(演示實驗)彈簧在較大的力作用下始終處於拉伸狀態,不能恢復原狀。(引出彈性限度)

引導得到原因,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是有條件的,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會恢復原狀,這種限度叫做彈性限度。從而説明,彈簧秤不能稱量過大的物體的原因。

讓學生舉例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現或觀察到的一些形變,看看哪些是彈性形變哪些是非彈性形變。

【學生探究】

一本書放在桌子上,我們知道書本對桌子有壓力,桌子對書本有支持力。

那麼壓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會不會也象彈簧一樣由於物體的形變而產生的呢?若有這個形變與彈簧、橡皮條的形變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微小的形變量。通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引

導滲透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設計微小形變實驗,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牆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後都會發生形變的`事實。

得出結論:形變按顯著程度可分為:1、顯著形變;2、微小形變

【學生探究】

請同學們閲讀P51“觀察思考”,其中人、箭、小車都受到了彈力的作用,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呢?它的定義又是怎樣

的?

通過個人自主觀察學習,思考,分析,然後兩兩討論,小組討論分析,從而

得出結論,彈力的定義: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同時,讓小組內同學觀察討論總結各幅圖中彈力的方向是怎樣的?接着小組進行展示。 得出結論: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

然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這些彈力的產生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呢?

從而得出彈力產生的條件:

1、直接接觸

2、發生彈性形變

【學生探究】

學生互動環節,請同學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彈力有哪些?它們是怎樣產生的?方向又是怎樣的?先小組討論,後進行個人展示。

生活中常見彈力(壓力、支持力、拉力)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獨立完成:

1.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誰?它發生的形變?

2.壓力是怎麼產生的?方向如何?

結論:壓力方向垂直於接觸面與施力物體(書)的形變方向相反。

小組討論:

1.拉力是一種什麼力?

2.繩子對物體的拉力是怎麼產生的?

3.拉力方向是怎樣的?

學生展示:

得出:

繩子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着繩子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請同學做出以下各個圖中小球受到杆的彈力方向。

得出結論:

杆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課堂小結,讓學生回顧,小組討論,總結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知識結構。

六、板書設計

1、形變

(1)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

(2)分類:恢復度:

1、彈性形變

2、範性形變

顯著度:

1、顯著形變

2、微小形變

2、彈力

(1)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

作用。

(2)產生條件:直接接觸: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總是與引起形變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教學反思:我根據教學大綱,認真設計了教學過程,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通過觀察、類比、歸納等手段達到教學目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例題分析和練的訓練,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設計,符合了學生了認知規律。 再如,如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 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刪減教學內容,這兩個方面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我會及時在後續教學中加以修正和改進。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謝謝!

篇四:彈力説課稿

3.2 彈力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教材處於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礎的一章。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麼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及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係,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律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難點: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説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採取引導、啟發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用具

⑴演示用具:彈簧、細竹竿、、已拉壞了的彈簧、鋼尺。

五、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認識形變

教師演示:

①彈簧的壓縮形變;

②彈簧的拉伸形變;

③視頻播放:竹竿形變、鋼絲的扭轉形變。

得出形變的概念及各類形變。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作鋪墊。]

設問:用手壓桌子,發生形變嗎?

演示微小形變放大實驗:

由於這種形變不容易觀察,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到底有沒有發生形變?解決的辦法是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以微型形變視頻作為教學方式,讓學生觀察視頻理解微小形變。

[設計意圖:使學生知道“放大”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演示彈簧拉伸,壓縮都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被壓縮後不能恢復原狀。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的概念。

用較大的力拉彈簧和橡皮筋,結果被拉壞了。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教師引導總結規範概念。

[設計意圖:演示生活例子,多聯繫實際,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物理知識,自主概括概念,最後老師總結;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彈力

演示實驗:(播放視頻)

1.彈力的概念。 總結產生彈力的條件 (例題)

2.常見彈力及其方向的確定。

⑴壓力;⑵支持力;⑶繩子的彈力

讓學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壓力是由於拳頭形變產生的,拳頭受到的支持力是由於桌面形變產生的。

接着引導學生探索繩子彈力的產生及其方向的確定。

相互接觸的A、B兩小球間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彈力。 在黑板上畫出此圖。

採用“假設法”分析,讓學生知道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有彈力。

[設計意圖:利用放大法分析壓力和支持力的產生原因,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讓學生學會方法的遷移,同時感受到探索物理問題的成就,從而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

(四)重點對彈力的判斷和體力的方向進行講解,主要是以畫圖形式讓學生理解彈力的方向,同時彈力的判斷引入直接法和假設法。

(五)彈力的應用(圖片,視頻播放:射箭)

(六)開放式問題(視頻播放:撐杆跳高、跳水);

提出問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開放式地討論

①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杆跳高運動員跳得這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②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滯空時間主要由哪方面決定? 課外佈置:自制彈簧秤,並組織評比。

六、板書設計

彈性形變

有些物體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__________,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概念: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成為彈力

性質:按照力的性質分類

彈力產生的條件:

相互接觸

發生彈性形變(發生擠壓)

是否產生的彈力

彈力的方向

篇五:力彈力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的內容,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常見的事例或實驗,瞭解力、彈力。會測量力的大小”。從本課的內容上看,首先初步建立力的概念,再進一步學習生活中常見力——彈力,彈簧測力計是力學中重要的測量儀器,是今後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通過看説明書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導,這節課的內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説起到關鍵的作用;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彈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難理解。

依據課標要求、學生實際及本課內容特點:確定出本課的難點是彈力的概念,本課的重點是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二.教法

這節課可以採用實驗探究與自主看書、自主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我把這節課的內容分成“力是什麼”“形變和彈力”“力的測量”三個部分來進行。

首先從生活場景出發引出力的概念。然後通過探究實驗增強感性認識,使學生理解彈性形變、彈力以及外力與形變之間的定性關係。最後採用先自學而後討論疑問和關鍵點,最後再動手練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教學反思:由於本節課知識容量過大,所以在最後階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我考慮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本節課知識容量作出相應的調整。

標籤: 教學 彈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7wp4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