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平均數》教學設計

《平均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均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平均數》教學設計

《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數感。

3、在生活中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滲透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耳鳴目染的生活現狀創設不同層次的問題情景,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動手移、合與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從中滲透安全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同學們,現在全區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的活動,作為市民,我們也要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陽光學校三(2)班的同學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撿別人丟棄的礦泉水瓶比賽,他們班共有37人,每3人為一組,可以分幾組還剩幾人?37÷3=12(組)……1(人)。

【設計意圖】:用學生耳鳴目染的生活情景創設問題,即複習了平均分,又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

(一)兩隊人數相同,比總個數。

他們班每天從2個組中評出一組“美麗之星”,你覺得他們哪一組獲星?

出示:

A組

B組

生:B組獲星。

師:你是怎麼比的?

生:當他們人數相等時,比較撿的總個數就能比出哪一組獲星。

(二)兩組人數不同,比平均數,發現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兩組,看看哪一組獲得這天的“美麗之星”出示:

C組

D組

生:我的建議也是比較他們的總數?

生:我有不同意見,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公平。

師:你很會觀察統計表,而且説得很有道理,你們看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公平。

師:那怎麼比才公平呢?

生:減少1個人

生:我認為不好,他們班每3人一組,剩下1個人,這個人不管放在哪個組,都會有一個組是四個人的。我們不能忽視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説得多好!你不但會分析問題而且很會做人!

師:人數不同,我們怎麼比才公平呢?以四人小組討論,看看哪一組能想出好辦法。

【設計意圖】:利用這班分組後多一人的人數衝突,產生人數不同如何比的問題,提升探究問題的興趣。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學生彙報)

生: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平均分”,也就是求C組平均每個人撿得多少個和D組平均每個人撿得多少個。

師:那我們怎樣平均分呢?

學生訴説小結:也就是使每組中的每個人撿得同樣多。

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在紙上畫一畫,算一算來探究同樣多的方法。

(學生用學具探究方法)

師:誰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利用課件呈現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裏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

師:誰來彙報D組的呢。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找出D組同樣多的?

(生講師再次呈現移多補少過程)

探討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計算。

板書:C組:(6+9+3)÷3D組:(2+6+8+4)÷4=18÷3=20÷4=6(個)=5(個)

學生指着板書説説先合後分的方法。

師:你為什麼C組除以3,D組除以4呢?

生:因為C組有3人而D組有4人。

歸納得出:總數量÷總份數

談話:你給我們帶來了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同學們都給你掌聲了呢,謝謝你!小結: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後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一樣多。數學上我們把同樣多的這個數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完善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設計意圖】:由統計圖顯示出人數相同,收集個數不同;人數不相同,收集個數不相同兩種情況,這樣出現更為自然、合理、減緩了求平均數的坡度,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和理解,體驗到了實際問題的感受。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導引,學生不僅學會了平均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培養一種質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二、深入理解平均數的定義(意義)

師:C組的總數量是多少?總份數呢?平均數是?

師指着板書學生彙報,明確6是6、9、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5是2、6、8、4這四個數的平均數。

仔細觀察兩條平均數的虛線,超於虛線的瓶子和不到虛線的瓶子,你發現了什麼?(同桌交流)

生: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數的部分相同。

生:平均數比這裏最大的數小一些,比最小的數大一些。

生:平均數是在這組數據的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師:還有發現嗎?

生:C組的數據還有和平均數恰好一樣的。

師:C組撿的平均數是6,這個6是誰撿得的個數?是洋洋撿得的個數嗎?是花花撿的個數嗎?還是晶晶撿的個數?

生:都不是。這6是C組平均每人撿得的個數,是3個數的平均數。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師:我們比較這兩組的平均數,哪個組獲星了?

生:A組獲星了,

師:同學們,課下我們也可以加入他們班的活動,為了美麗廣西實行“彎腰行動”吧!

【設計意圖】:要提升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問題設計很重要,在此,我組織學生從對統計圖紅色虛線觀察比較,直觀地看出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數的部分相同,進而加深理解移多補少來求平均數,感悟平均數的特點。

三、用一用,怎樣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師:我們在分析剛才這些活動結果的時候用到了平均數,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家還在哪裏見到過平均數呢?(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都談論得非常熱烈,有平均成績,平均速度,平均水深,平均年齡……

師:老師也帶來一些素材:(課件出示)。

小結:從這兩個國家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看出哪個國家的人身高一些,因為平均數能代表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下節課我們再進一步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過渡:平均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面幾個有關生活中的平均數吧!

【設計意圖】:感受生活中平均數的意義,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平均成績

下表記錄了三(2)班同學在大課間進行一分鐘墊球比賽冠亞軍成績表,請你算一算誰是冠軍

(學生獨立填寫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結果,有的還在筆算)

師:你為什麼算得這麼快?能把你的小竅門告訴大家嗎?

生:我利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從小明第二次移1給第三次,就得平均數99。

師:你真是個機靈的孩子,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計算的同學説説做這道題的體會從而總結出:數量少的容易看出平均數的就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量比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後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從中發現優化平均數的方法,提高思維敏捷性。

(二)歌詠比賽平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號選手的實得分

師: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計算,你能估計一下1號選手平均得分在什麼範圍之內嗎?猜猜1號選手平均得分是多少?

學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間

猜完列式驗證自己的答案。

(出示評分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來確定最後實得分。學生再算最後得分)

小結:平均數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還要根據具體的遊戲規則,聯繫實際去思考來發揮它的作用的。我們學到眾數,中位數時會進一步比較。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到最大數和最小數的影響,為了公平起見,還要根據具體的遊戲規則來算。從中也為日後學眾數和中位數埋下伏筆。

(三)平均水深

老師這裏有一道有趣的問題

一條河平均水深是100釐米,小明身高是140釐米,他想:在這條河裏學游泳不會有危險。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小河平均水深是100釐米,如果深的地方超過140釐米,小明到河裏游泳就會有危險。

(課件出示河的截面圖)如果要在河邊立一塊警示牌,你會怎麼寫才能讓人一眼看出危險性呢?(出示:最深處約250釐米)

出示最近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學們不要到河裏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設計意圖】:平均水深這道題,用學生日常生活常識,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淺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圖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進而滲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穫一種思維方式。

四、總結評價,感受成功。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從學生回答小結出:平均數介於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還學會了靈活應用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

佈置作業: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課本P44練習十一的第1、第2題。

課堂贈語: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存在。

五、板書設計

平均數

①移多補少

②先合後分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C組:(6+9+3)÷3D組:(2+6+8+4)÷4=18÷3=20÷4=6(個)=5(個)

《平均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你們經常玩些什麼遊戲呢?

追問:圖上的小朋友們再玩什麼遊戲啊?(套圈遊戲)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這是三年級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

2、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談話:老師已經分別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績製成了統計圖。看。

提問:看了這兩張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

主要引導學生讀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個數。

提問:根據這兩張統計圖,你能提出一些什麼問題呢?

談話:男女生套完圈以後,他們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想請我們的同學做小裁判幫幫他們,你們有什麼方法去比較呢?先請小組4人交流一下。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因為吳燕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

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談話:那請同學們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女生呢?

男生:28個女生:30個

談話:如果比總數看起來是女生獲勝了,男生對這樣的比法有意見嗎?為什麼?

追問:這種想法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這樣比公平嗎?為什麼?(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那可以怎麼辦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想法四:去掉一個女生或者添上一個男生。

談話:這樣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是女生誰也不願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沒有人了。

【説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3、理解平均數。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男生的統計圖,先在小組裏討論用什麼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績,再完成作業紙上的問題1。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提問:你是怎麼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

讓學生講解移的過程。

二是先合後分。

學生説一説怎樣用先合後分的方法求平均數,並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提問:第一步算得是什麼?這裏的7表示什麼意思?

【説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和討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統計圖中的紅色線條表示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課題:統計—平均數)

觀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這四個男生套中的個數分別是6個、9個、7個和6個,從圖上看你能猜測一下平均數和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較,它在哪兩個數之間呢?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大的數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數小,因此平均數的範圍在最小的數和最大的數之間。

多媒體出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提問: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誰能估一估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在什麼範圍之間?

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請你結合作業紙上的第二幅圖和問題2,自己動手做一做。

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麼?那你認識了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於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説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數一數每個筆筒裏筆的枝數,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分別求出“平均每個筆筒裏有多少枝”鉛筆。

2、想想做做2

談話:要求的是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計一下平均長度在什麼範圍之間呢?

學生回答後談話:那請你動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結果和你估計的結果是否符合。

3、談話: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數有關的,請看,這是我校籃球隊的情況(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五·四分段)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31~13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學會求平均數。

2、學生經歷探究求平均數的過程,培養操作、觀察、歸納、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課件、小正方體、學習評價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展示校園籃球場上四(1)班和四(2)班籃球比賽的精彩片斷[四(1)班的得分明顯落後,學生觀賞。

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練,這時你準備怎麼做?你在換運動員上場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出示兩名運動員平日訓練在小組賽中的得分情況統計表,如下:

現在就請你當教練,根據上面統計表中的數據,你會選誰上場?並説出自己強有力的理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評析:教師恰當運用CAI課件,創設一個學生熟悉且比較喜歡的真實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需要換人”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這樣,不僅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賽中得分情況統計表,又將生活化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分”換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與明確了方向。]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怎樣計算7號和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呢?下面,請同學們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組合作,共同來探討。注意:一個小正方體代表一分。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

1、小組合作探求算法。

2、彙報交流。

操作法:重點讓學生把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講明白。

小結:剛才同學們都是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多的移走補給了少的,使它們變得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它們的平均分。

計算法:重點讓學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來外,還可以先求出各場得分總數,再除以上場的次數,也可以得出每個隊員的平均分。

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了選誰上場的問題。因為7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1分高於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0分,所以應選7號運動員上場。同時,我們知道求平均數有兩種算法,數據少的時候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多的時候用計算的方法會更方便。(板書課題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評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探索性與合作性。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空間裏運用手中的材料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這既是一個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引領學生歸納概括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10分的理解:你對10分這個數是怎樣認識與理解的?與它的各場得分相比較,你有什麼發現?10分是8號運動員哪一場的得分?

對11分的理解:11分是7號運動員第三場的得分嗎?為什麼?它是什麼?

小結:平均數比大數小,比小數大,介於二者之間。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可能存在於一組數據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板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評析:在學生的親自感受中,他們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粗淺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在生活中,你見過平均數嗎?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平均數的例子)

在我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在統計當中,平均數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瞭解事物的整體水平與分析存在的問題。

評價時,師問:看着王紅的成績,你想對她説點什麼?

不計算,估一估他們的平均身高會是哪個答案?(讓學生談觀點,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先不計算,同學們估計可能會是多少?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他們的平均成績是多少次?

4、過河問題。

身高145釐米的小華,要過平均水深110釐米的小河到底有沒有危險?(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平均數的意義)

通過這個題目的思考,你覺得應該對大家説點什麼?(沒錯,徐老師希望同學們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來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評析: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形式多樣,且能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實際,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現在請拿出學習評價表,給自己一個誠懇的評價吧!(附表,如下)

學習評價表

本節課,你認為自己的表現怎樣?請在相應欄目中填上相應的分數,並算出平均分。(優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組交流後,學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評價表,你想對大家説點什麼?你覺得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師評價:其實,從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節課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徐老師相信在評價過程中,同學們又一次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評析: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通過自己給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鞏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評價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時還為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閲讀原文。

《平均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列式:8÷4=2,在這個算式裏8稱為什麼數?(總數)4稱為什麼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衞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14+12+11+13)÷4=52÷4=13(個)

“13”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為什麼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釐米?(12釐米,6釐米,10釐米,4釐米)

(1)指名學生彙報,並説一説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2)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0頁,他平均每天讀了多少頁?

3、活動:求平均年齡

在小組內説出每個同學的年齡,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

4、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才對?

下面是一隻母雞六個月產蛋的統計表。根據題目中給的數據,算出這隻母雞平均每月產多少蛋。

月份個數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五、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延伸。

自已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教案説明:用談話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熱愛衞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來導入進新課(教學例題)。

最後的鞏固提高也是按從易到難來設計,先讓學生求小棒的平均數鞏固好已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用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標籤: 平均數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4n8o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