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品德與生活《秋天到了》教學設計

品德與生活《秋天到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品德與生活《秋天到了》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鄂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秋天到了》。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看,多數學生家在農村,從小對農作物非常熟悉,知道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但並沒有全面瞭解過秋天。

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及認知程度上分析,學生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時突出“實”與“效”,設計一些開放性、沒有單一答案的問題,讓學生依自己的潛能盡力發揮,依照學生個性差異作出彈性的要求,將靜態內容動態化,抽象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秋天的美麗,體驗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教學難點是:學習觀察秋天的特點,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有趣情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感受秋天的特點。

設計思路

本課利用多媒體以及生活中豐富的教學資源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秋天、發現秋天、感受秋天、體驗秋天,給教材賦予開放的、生動的內涵。課堂上,利用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課件再次將學生帶入迷人的秋色中,讓他們再次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秋天的美麗。通過唱、説、畫、讀、做等各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對秋天、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課前走進生活,課中講述生活,課後體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秋天的美麗,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激發學生熱愛秋天、熱愛自然的情感。

行為與習慣目標:通過感受大自然中秋季的細微變化,使學生對探索大自然充滿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關愛身邊的人。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學生髮現事物變化的能力,觀察能力、探索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瞭解與秋天有關的自然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發現、分辨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秋天的信息。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秋天的美麗,體驗季節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學習觀察秋天的特點,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秋天的果實頭飾。

學生準備:課前讓學生從花草、動物、天氣、莊稼等四個方面蒐集資料,感知秋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18—P20頁內容,話題為“收穫的季節”。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21—P22頁內容,話題為“我們一起來品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 尋找秋天的足跡

1.出示秋姑娘的信,師:親愛的小棚友,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秋姑娘。秋天到了,我給你們帶來了涼爽的天氣。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發現了嗎?秋天可美啦!我很想帶着你們一起去尋找秋天,你們願意嗎?然後問:秋姑娘在信中告訴我們什麼了?多媒體演示,欣賞秋景圖,揭示課題。

2.小組合作:説説自己還看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吟誦有關秋天的兒歌。

3.小組派代表交流找到的秋天。把自己找到的秋天用圖畫在書上表現出來。互相討論:秋天來到了我們身邊,説説自己看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色,並共同完成一幅“秋色圖”。教師給找得好、説得好!畫得好的幾個組送上紅五星。

4.學會觀察天氣:鼓勵學生通過聽廣播、看電視、上網、看書、向大人詢問等多種途徑瞭解天氣特徵。請同學發佈本星期的天氣情況。

5.交流:不會根據天氣穿着,會帶來什麼後果?學生交流照顧自己的方法。

【設計意圖: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通過秋姑娘這樣一個童話人物將孩子帶入他們所喜歡的情境中並藉助秋姑娘的信讓孩子初步感知秋天的特點。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課件讓他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去了解自然,探索自然。】

活動二 瞭解秋天的特點

1.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的花草樹木的變化。

2.教師播放課件。(桂花、紅楓、銀杏……)(相機板書)

3.小結:秋天,花草樹木的顏色更豐富更美麗了,而且它們都做好了抗擊寒冷的準備。

4.學生介紹動物在秋天的變化。

5.教師播放課件。(候鳥南飛、小羊長出絨毛準備過冬、松鼠儲備冬糧……) (相機板書)

6.小結:秋天,小動物們都抓緊時間活動,有的儲存糧食,有的飛向南方,也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漫長的寒冬做準備。

7.學生介紹玉米、稻子、高粱等農作物和蘋果、柿子、梨等水果

8.教師播放課件。(兒歌、圖片)(相機板書)

9.小結:秋天是水果和農作物成長、成熟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

10.學生介紹秋天的天氣變化。(記錄的前些天的氣温,或根據衣着變化)

11.師出示天氣記錄表,補充風涼,早晨有霧,氣温下降,早晚冷,中午熱。

提醒:早上乘摩托車或自行車的小朋友,一定要穿件外套,小心感冒。教師相機引導:秋高氣爽、秋風習習、秋雨綿綿(板書)

12.結合板書齊唱《秋天在哪裏》。

13.友情小提示:觀察同學的穿着,看看誰最能注意照顧自己,主動給穿衣不適宜的同學提個醒。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孩子通過對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校園的觀察來認識秋天的變化輝真切的感受到課堂與生活是可以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分組講述,激勵探究,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探索能力。】

活動三 感受秋天的美麗

1.圖片展示:師:在人們的眼裏,秋天雖然沒有春天那麼温暖,但是秋天是迷人的季節。你瞧!(雪白雪白的棉花 火紅火紅的楓葉 金黃金黃的菊花)

2.交流:小朋友:在你的眼裏秋天是怎樣的?

3.師:秋天,無處不在。她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眼睛裏,在我們的心裏,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處處看到秋天。現在,秋天在你的腦海中,是怎樣的?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

4.師:是啊!秋天真美呀!從孩子們可人的、燦爛的笑容裏我就知道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點擊課件,顯示:田野金黃、菊花怒放、蟋蟀歌唱、大雁往南飛……

5.師:你想對秋天説什麼?你想送給秋姑娘什麼禮物?

6.引導:秋天的古詩、秋天的兒歌……播放《秋天多麼美》,生隨着節奏高興地點頭、拍手、扭腰……

【設計意圖:兒歌猜謎的引入符合兒童年齡特點,課件中裝飾的花邊是富於秋天特徵的果實將孩子吸引住了。接着,蝴蝶般翩然而至的落葉化為“秋天”的課題,巧妙而自然地突出主題。】

板書設計

5.秋天到了

走進秋天

發現秋天的美

瞭解秋天的特點

美麗的季節 收穫的季節

第二課時

活動一 分享秋天的喜悦

1.師:秋姑娘領着我們一路走來,看,她還來到了田野裏呢?你從秋天的田野裏看到了什麼?(出示田野及相關的實物)

2.根據學生彙報時選擇的不同地方,隨機出示課件。或實物展示學生的“尋寶”收穫。涼爽的秋風又為大家送來了禮物,想看看嗎?請同學們邊看邊想:你又有了哪些新的發現?

(1)田野:稻子笑彎了腰;草黃了……(2)果園:各種果子熟了……

(3)樹林:楓葉紅了;大部分的樹葉都變黃了…… (4)菜園:青菜綠油油;蘿蔔白白的;……(5)花園:菊花黃了;雞冠花也開了;桂花撲鼻……

(學生在彙報田野時,師展示一捆稻子。讓學生捧一捧,感受沉甸甸的`稻穀。學生在彙報花園時,讓大家聞聞桂花的香味。)

3.師:秋姑娘送給我們一個多彩的、成熟的季節,這時的人們都在做些什麼呢?

4。師: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聽兒歌(放錄音)

老師:兒歌裏都講些什麼?你們想不想把貨真價實的東西展示出來?

學生把收集的東西展示給大家看。

【設計意圖:兒童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參與活動,才能建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當我將秋天的田野、池塘、果園等製成課件展現在孩子的面前時,孩子們覺得很熟悉、很真切。使課堂與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

活動二 品嚐秋天的果實

1.師:秋姑娘送給我們許許多多的禮物,小朋友最愛那枝頭上的果實了。今天大家都帶來了,讓我們美美享受這份甜甜的美餐吧!

2.師:品嚐自己帶來的水果,你有什麼感受?多媒體介入,自主交流收穫

3.師:首先請你在4人小組裏讀讀自己的調查報告,然後把你收穫的秋天(實物)在小組裏展示,可以請同學摸摸、聞聞、嚐嚐、議論一下。4人交流完畢後,選出小組最精彩的參加班級交流展示。

4.小組交流 。(遊戲《你説我猜》)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學生的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全面總動員。作為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時,應鼓勵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實踐他自己的生活,積極主動地觀察、感受、體驗,才能使之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調整、創造和發展。】

活動三 感悟秋天的收穫

1.師圖片展示: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不僅豐富多彩,而且讓大家增長了不少的知識,老師也從網上收集了一些圖片,想把自己的收穫和大家分享,好嗎?

(紅葉、果實娃娃、豐收景象、玉米、農民……備選:糧食豐收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穫了快樂,一分辛苦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自由談體會: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穫過快樂嗎?

3.師:秋姑娘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盛的禮品,還這麼關心我們小朋友。為了感謝秋姑娘,我們的小朋友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用秋天的落葉、種子等製作了精美的作品呢。

4.(展示作品)小結:小朋友們用自己的一雙巧手把秋姑娘打扮得更美啦!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利用生活中的秋葉、秋果等製作成精美的作品,培養孩子樂雲探究、熱愛生活。學生從各式各樣的果實中感受到了秋天的豐富多彩和果實累累,同時對創造這些的辛勤勞動者初步產生了敬仰之情。】

板書設計

5.秋天到了

分享豐收的喜悦

我們一起來品嚐 展示秋天的美麗

感悟果實的來之不易

標籤: 教學 秋天 品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0k7z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