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表內除法》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

講了這麼多年課,好象把複習課作為公開課來講是第一次,複習課應怎麼上呢?在新課程中,複習課還是對舊知識整理,使之更加邏輯和系統,僅僅是學生對一部分知識理解的深化和昇華嗎?突然間,好象有些找不到北了。請教了好多老師,好象別的地方也在搞這個,她們把複習課叫習題課,但是對於怎麼上都沒有一個定論。

“我們知道,複習課是最難上的一種課,是最能代表教師水平的課。我認為就知識整理知識,學生肯定收穫不大,也不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我認為設計的關鍵是要體現數學思想的一個高度,慣穿數學方法一條主線,構建數學知識的一個邏輯框架,具體操作可按下列步驟:

首先要確定好複習課的教學目的,其次要精心選擇練習,第三是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後再反思自己的設計是否能真正體現某種數學思想和方法,並進行修正。

確定教學目的因為內容總是為目的服務的,對一節課而言,我們把教學目的縮小為一個教學目標來實現。沒有明確目標的做題,學生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只能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精心選擇習題習題千千萬萬,有難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的類型,以及生源情況,圍繞一個小主題,去精心篩選,然後再串成一條線,為主題服務。可以個個是簡單題,可以是由易到難,也可以只由一個難題而展開。因此,我們要求數學教師胸中要有無數題,而且對每道題的結構瞭如指掌,落實到課上只有幾道題的原因。

精心選擇教學方法複習課不只是為了提高解題能力而安排的,就題教題,永遠也不會成為好老師。就題教題只能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厭煩情緒,更不用説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了!因此,在複習課中,要讓學生自練、自得、自悟,教師只是不失時機的點評才是上策。要讓學生自悟出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題技能。要實現上述目標,創造氛圍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就很重要了。”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2

本學期的數學教材比較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表內除法》這個單元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表內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口訣之後進行的,所以這個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聯繫以前的數學知識,藉助以前的數學知識解決表內除法的新知識。

記得在上課之前,為了檢查學生對以前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安排了一個活動:乘法口訣大比拼。讓學生回憶乘法口訣的數學知識,通過這種形式,大部分學生勾起了學習的回憶,小部分學困生在大家的提醒和幫助下也對乘法口訣做了一個很好的鞏固。

在這個基礎上,我的新課進行就顯得十分順利,讓學生通過想口訣的形式進行除法的學習,整個教學顯得水到渠成,通過課後的練習反饋,我發現學生對錶內除法的知識掌握不錯。

其實,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捕捉這些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運用轉化和遷移的方法進行教學,就可以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很好的形成統一,新的知識也就很容易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數學能力。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3

複習課不同於新授課,就知識而言,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如何使已學過的知識仍然有吸引力,這就要求教師設計一些既讓學生有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又不是對已有知識進行簡單重複的活動。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通過對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發現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除法算式間的規律。

(2)通過整理活動,培養學生回顧知識的意識和初步的總結歸納能力,在活動中學會有序的思考。

(3)通過整理活動,培養學生之間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有指導的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生的再創造。這節課從一開始探索整理方法時,就為學生打開了創造的大門,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表內乘法整理的經驗,探討整理的方法。在小組合作整理的時候,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同時,藉助發現規律讓學生相互交流。

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從“數學問題”到“生活問題”的變化過程,在實踐中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4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先通過課前5分鐘進行表內除法的計算訓練,並舉出易錯題讓學生説出用口訣求商的方法。而且複習了除法各個部分的名稱。然後通過一副圖:有4份蘋果,每份有5個。讓學生根據圖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並讓學生小組合作説出每道算式的意義,從而複習了除法算式的意義。最後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具體操作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練習題目層次不分明,解決問題的設計跨度過大;

2、教師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指正,叫其他同學重新回答雖然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但不是根本方法,因為那樣不懂的孩子可能還是不懂;

3、在課堂上應該把主力軍放在中等生上;

4、課堂常規還有待規範:學生齊答和齊讀有氣無力,需要調動和嚴格要求;學生相對比較拖拉,計算速度也有待提高。要在課堂上滲透珍惜時間、與時間競爭的意識!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6

我執教的是青島版二年級上冊《複習表內除法》,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

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我們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有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並對教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如:這節課在最開始設計上我沒有安排學生回顧表內除法知識這一環節,後來經過反覆和組內同事探討、研究安排了這一環節。目的是勾起學生對以往知識的回憶。進而培養學生回顧和反思的好習慣。

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例如:在課前我設計了由教師總結完成教學內容這一環節但是在教學中我及時進行調整由原來的教師總結直接完成教學轉化為“教師引導學生你對錶內除法哪部分知識理解的更深刻了”。這一轉變,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實際性數學思考。並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課後,我又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在設計上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學習積極性很濃,積極性很高,順利的完成了本學期表內除法知識的系統複習。收到較好效果,在課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師評價語言不夠豐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提高。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7

《表內除法(二)》這一單元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決問題。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的授課視頻讓學生學習。通過視頻中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我的體會是:

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掌握最基礎的運用乘法口訣求商。在家中視頻學習更能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能及時的讓學生進行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挑戰。對於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我們能夠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有針地性的講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需要改進的問題:由於受網絡教學的限制一些拓展性的學習,學生並不能夠得到完整形象的解析。我們能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並不能完全的展示出來,對學生的瞭解也比較少,所以還需要積極教研,努力學習,從而讓學生得到更好地學習。對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並不能實時掌握,這一點是最需要改進的。希望草長鶯飛時,我們已經相聚。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8

《表內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這一單元是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決問題。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的體會是:

1、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對於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做到了能夠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因地制宜的去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我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情景教學融於課堂教學之中,藉助學生在商店購物的生活經歷來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增加生活閲歷,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3、我還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靈活的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課堂的學習氣氛輕鬆、有序、和諧。進而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4、需要改進的問題:

(1)由於受學生年齡和實際生活體驗的限制,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的素材較少,往往致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不夠好。因此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素質。

(2)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對部分的學困生關注還不夠,中等生還應儘量挖掘他們的潛力,多給他們參與的機會。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9

主要是講清楚除法的含義,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兩種分法:一種是把一個數按照幾個作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種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學生對這兩種分法容易發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講第一種分法,因為這種分法比較容易理解。

本節課就是除法初步認識的第一節課,所以除法的認識我就從“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一層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開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們小組想怎麼分就怎麼分?結果有的小組分成每份的個數相同(如每4個一份,有3份;每2個一份,有6份等等;)還有的小組分成每份的個數都不相同。在這裏我就肯定他們的每種分發都是正確的。再讓他們仔細看看黑板上的三種分發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們立刻發現其中兩種分發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數相等。此刻我就順勢往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分發。

第二層次的“分”是在學生已瞭解了一個數可以按照幾個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礎進行的。我設計的花朵個數是12個,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後得出共有六種分法。

整節課我感到還可以讓每個學生們動一動,但由於時間、學具等因素的制約,所以有個別學生其實一直在一邊觀望,不知所以然。今後在教學中將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能動性。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0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見到除法,表內除法(一)主要是講清楚除法的含義,教材首先引進了平均分的意義,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我先讓創設一個生活情景,讓學生自己分一分,然後評價分的是否公平,再次拿出分的同樣多的一組來講解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兩種分法:一種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種是把一個數按照幾個作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學生對這兩種分法容易發生混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分一分,並且通過交流知道怎樣分,而且原來一部分沒有平均分的同學也學會了平均分。我運用了教材所創設的具體情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最後同學們知道了,先確定每份多少個,通過一份一份的確定,等全部分完,那麼份數隨之知曉。在已經明確理解了平均分和怎樣平均分的條件下,教材引入了表內除法,表內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訣直接求出商。對口訣逆過來思考,低年級學生在初學這一方法時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溝通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依據是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因此,在初步認識除法後,可以經常進行看圖列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的練習。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用口訣靈活試商的方法。例如,在計算除數大於商的題目時,要想口訣的第一個數,如12÷4,想“幾四十二”,因為(三)四十二,所以商3,這類題首先要想未知的那個數,有一定的難度,常常學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訣。所以,這時要及時向學生説明,在用口訣求商時,如果想“四幾十二”得不出商時,就要想“幾四十二”,從而得出商是多少。

教學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注意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這些很重要。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1

本冊用乘法口訣求商分為兩段學習:在第一階段,既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階段即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學習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有二:一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二是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

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説透重點,突破難點,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由具體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課題。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歡樂的節日”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做了56面小旗,要怎麼擺?”這一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

二、運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向學生提供獨立嘗試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機會。如:“56÷8”這道題,讓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求商方法,然後自己獨立去完成,最後師生交流學習方法。再由學生獨立嘗試計算“56÷7”。再由主題圖“歡樂的節日”中提供兩組素材,引出“27÷9”計算,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並形成用乘法口訣用商的計算技能。

三、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感。

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意識地讓他們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除法的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使他們初步懂得應如何數學地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計算出結果。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有關課改。

關於課改,我做了三個突破:1,增加課前預習。關於這節課,我增設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把例題中,特別是主體圖的觀察工作放在課前,並讓孩子們課前發現,也培養他們的求知慾。2,小組建設。在班上,我以6人為一小組,每組有自己的組名,選出小組長及書寫員,每一小組都分有高中差三層次的學生,由好生帶動差生來建設的。3,在教學設計上。

我出示自學指導,以學生學為主,老師扶為輔,注重練習的訓練,而在課堂尾聲,我也用當場檢測做課堂作業的方式來代替常規課堂中小結的環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學生感興趣的裝扮自

己的教室來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在交流中學生積極思維,思路開闊,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習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教學情境的創設符合童心,給不同的孩子創造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有獨立思考,有小組交流,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鍛鍊能力,學會學習。但是,因為首次嘗試上課改課,在教學上也有很多的不足:

一、教學設計太過緊湊。由於我太過追求對教學內容的效率,所以在課程設計上安排了兩個例題,本設想是一個主講另一個留給學生自主探究。但在實際的課堂實踐中發現學生對於應用題的理解和動腦思考的能力還是不夠,導致兩個例題的講述過於走場,不夠細節化。

二、小組建設還未完善。在小組合作這一塊,數學課堂極少利用,所以學生們的合作探究和共同探討的能力不夠,獨立思考,踴躍舉手的學生始終都是班上的那幾個,不愛動腦不善表達的學生還是死氣沉沉的。

三、教師的個人素質有待提高。因為初出茅如,未能掌握熟練和系統的教學經驗,所以在課堂中未能把自己原先設想的教學設計完全的體現出來。在課堂中,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沒能很好的處理,如:對學生動手操作的關注,教學時間的把握,還有自身數學語言的應用等等,都有待很大的提高。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遠不止於此,有待指導和提高。為此,為了課改的更好推進,根據幾位課改成員的指導,我會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教材的分析要吃透。對於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會深入研究,對於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內容可以設計多一些的自學指導和自主探究;而對於需要老師輔佐的教學內容,還是應該適當的引導和講解來達到教學目標。

二、關於課前預習這一塊,我會保留,並且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爭取讓學生自主預習,如對主題圖的理解,對例題的解析,對算式計算的計算過程和方法,這些都可以交給孩子們自己課前預習。

三、提高小組建設和各小組的合作能力。在平時的課堂中,我會着重訓練小組的合作能力,特別是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帶動能力和管理能力。力爭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小組探究,集體思考,從而達到更好的自學效果。

四、對教學質量的關注。由於二年級仍舊屬於低年級階段,對於自主學習的課堂改革,學生很難適應,也未免能很快看到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所以,關於教學質量,我會在平時的數學課和數學活動課上加強對學生們的練習講評,及鞏固練習訓練,對學生在新授課堂上還未吃透,掌握透的東西,通過練習來鞏固,提高認知,從而更好的掌握新知,提高教學質量。

五、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關於課改,我也會多聽多琢磨多嘗試,為了更好的做好課改工作,對我自身的教學素質也需要下功夫提升,所以在平時的教材分析,學生練習的批改關注,和對後進生的輔導,我也會狠下功夫。

關於課改,我還沒有很多很好的認識和理解,只能在實際的課堂中慢慢摸索,但還是會努力推進課改進度,提高班級課改成效。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2

《表內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這一單元是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決問題。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的體會是:

1、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對於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做到了能夠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因地制宜的去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教師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情景教學融於課堂教學之中,藉助學生在商店購物的生活經歷來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增加生活閲歷,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3、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靈活的運用投影儀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課堂的學習氣氛輕鬆、有序、和諧。進而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4、需要改進的問題:(1)由於受學生年齡和實際生活體驗的限制,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的素材較少,往往致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不夠好。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素質。(2)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3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首先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自主練習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教學主要使學生能夠自覺地、正確地和迅速地進行整數運算,能夠用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術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計算問題。數學教學必須有助於學生智慧的發展,以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的實現,數學的學習應該做到使數和量成為兒童認識周圍現實的工具。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4

由於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是除法的含義以及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為了突破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1、注重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以及算理。

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圈一圈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獲得“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同時通過不同分物方式的對比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是存在兩種不同的情況的:一種是先確定份數再分,及“等分”;二種是先確定每份數是多少再分,即“包含”。分的方法不同,對應的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但是都是用除法解決。“包含”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一年級學習的減去相同數的問題,加強知識間的縱向聯繫,通過對比,從而讓學生髮現“除法是減法的簡便運算”。因此,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獲得充分的直觀認識,是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枴杖”。教師教學時,要立足於除法概念本質的建立,學生也只有在理解了算理以後,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正確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實現“多元表徵”的統一。

在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注重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累充分的直觀經驗。通過擺一擺、分一分、拼一拼、圈一圈、填一填以及列除法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逐步從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個別到一般,使學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在教學問題解決時,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用除法解決相關問題的算理依據在哪裏。

3、重視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深化學生對除法算理的理解。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學習除法單元的問題解決時,學生能快速列出除法算式,但是隻要出現在其他單元的除法問題,有的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了。因此有的孩子就會加減乘除亂寫一通,還有的孩子根據數字的大小來猜測使用什麼方法解決。其實,説到底問題就在於學生分析數量間的關係時運算模型識別不敏鋭,而該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於四則運算意義的建構初期。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算理的描述,對孩子多追問“為什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從除法的意義教學開始,注重讓學生完整表述各部分表示的意義。在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中,重點突出對數量關係的分析,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領悟,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數量關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不斷地進行追問以及“多元表徵”的統一,讓學生不止要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4、在問題解決教學中逐步向學生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5、以直觀圖示為橋樑,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前期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已經能夠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因此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準確理解題意,將抽象的文字用直觀的圖示表示出來,便於學生看清楚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之間的關係,從而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5

《表內除法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這一單元是學生在一、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的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對於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做到了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因地制宜的去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情景教學融於課堂教學之中,藉助學生在本村小賣鋪購物的生活經歷來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閲歷,增長知識,又開闊了視野。從而促使課堂的學習氣氛輕鬆、有序、和諧。進而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需要改進的地方:(1)由於受學生年齡和實際生活體驗的限制,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的素材較少,往往致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還不夠好。因此,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素質。(2)我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p8z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