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表內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1

主要是講清楚除法的含義,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兩種分法:一種是把一個數按照幾個作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種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學生對這兩種分法容易發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講第一種分法,因為這種分法比較容易理解。

本節課就是除法初步認識的第一節課,所以除法的認識我就從“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一層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開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們小組想怎麼分就怎麼分?結果有的小組分成每份的個數相同(如每4個一份,有3份;每2個一份,有6份等等;)還有的小組分成每份的個數都不相同。在這裏我就肯定他們的每種分發都是正確的。再讓他們仔細看看黑板上的三種分發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們立刻發現其中兩種分發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數相等。此刻我就順勢往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分發。

第二層次的“分”是在學生已瞭解了一個數可以按照幾個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礎進行的。我設計的花朵個數是12個,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後得出共有六種分法。

整節課我感到還可以讓每個學生們動一動,但由於時間、學具等因素的制約,所以有個別學生其實一直在一邊觀望,不知所以然。今後在教學中將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能動性。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2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3

《表內除法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這一單元是學生在一、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有了計算乘法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認識的除法。它的重點是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課程標準,緊扣教學目標,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對於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做到了及時給予指導、啟發,對每個知識點的處理,能做到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因地制宜的去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通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使情景教學融於課堂教學之中,藉助學生在本村小賣鋪購物的`生活經歷來探討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閲歷,增長知識,又開闊了視野。從而促使課堂的學習氣氛輕鬆、有序、和諧。進而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需要改進的地方:(1)由於受學生年齡和實際生活體驗的限制,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的素材較少,往往致使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還不夠好。因此,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素質。(2)我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4

本冊數學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一)學習內容已經結束,經過一些練習,發現學生計算方面已經很熟練,正確率也很高,但是如果碰到沒有出示具體的情境,像24除以4等於6這樣的題目,問一問: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麼?我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只能説出一個意思,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答不出。

我疑惑不解,課堂教學時,我根據具體的情境圖把所遇到的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講解的很透徹,看似孩子們也明白了,但現在怎麼這樣啊!

我請教了一些老教師和同組的數學老師,她們給我的答案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一些這樣的情況,離開了具體的情境,就不知怎麼表達除法的意義了。

除法分為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兩種。

等分除法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幾;包含除法是把一個整體每幾個分一份,求平均分成了幾份。

在作業中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孩子們遇到等分除法是説時容易做時難;遇到包含除法是做時容易説時難。

我想:是不是我在教學時淡化了對孩子概念的滲透?

由於我們使用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這個教材的特點是每節課都是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新知,根據情境圖理解算理;練習題設計的也是這樣的,幾乎每一題都是看圖寫算式。學生在課堂上能根據圖意寫出算式,理解意義。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也是遵循這樣的特點,很少離開情景讓孩子説説算式所表示的意義,這樣的結果使我想到教學也要舉一反三,多做變式練習,不要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要多揣摩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學時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教學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注意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這些很重要。

《表內除法》教學反思5

表內乘除法是二年級第二學期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多位數乘除法計算的基礎,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看似簡單的口算計算,我發現學生在口算時很容易出錯。為了進一步提高口算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加強乘法口訣的教學。乘法口訣四計算表內乘除法的基礎和依據,是決定口算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應讓學生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明確每句口訣的意義,並注重推導口訣的訓練,並抓好一句口訣計算兩道乘法算式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用口訣求積的方法,通過練習使學生對乘法口訣能脱口而出,為提高口算速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練習時注重訓練的針對性。針對學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點,在開始練習時注意練習的量不宜太大、太快,確保口算的準確性和考慮問題的清晰度,等一段時間後,再適當增加練習量,並提出速度要求,最後達到看到算式就能很快地説出得數,使學生建立算式與得數之間的直接聯繫,簡縮思維過程,並逐步提出口算自動化的要求。經過以上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能力都獲得了顯著提高。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有的學生用7、8、9的口訣計算的題容易錯,其中大數乘以小數的題更容易錯,所以在這些題中有選擇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e4vx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