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貓》教學反思(通用5篇)

《貓》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貓》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貓》教學反思(通用5篇)

《貓》教學反思1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平時與學生交流,我瞭解到學生喜歡貓等小動物,很多學生家裏養着小動物並樂於欣賞小動物的照片。為了更好地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我在課前請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貓的照片。學生蒐集到貓與小孩、貓與狗、貓與螳螂等圖片實在令我驚喜不已,這些圖片充分展示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妙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課程資源給孩子們創造了無窮廣闊的學習空間,孩子們在其間興奮遨遊的同時體會到了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這種快樂也深深感染了我。

在這節課中,為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推薦讀、邊想象邊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得效果較好。這樣設計是為了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只有利用多種方式讀書,才能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學生在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撞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學生通過自己的讀個性化地再現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以心悟情、以聲傳情”教學效果。

《貓》教學反思2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尤其是在寫貓的性格時,是將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貓的性格古怪鮮明生動。老舍先生對貓愛同兒女,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裏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老舍先生是通過平實無雕琢的語言將貓的形象描寫的栩栩如生。

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本,以“悟”為核心。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一、在學生自讀課文後,説説老舍家的貓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意在引導學生把課文分為兩大部分,即“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小貓可愛”,在學生不能準確歸納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時,我引導學生再讀書談印象。我想,這樣做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深入地繼續理解課文。二、重視咬文嚼字。緊緊依靠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句子仔細推敲、品析,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如在理解課文時先設置對古怪這個詞的理解,讓學生在體會到貓既貪玩又盡職,既老實又貪玩,既膽小又勇猛中知道這種琢磨不透就是古怪。如從“乖、蹭”等詞語體會到作者多麼喜愛貓。三、重視感情朗讀。感情朗讀,能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使文章的內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努力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比賽讀,大聲讀、默讀、快速讀等,學生們通過朗讀揣摩,從老舍優美生動的語言文字中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有同學説:“在作者眼中,貓的髒腳印成了可愛的‘小梅花’,可見作者是多麼喜歡貓呀!”有同學説:“我從‘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這句話看出貓與作者之間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見,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細心品味,學生便會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最後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下來,情感昇華,感悟作者語言的魅力。

教學本課時,注意了讓學生有效的大面積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發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學生讀還只能停留通順上面,對文章的悟及積累還有所不夠。教學本課感覺是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的。

《貓》教學反思3

《貓》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簡短,寫了大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可愛兩部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表達了作者愛貓愛生活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抓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習大貓性格古怪一段時,我抓住了“屏息凝視”這個詞,先讓學生説説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凝視”是專注的盯着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把這兩個詞連起來理解就是“有意識的抑制呼吸,眼睛專注的盯着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明白,貓為了等老鼠的出現,怕自己的呼吸聲嚇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識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專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讓學生説,從這個詞裏你看出了什麼?學生説,在這個詞裏看出了貓的盡職。理解了詞語意思後,我讓學生也屏息凝視盯着一個地方看幾分鐘,問學生有什麼感覺,學生説,眼睛很累,覺得心裏憋得慌,我繼而啟發道:“你們看幾分鐘就覺得很累了,那貓盯着老鼠洞一連就是幾個小時,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還是依然閉息凝視盯着老鼠洞,從中你看出了什麼?”經過理解和自身體驗,學生明白了從“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這句話裏看出,貓真的是非常盡職,難怪老舍那麼喜愛它。

二、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

作者在寫貓時,採用了擬人的寫法,把貓當作人來寫,突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介紹老舍的生平:“老舍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酷愛寫作,視寫作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愛養花,他家裏有幾百盆花,每天除了寫作就是擺弄花草,家裏的花死了,他要難過好幾天。”然後讓學生看書理解,他這麼愛寫作,當貓把他的稿紙踩髒後,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他那麼愛花,當小貓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時,他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它們生機勃勃十分可愛。從這些語句裏,看出作者把貓當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幹什麼都覺得可愛。都捨不得責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別喜愛它們。

三、注重寫法的滲透,讀寫結合。

在學習小貓一段時時,先讓學生找出作者從幾方面來寫小貓的淘氣可愛的,然後説出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最後説説你喜歡哪句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以借鑑書中的語言,因為滲透了寫法,學生很順利的寫出了片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貓》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貓》這篇課文的時候,發現文章語言簡潔凝練,富有表現力。結構上構思精巧,意味雋永。針對文本的這一現狀,我教學設計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得到規範有效的語言訓練。因此,我設計了第一個教學環節“你喜歡哪隻貓”?尊重學生的閲讀感受。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他們暢所欲言,説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訓練。

接着引入第二個環節“我的家人對待三隻貓又是怎樣的態度?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有幾個學生品味語言很深入,能夠從某個詞語甚至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堂上出現了不少亮點。從某個意義上説,此時語文教學的真諦得到了體現。接着引入第三個環節“作者對待三隻貓亡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學生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但大部分同學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有一位同學提到了“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和“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我引導學生重點朗讀“我心裏十分難過·······”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也能夠體會作者在第三隻貓亡失後的那種愧疚和後悔的心情。如果我換用另外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揣摩“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和“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多朗讀,多品味,他們自己獨立思考,能更深入地體會文本內涵和作者思想感情。整堂課,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發揮。這些好的方面,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盡力保持。作為語文的教學,應該多注重朗讀品味,在課堂上,這方面我重視不夠,另外課堂語言不夠精煉,有時顯得隨意,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將努力改進!

《貓》教學反思5

一、背景分析

《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共有五篇課文,它們分別是《貓》、《斑羚飛渡》、《華南虎》、《馬》、《狼》。前兩篇課文從體裁上看是敍事性散文,《華南虎》是現代詩歌,《馬》是科普説明文,《狼》是敍事性的文言文,這體現了編者編寫教材的同一題材、主題相近而文體裁不限的選編意圖。

編者在“單元説明”中説:“這個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寫動物的佳作。閲讀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人與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文章內容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鮮明,言之有理。”編者對於這一系例文章,提出了閲讀要求。同時,編者結合《貓》這篇課文的具體內容給出了閲讀性提示:“貓,因為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喜愛。和人一樣,每隻貓都會有各不同的性格。作者的家裏就曾經養過三次貓,這三次養貓給他帶來了不盡相同的感受,有快樂,有辛酸,有憤恨,甚至還有無盡的懊悔……”。課文後的“研讀與練習”第一題“從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幾個方面説説第三隻貓與前兩隻貓的區別。為什麼‘我’對於第三隻貓的死比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及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題“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着聯繫課文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這道題的設置主要是要求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體現出的情感。第三題“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是被人誤解呢?把事情的經過説給其他同學聽聽,並和同學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這道題編者的意圖是學生能結合文本的理解能把自己的視野拓展到學生的生活實際,説出自己的獨特體驗與感受。

動物是人類的生存夥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動物與人應該怎樣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間,人類與動物之間要怎樣的和諧相處,瞭解這些問題,對進入初中不久的學生來説自然是饒有興趣的。閲讀這類內容的文章,不僅適合中學生的心理,同時對培養他的趣味與情操是有好處的。

二、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的確立在形式上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內容上要依據教師對文本及學情的分析與認識。它一方面預設的,同時它又是在教學過程中生存的,所以,它既具有預設的特點,又具有生存的特點。根據以上對《貓》所處的這一單元背景、文本本身、學情認識的分析,可以預設如下教學目標:第一、啟發學生有理有據地説出作者描寫三隻貓的相同與不同,並能説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比手法的運用與細節描寫對刻畫形象的作用,能有效解讀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第三、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閲讀與領悟,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明辨事非、反對主觀武斷的價值觀,從而引發學生對弱小動物的關注與同情。

三、教學策略

堅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與啟發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閲讀説出自己的獨特認識與體驗。具體地説,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發現並解決閲讀文本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提出閲讀文本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地學習,將學生分成六小組,互相解決各自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探究地學習,引發學生解決閲讀過程中臨時生存的問題,並啟發學生深層次理解文本的內含與意義。在方法上,採取學生自學成果展示,學生合作討論交流,教師組織與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學方式,把話語權交給學生,把組織教學權留給教師,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學生做主的教學理念。

四、教學過程

(一)一讀文本,整體感知。

(1)畫出自己難理解的詞語,結合句子識記、理解、掌握它。

(2)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自己或小組內討論解決。

(3)小組討論,生存一個或幾個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4)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提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二)二讀文本,質疑思考。

(1)各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並交流對方提出的問題,形成討論結果。

(2)各小組派一個代表説説自己組內的討論結果。

問題預設:

(1)文章寫了幾隻貓?作者在養貓的經歷中,哪一次養貓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能把握課文內容重點。)

(2)試從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幾個方面,説説第三隻貓與前兩隻貓的區別。(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能根據內容篩選和整合有效信息。)

(3)課文主要寫第三隻貓,那麼把寫前兩隻貓的內容刪去怎麼樣?(讓學生體會文章對比的寫法,把握文章的脈絡。)

(4)文章寫“我”三次養貓,“我”的思想感情有什麼變化?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説一説。(讓學生能結合文章的內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重在句子的朗讀,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

(5)從作者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你領悟到了什麼道理?(讓學生有理有據地説出自己獨特的理解,藉此把握文章的主題。)

(三)三讀文本,拓展延申。

問題預設:

(1)假若第三隻貓沒有死,你認為“我”有改正過失的機會嗎?説説你的看法。(讓學生能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探究,説出自己的思考。)

(2)被別人冤屈或知道自己無端冤屈了他人,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請説説你的經歷與情感體驗。(讓學生能結合對文章的理解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從而達到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的目的。)

對教學過程施行的説明:整體感知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自學與組內合作討論交流,強調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質疑思考部分的問題預設是教師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形成的,但是學生展示的問題是不是這些,應據學生自學情況而定。不過,學生展示了提出的問題之後,教師通過巡查,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疑惑進行歸納,有的可能就是教師預設的問題,這可以按預設的教學方式解決,有的可能是教師沒有預設到的而的確又是有價值的問題,這需要教師有相當的教學機智,同時也需要教師對文本有深刻的認識,引導學生解決。這施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絕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學生能解決的一定讓學生説,不能解決的要引導學生思考,教師絕不越俎代皰。

五、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理念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閲讀提出了具體的階段目標,“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無疑,教學這篇課文讓學生“讀”與讓學生“説”便是重點。

學生閲讀文本的'方式有多種,有朗讀和默讀,有精讀、略讀和瀏覽,要通過不同方式的閲讀對課文語言文字進行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寫三次養貓經歷中所表達的思想。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一讀文本,整體感悟”、“二讀文本,質疑思考”、“三讀文本,拓展延申”為主線貫穿,體現出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後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同等起來,擴大閲讀範圍,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之所以這麼強調“讀”,是因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事實上,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性的閲讀,生成了許多教師沒有預設到的有價值的問題,如,第三隻貓明明是不被喜歡、令人可厭的,為什麼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死會比前兩隻貓的亡失要“更難過得多”?又如,寫第二隻貓時,作者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寫自己養貓的經歷,是告訴我們嚴於律己的做人還是告訴我們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學生不自主閲讀,是提不出這些問題的。

讀是情感體驗,情感認同,也是一種感悟。在施行“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説一説”的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朗讀、評説,教師的擇機引導、指導朗讀,師生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學生自主地找出這樣三句話來朗讀與評説:“我心裏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咒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辛酸、憤恨、悵然、傷感、懊悔,語調有輕有重,有緩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體味了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如果説學生“讀”是隱性的思考,那麼,學生“説”就是顯性的。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教師要鼓勵學生能根據閲讀作品説出自己的評價,能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與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言説,或在教師的引導下説出自己的思考,這有利於培養學生閲讀文本的能力,也彰顯了學生的智慧。如在對三隻不同的貓的認識上,學生這樣説:“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運用了動作描寫,寫貓逗玩的動態、情態,栩栩如生,這是一隻活潑可愛的貓;“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飛撲過去捉。”——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小黃貓晃着圓圓的腦袋,睜着圓圓的眼睛,長於爬樹、善於捕捉的神態躍然紙上,這是一隻活潑而有趣的貓;“冬天是早晨,門口蜷伏着一隻很可憐的小貓。”——貓來的時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給人遺棄,無家可歸,幾乎為冬寒與飢餓所殺,“蜷伏”一詞,表現出這是一隻很可憐的貓。

(二)課後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説,是想通過學生的自主的讀、合作的讀、教師引導的讀,通過學生展示生存的問題,然後學生自由言説、教師點撥學生深層次的言説達到對文本的理解,並把對文本的理解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教學流程做到了嚴謹有序,如果從學生的實際收穫來看,不謙虛地説,已達到了預計的教學目標。但是,從最終的課堂呈現狀態來看仍有幾點值得反思:

(1)教學設計理性有餘而趣味不夠。

教學設計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學程序的設計基於自己學習文本的認識。想通過學生的讀與説,通過教師的一步一步點撥激發起學生的思考、發言,可惜的是隻有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大多數同學只是認同別的同學對文本的理解,學生不處於一個“頓悟”的狀態,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獲得認同,這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問題。

教學設計做到嚴謹有序,同時也就有效,這樣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結合這篇課文的內容如何做到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有趣,且又能適合學生的閲讀心理,只採用一種“對話式”的教學形式,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不足與學生的閲讀心理把握不準。

(2)教師調控不夠機智

在節課中,教師應始終是教學的組織者,但絕不是教學的旁觀者。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考,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者過多的依賴於已預設的教學設計,過多的擔心達不到預設的目標,教師自己的思路受到了教學設計的“監控”,所以,課後一些老師説我對學生的一些有價值言説聽而不聞,而這些自由言説恰恰是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亮點”、“出彩點”,教師為什麼不適時引導、追問,把對問題的思考推向深入?由此看來,教師怎樣機智靈活地改變已生存的教學預設,調控好自己,又能對學生活動進行有效地調控,是值得思考的。

標籤: 教學 通用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g4rx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