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觀潮》教學反思(通用5篇)

《觀潮》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潮》教學反思(通用5篇)

《觀潮》教學反思1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

《觀潮》教學反思2

《觀潮》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後師明確。由於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通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四、賞析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海潮的雄偉壯觀,然後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觀潮》教學反思3

在教學設計中應瞭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湧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牀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颱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因此,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讚頌錢塘江潮的千古名句,以及查閲有關潮汐潮汛的資料,瞭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更活、知識面更廣。

上完課後提醒學生在新聞中或者在網絡中收看錢塘江大潮以便於更直觀的瞭解,更多的感受。更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以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法進行閲讀教學,不同的切入點,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比如説這一課可以抓詞語、可以按潮來的順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學生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觀潮》教學反思4

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結束了我來到新學校的第一堂語文課,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了今後能切實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趁熱打鐵,及時寫下了這篇教後記。

面對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高,但自制力還不是特別好這種現狀,我認為自己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提高:

1、生字詞教學不夠到位,沒有做到穩紮穩打。

由於我是第一年任教語文的客觀原因,在語文課堂上沒有花太多時間放在生字教學這一板塊。對於現在所教的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還不是特別瞭解,雖然他們正處在低段向高段過度的階段,但學生自覺學習生字詞的能力還處於待發展區,所以還需要以教師在課堂上主導生字教學為主,畢竟生字一直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點之一。對於不理想的字詞基礎作業情況,我在課後也儘量做了一些及時補救的措施。如:學完了這一課的生字詞後,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默寫,教師全批全改後,讓學生及時地進行改正,最後再由各小組的組長進行監督檢查。對於默寫中出現的共性錯誤,教師在進行個別強化,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課標要求掌握的生字。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2、閲讀教學環節還不夠專業化。

語文教學的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師問學生回答這種老教育套路上。在課堂上,我沒有調動學生主動去品讀和理解課文,從自我閲讀中領略文章深意,只是一味地朗讀課文,達到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後的閲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讀,品讀,精讀。特別是寫景抒情敍事一類的文章,要能夠想方設法煽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從讀中感受語言美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在教學之前,我要觀看關於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跟優秀教師學習,借鑑他們的課堂教學策略。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

3、整節課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工作還不夠到位。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盡最大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看着容易做着難”,因為在課堂上的隨機性比較強,所以在實際操作時,細節上的問題有待於去發現和總結,又加上經驗不足,很多的微小之處都需要在教學中日積月累,儘快地去完善自己的語文教學。

4、在理解文章的同時,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上還不能得心應手。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能夠把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消化吸收”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能力極有益處。

在進行語言運用的活動中,由於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語,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詞語,的的確確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這樣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就會特別高。學過的詞理解了,再試着運用,有利於促進課文語言的“消化”。這樣的練習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認為一個語文老師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總之,語文教學的細節問題很多,要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摸索,善於積累,多和同備課組的人交流和探討,多聆聽備課組的教師的新授課,學習他們的好的教學方法(比如:聽了趙老師的課,我就學會了在課堂上可以用“數空”的方法去加強易錯的生字詞,通過實踐,教學效果確實不錯。),借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學習”。相信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

《觀潮》教學反思5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的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觀,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是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運用了對比法,如“悶雷滾動”對“山崩地裂”,“風平浪靜”對“白浪翻滾”讓學生説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的聲音、氣勢的變化。還運用了畫畫法進行對比。如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讓學生在畫筆下感受錢塘江大潮氣勢的不同,在對比中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畫出了自己心中的錢塘江大潮。最後再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感受,對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抓住文章的重點,圍繞“觀”這個字,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語。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情境中,鄰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g2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