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觀潮》教學反思(15篇)

《觀潮》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觀潮》教學反思(15篇)

《觀潮》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本文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由遠到近抓住“潮”的特點進行敍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認識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重點理解“潮來之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依“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課文圍繞 “觀”字寫了觀潮的地點、時間,觀潮人的心情,圍繞“潮”字寫了潮水的洶湧、氣勢磅礴。

要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通過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不足之處是,由於沒有電腦裝備,學生生看不到具體的大潮情景,只能靠朗讀及想像來體會大潮的美景,不能進行圖文對照地學習課文。

《觀潮》教學反思2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文字優美,用詞大氣,尤其是讀起來氣勢磅礴,蕩氣迴腸。文章寫得如此之美,我們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來感受這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呢?在教學中我認為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

教學時,我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錢塘江大潮景觀之奇。但我發現學生對課文描寫的景象比較陌生,一是由於對課文詞語的陌生,二是由於對場面的陌生。於是我思考是直接給他們先看錄相後講,還是講完後再看錄相呢?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決定先講再看錄相。

在講析中,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運用了對比法,如“悶雷滾動”對“山崩地裂”,“風平浪靜”對“白浪翻滾”,讓學生説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還運用了畫畫法進行對比,如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讓學生在畫筆下感受錢塘江大潮氣勢的不同。在對比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大膽説出了,畫出了自己心中的錢塘江大潮。最後我再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感受,對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有時是可以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有時運用過早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也應因課施教。

《觀潮》教學反思3

《觀潮》一課是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了“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即時議、評。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説説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

全文的教學採取了自評、師評、互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説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説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湧動的速度。“議”、“評”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台上發揮、表演。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觀潮》教學反思4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一、是感知“天下奇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觀潮》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湧來時的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潮來之前,作者通過觀潮人羣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後,餘波“漫天卷地地湧來,風號浪吼地離去”,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然是一個“奇”。

二、是以讀貫穿全文,想象感悟。

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閲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三、是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説,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錄象,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説:“站在觀潮台,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説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説的就是感受、感歎、神往……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的不太好。

一是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再是對學生的理解,由於剛接過這個班,對學生的學習等各個方面情況還不熟悉,有些包容,只對出現的問題點到為止。在讀書時對於生生互動、點評做的還不夠好。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正。

《觀潮》教學反思5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敍文。作者經過對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於景,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和語言積累運用上。

 一、讓“讀”佔“鰲頭”

語文教學大多是經過讀,讓學生經過自我的理解體會,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這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當“讀”佔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閲讀本事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必須的朗讀本事,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1、加強指導:

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當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充分感悟:

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資料,並將文本內化為自我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我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這篇課文的朗讀訓練應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資料,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進行。

3、保護學生自尊心:

學生朗讀後,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不好來評判,要引導學生一齊討論該生朗讀的優缺點,不僅僅注重橫向的比較,更要注重縱向的比較,對有提高的學生要給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調動他們的進取性。

4、激發競爭心理:

開展朗讀比賽,教師給學生誠懇的評價,並給學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勵變成學生內在的競爭動力。

5、激發興趣: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能夠為學生創設一些朗讀的情境,如表演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這些訓練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朗讀的樂趣,視朗讀為一件樂事。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教師,教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並且都願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教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主角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樣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當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應當藉助課文資料,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經過各種形式的很多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簡便地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説出詞語,然後經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僅節儉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以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儘可能研究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後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後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台階。不僅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後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一樣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終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資料,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於不是課文資料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我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教學反思6

《觀潮》這篇課文記敍的是作者經歷觀潮的情景,作者耳聞目睹了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而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上完課後,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有以下教學思想:

一、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能動性和進取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質量與效率。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以後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了多媒體課件有時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有時運用過早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因課施教。

《觀潮》教學反思7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異常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能夠看到,學生經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經過自我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經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

“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僅讀懂了課文,並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經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到達,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玉有瑕疵,人無完人。經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觀潮》教學反思8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脱傳統的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在《觀潮》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先讓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並播放錄像引入課文。再直奔重點,突破難點。最後創設情境,鼓勵創新。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湧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觀潮》教學反思9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敍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二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説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裏。最後叫同學們打開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

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

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羣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説説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裏?(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説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觀潮》教學反思10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了“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説説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説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説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湧動的速度。“議”、“評”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台上發揮、表演。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觀潮》教學反思11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敍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因為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唱讀現象嚴重,這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就應該讀節奏,讀出情感,以讀為主,以讀為本。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提前蒐集課文相關的音頻,圖片資料,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畫面。然後讓學生複述情景,儘量用上課文中的生動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隨文識字。

在理解生字、詞語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隨文識字,結合一定的語境,理解詞語,感受表達的意思。從而增強學生大膽嘗試,相信自我的信心。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已經有不拖音的意識,但是讀着讀着還是拖音,需要長期地堅持訓練下去。

《觀潮》教學反思12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比較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忙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湧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觀潮》教學反思13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姚佳妤老師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把潮來時這一段作為教學重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感情朗讀,感悟課文重點內容,背誦三、四節;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抓特點記敍景物的寫作方法及用詞的準確、恰當;瞭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綜觀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言語實踐,體現了聽説讀寫的整合,凸現了語文本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節課教師讓學生在大量的讀説寫的實踐中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言語訓練。

1、注重了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書聲朗朗是閲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朗讀既是理解的手段,

也是表達的手段。本節課教者做到了以讀為本,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學生朗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語文課堂中教師抓住機

會引導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閲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應在“讀寫結合”上。“教材只是個例子”,“讀”是為了會“寫”,也就是讓學生把從教材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運用。本節課教者注重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並及時為學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錄象,讓學生模仿作者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方法進行練筆,可謂水到渠成。讓學生把學過的詞語、句子運用,更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薰陶感染。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裏的對話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第一位的。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語言領悟能力,只有教師對文本感受得深,領悟得透徹,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引導學生才能到位。正因為教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構,在教學過程中才會用精美的語言啟課、過渡,如:引導新課部分“大自然是偉大的魔法師,它賦予了錢塘江大潮奇特、壯觀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畫師,他用優美的語句,勾畫出錢塘江大潮一幕幕有聲有色、雄偉壯觀的場面。究竟是什麼樣的語言魅力,使得大潮猶如在我們心中澎湃呢?那麼這節課讓我們隨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錢塘江大潮那無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和背誦部分“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潮從遠處向我們移來,聲音越來越大、氣勢越來越宏偉、場面越來越壯觀……帶着對錢塘江大潮深深的愛,把潮來時氣勢非凡、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背誦下來。再如“錢塘江大潮的奇不單單表現在潮來前平靜而又略顯幾分神祕,也不僅僅表現在潮來時的非凡氣勢,潮頭過後的情景,我們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這如詩如畫的語言象溪流一樣流進學生的心田,無時無刻不給學生以薰陶感染。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像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體會到了文章的描寫順序。特別是錄象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文中描寫大潮的關鍵詞語如:聲音: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形態:風平浪靜—-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使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大潮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更形象,有如身臨其境,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優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觀潮》教學反思14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敍文。作者通過對農曆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於景,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為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自學、自悟、自會。當然這自主的精神並不是讓他們在課上放任自流、毫無目的行動,而是在教師正確的引導啟動下形成的。

一、內容分析中,藉助多媒體啟發

錢塘江大潮學生沒有親身見過,完全有必要先對它有個大體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之前,讓學生查找、交流資料加深對錢塘江大潮的瞭解,從而激發出求知全文的衝動。接着老師讓學生觀看錢塘江大潮的錄像,並讓學生説説看後的感受,從而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個鮮明的印象,就使他們自覺地從文章中去尋求答案。

用現代教育手段輔助教學,為課文提供信息,成為理解內容與激發情感的工具。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子加以理解,並指導朗讀,同時配以圖片和錄象,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又能促進記憶。

二、自讀自悟中,重視思維的啟迪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如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後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於今後運用。特別在引導學習“潮來時”這一段落的教學中,有明確的“主體”和訓練“意識”,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理解。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閲讀過程,突出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示範作用。

課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動性看似不足,但實質上“設問提示”與自主研讀資料尋求解答的教學環節中,集中地體現出了激疑、設疑、知困並解疑解惑的能動探究性。高質量的設問,是研讀解困的動因,但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於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置的,它有利於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使閲讀由瀏覽情節的“讀過”,上升到帶着問題研讀相關資料的“讀懂”,再到研讀中注重設疑解困、生髮屬於自己的見解的“讀透”,實現閲讀鑑賞能力的提升。

三、朗讀教學中,側重情感的啟動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在第2、3兩個自然段教學中,教師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上立時呈現出錢塘江大潮壯美的氛圍。這裏面,教師側重對學生情感的啟動。

啟發學生在理解精彩語句的過程中,不斷突出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的美。這是在朗讀教學中情感啟動前的理解。接着便開始朗讀教學,先讓學生體會老師所範讀的語句,這是學生情感啟動前的醖釀。隨後讓學生去體會某生所朗讀的語句的情感,因為情感的啟動不是一激而就的,有個情感變化、逐漸深入形成的過程。在基本理解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的基礎上,放手讓他們有感情地小聲試讀。朗讀的啟動過程,也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層一層並非機械地進行,穿插着老師的講解、範讀,學生的有情感地跟讀。老師把情感這根弦繃得緊緊的,不讓他走樣,無論是肯定表揚或批評指正,都是為了對情感的理解與啟動。但唯一遺憾的是在教學中體現得不夠透徹。

由這個課例生髮了一個進行課外閲讀擴展的總體設想,即設計層級化分明的自主探究閲讀課案。指導學生自己設疑,分組查詢資料,尋求答案,製作成簡單的網頁,課堂上進行交流借鑑,在互相啟發中改進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認識,最後由教師彙總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問題、資源、精彩文章或解答,突出師生間交流的互動性和學生課外閲讀的自主探究性。

《觀潮》教學反思15

《觀潮》是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中的一課寫景的記敍文,作者通過對農曆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於景,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課時安排學習潮來時兩個小節,重點體會潮來時的雄偉壯觀。

揭題時,我抓住“觀”字,理解在“觀潮”和“天下奇觀”中的不同意思,讓學生通過自己去理解,這樣學生容易記得住。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找來了錢江潮的錄象,學生觀看時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被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而折服,看後讓學生説説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讀方面,我採取的方式是多樣的有個人讀,小組讀,競賽讀,老師範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實在不敢恭維,需要花大力氣訓練,爭取到期末時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導背誦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作者把錢塘江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讓人如身臨其境,難怪你們喜歡這些句子,可是我們剛才讀句子的時候,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作者寫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一個聽的練習。

課件出示有關句子。

教師讀句子,學生聽後記下詞語,填在括號裏。

課件出示句子校對,請學生説説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潮水的。引讀這段話,留下括號裏的詞,請同學們一邊看潮水錄象一邊背誦,這樣一步一步,層層遞進,減輕了學生背誦的難度,因此,背誦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詞語積累和運用方面,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先讓學生搶答,一邊答,一邊出示相應的詞語,然後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進行領讀,最後投影出示一段話,讓學生把剛學到的詞語運用到段落中去,訓練較紮實。

總之,我覺得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互相合作,還有待進一步的培養,不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

標籤: 觀潮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dm7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