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細菌教學反思

細菌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細菌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細菌教學反思

細菌教學反思1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 , 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

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本節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閲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製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課下交流和同學課上談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學體會到:

(1) 生物學科雖然在中考課目中分數佔的比例少,但在實際生活中確有用武之地。

(2)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使同學之間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為促進同學間和諧的關係創造了條件。

(3) 這種教學方式給同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求知和實踐的空間,有利於挖掘同學的潛能。

(4)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原本其他科成績較差的同學卻對生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後在教學中會多多采用該教學方法。

細菌教學反思2

1.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並能結合文章體會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學會點評,學習如何探究文章的內涵,以及能結合文本説説自己的感受,對學生進行説得訓練。設計本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結合文本來訓練他們的合作探究的一些能力。

2.本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做的還不夠好,個別環節設計的在再精細一些。點評和探究文章內涵的時候最好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有針對性的的評析。

細菌教學反思3

本節課力求通過學生在課下自習,並完成學案,在課上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有力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使生物課堂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自由和充分發展的目的。

一、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認真閲讀教材解決問題

由於本節課涉及到微生物技術方面的概念與操作,學生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因此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來總結出特點及操作方法。以彌補部分學生預習時走馬觀花,應用時模模糊糊的現象。如,在學生做學案前,我們給了同學2分鐘的時間閲讀了教材。根據教學目標畫出重難點,並把不懂得在課本做好標記。這樣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培養了學生在學習中依託教材,尋找問題答案的好習慣。

二、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能將有效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為學習者與知識間架起有效的橋樑。如,在導入新課時,我用身邊的實例,在夏天經常看到饅頭長了一些“毛”,這是真菌中的黴菌,另外,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那麼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怎樣存在的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領悟到細菌和多數真菌較“小”“分佈廣”的特徵。再比如,學生對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從書上簡短的幾行文字中有個大致印象,而後面探究活動中學生要具體應用這些方法步驟。我認為學生平時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因此在教學中上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加以指導,教師既為後面學生的探究學習掃清障礙,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由於時間有些緊張,這節課中設計方案展示環節討論的不夠充分,只展示了兩個小組。並且組間評價展開的也不充分。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細菌教學反思4

本節課設計很科學,自主閲讀期間學生解決了絕大多數知識上的困惑,通過閲讀後的組內幫扶、知識梳理,強化、鞏固了基礎知識。

本節合作交流環節重在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通過問題“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異同”、問題“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問題“假設你手上有100個細菌,其繁殖速度為30分鐘一氏,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小時後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培養學生解讀、分析數據的能力;通過問題“外科大夫手術之前,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手術時還要戴消過毒的口罩和手套”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孢子與芽孢的區別學生自主學習時理解不夠到位,通過教師精講,能清楚孢子是生殖細胞,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但接觸到實際應用問題的時候,仍不能靈活應用。

細菌教學反思5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瞭然,更利於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佈置學生課前查閲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佈置查閲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

細菌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是我經過多次講課後,總結經驗教訓所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播放視頻,直奔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着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後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文字和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並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多個活動,來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體現着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參與、探究及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預防某些疾病,學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菌教學反思7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瞭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成功之筆: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讓學生觀看存在於人體中的細菌圖片以及我們生活範圍內細菌存在的實例,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整個課堂教學以問題為引導,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比較等各種學習方法來獲取知識。同時我也注重了生物學科的特點,適當的抓住機會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衞生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對於能幫助學生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內容,我做了大膽補充。例如巴斯德實驗,很多老師認為這些是“軟性”內容,沒有考核的任務,就輕描淡寫甚至輕易放棄,這是非常遺憾的。

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發現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為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而感動,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鍛鍊思維能力,獲得很多課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學工作方法。因此,對這些內容不僅應該擴展和補充,還應該精心準備,繪聲繪色,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效果。

不足之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這樣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然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過程的指導,很少有準確的富於指導性的引導、點撥和評價,只有探究性活動的形式表現而沒有師生間、學生間的實質性交往和真實的思維碰撞。

改進措施:基於以上的認識,本節課在探究性學習各個環節中,教師應注重發揮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作用。及時的給予學生準確的富於指導性的引導、點撥和評價。

新課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承載着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時,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轉變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職能,成為學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和旅伴。

細菌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沒有細菌和真菌將會是什麼狀況?”等問題,讓學生帶着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着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後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有害的一面,並積極探討如何防治這些疾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及文字介紹,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並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課後材料“以菌治蟲”,讓學生知道細菌和真菌還有有利的一面。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細菌教學反思9

六年級是我剛接手的年級,對於這個年級的學生,我在二年級的時候帶過一學期,但是由於已經四年多了,對於學生的情況不是十分的瞭解。在上課的時候,講清楚了我們的要求之後,我準備邊熟悉學生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雖然我已經給同學同學介紹過要積極的攜帶老師佈置的作業及資料,但是在教學中學生還是不能夠按時攜帶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而這兩個班的情況又稍微有些不同。其中一班的同學有連個女生進行收集和攜帶資料,二班的又有較多的學生進行攜帶相關的資料,大約是5-6個學生。但是對於全班都是40多名的班級來説,這個比例實在太少了。因此學生激發學生和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收集材料以便進行學習活動。

1.表揚和鼓勵收集和分享資料的學生。對於這些上課積極將自己的蒐集的資料分享給全班同學的同學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能夠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鼓勵,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認同感。這樣學生就在下次的學習就能夠更為積極的進行學習。

2.對於沒有積極的聽課而且沒有收集學習材料的同學給予積極的交流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瞭解學生沒有進行進行收集原因,並且探究學生上課沒有聽取學生分享的資料的原因。這樣學生找出自己的學習中的不足,以便學生積極的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3.為了更好的.組織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享,任務的佈置進行了細化。首先對於學生我們進行分組,同時對於佈置的學生在課下完成的任務,我積極的進行了詳細的佈置。在佈置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的進行分工,這樣學生就能夠較為明確的自己的學習和收集資料的任務。

4.想做一個”懶“老師。我想過去的兩節課我是在有些太勤快了。我想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享、探究,總結、彙報。這樣學生就會逐步的學習會學習了。因此這樣的學習需要老師組織學生在課下積極的進行課上的學習準備。從而鍛鍊他們的學習能力。

細菌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説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裏?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裏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裏,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裏,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裏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閲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説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温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裏,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温暖的培養箱裏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裏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裏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説明廁所裏的細菌比食堂裏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裏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食堂裏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台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裏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説明教室裏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濕、温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裏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裏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裏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裏潮濕、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裏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説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裏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麪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髒",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細菌教學反思11

在課堂教學中,現在很多教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這樣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的責任減輕了,他們往往會忽略了過程的指導,只重視表面的熱鬧花哨,教學過程很少有教師準確的富於指導性的引導、點撥和評價,只有探究性活動的形式表現而沒有師生間、學生間的實質性交往和真實的思維碰撞。基於以上的認識,本節課在探究性學習各個環節中,我注重發揮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作用。

例如我在這節課開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我們認識了細菌的菌落,那麼細菌的結構是怎樣構成的?

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又出示學習目標,給學生引導一個學習的方向。整個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等各種學習方法來獲取知識,並在小組合作討論中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對學生不懂得和講不明白的以及不太清楚的我認真給予提示。

例如在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1.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學生不太明白我就讓學生畫出動植物的細胞的結構圖比較一下就明白了,並總結細菌沒有的和有那些特出結構,這樣學生就能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的特點是“具有細胞壁,沒有細胞核和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2.試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我就提示:“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有什麼作用,細菌的細胞沒有葉綠體那他是如何只生活的呢?學生根據我的問題就能討論出它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同時我也注重了生物學科的特點,適當的抓住機會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衞生的習慣。

總之,在教學中要認真備課找準重難點,還要找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在討論中教師要認真準備引導學生討論的問題,還要隨機應變發揮教師課堂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學習去討論。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轉變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職能,成為學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和旅伴。

細菌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在活動中完成的教學活動,以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首先從學生已經知道的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入手:你知道的哪些細菌和真菌是對人體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害處,然後鋒頭一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好處的,本節課的引入簡潔明快,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由於我們是農村的學校,饅頭的製作在家都見過父母操作的過程,所以比較積極、活躍,上起來較輕鬆。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包裝袋,先從準備的包裝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在學生介紹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時,如冷凍、冷藏、紫外線、防腐劑,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於人類的健康,還可充分利用學生所帶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配料裏,是不是含有常見的防腐劑,並提醒學生儘量少吃含有防腐劑的食品,達到關愛人類健康的情感目標。

總的來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也較密切,學生的參與面較廣,也注意了對學生評價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教學設計在細節方面還要再完善一下,儘量避免出現小失誤。

細菌教學反思13

《細菌》是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對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等知識進行了介紹,學好本節課可為後面學習真菌和病毒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實際教學,我有以下認識: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開始,教師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和所受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帶着強烈的學習慾望進入角色。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有關日本對中國實行細菌戰的報告,並用低沉的語調引起學生的注意:“細菌戰奪走了許多中國人的寶貴的生命,那麼細菌為什麼這麼厲害呢?“細菌是什麼樣子的?”,“是誰發現了細菌?”,“細菌都是對人類有害的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探知細菌創設了良好的開端,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2.善用多媒體

本節課中關於細菌的發現以一大段文字進行介紹,如果讓學生通過閲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既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不成知識目標。但是我通過多媒體將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進行視頻在現,一下就將學生的心收了回來,也該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

3.注重前後知識的聯繫

在學習細菌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所以在本節課學習了細菌的結構後,我通過組織學生對比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識,如由細菌沒有葉綠體推出細菌的營養方式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課堂時間分配的不夠合理,課上隨機應變的能力較差,語言不夠精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漸漸的改進。

細菌教學反思14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一節在教學安排上是兩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一個課時。本節課我認為我的亮點之一在於新課的導入方式。我首先讓學生以接力賽的形式説出前面已經學習過的細菌和真菌的名稱,然後讓學生説出哪些細菌和真菌是對人體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害處,然後鋒頭一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好處的,整節課都圍繞着為細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進行。這種導入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亮點之二在於學習細菌、真菌與食品製作這一個知識點上,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發酵現象的實驗,課堂中讓製作較成功的學生説説他們的製作方法以及看見的實驗現象,然後通過動畫讓學生觀察現象,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便於學生掌握髮酵現象的原理。

亮點之三在於講解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這一知識點時,我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包裝袋,先從準備的包裝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然後我準備了p73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後選擇一個向大家介紹保存方法及原理。在學生介紹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時,如冷凍、冷藏、紫外線、防腐劑,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於人類的健康,還可充分利用學生所帶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配料裏,是不是含有常見的防腐劑,並提醒學生儘量少吃含有防腐劑的食品,達到關愛人類健康的情感目標。

總的來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也較密切,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培養了相互之間的協作能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向學生強調了科學的嚴謹性,學生的參與面較廣,也注意了對學生評價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方面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還要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在細節方面還要再完善一下。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的。此外,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像其他老師學習,不管是剛工作的還是工作了幾年的,他們都有我要學習的東西,這一點我最近感觸很深。對教材也要更深的去挖掘,不能只浮於表面。

細菌教學反思15

其實本節內容在八年級上學期已詳細的學過一遍,但是對於學生來説依然是重難點,而且距離之前的學習間隔時間也比較長,所以本節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原有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真正掌握知識,及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本章的重難點就是這三種微生物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細胞結構(單細胞、多細胞、無細胞結構)、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節課中需要明確向學生強調以下的知識點:

(1)藍藻(藍細菌)是單細胞的細菌,而不是藻類植物,這種細菌體內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營養方式為自養;硝化細菌、硫細菌也可進行化學作用合成有機物,所以也為自養,它們三種細菌雖然扮演生產者角色,但要給學生強調它們不能位於食物鏈開端;

(2)根瘤菌也是單細胞的細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標籤: 反思 教學 細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38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