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小學生細菌課件

小學生細菌課件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羣之一,屬於細菌域。小編收集了小學生細菌課件,歡迎閲讀。

小學生細菌課件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蒐集、整理有關細菌和病毒的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細菌的特點。

2、能説出細菌和病毒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每組4個)、報紙(每組2張)、資料(每人一份、書每組一本)。

2、學生準備:蒐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填寫問題卡。

教學重點:細菌和病毒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繁殖速度。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形成問題

簡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 玩出了名堂)

師:虎克的這種執着、創新、求實、求真的態度就是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他發現的“小居民”叫做細菌,細菌究竟是什麼樣的?它有什麼特點?大小、形狀、繁殖方式是怎樣的?同學們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細菌和病毒》。

二、閲讀資料,認識細菌

1.檢查資料,準備閲讀。

師:老師給同學們佈置了課前作業,蒐集有關細菌的資料。同學們都蒐集到了嗎?今天的課堂就同學們展示的平台,請把課前蒐集的資料拿出來,同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資料放在一起。這節課我們通過閲讀這些資料,獲取關於細菌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從資料中找出有關“細菌的大小”、“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生活”、“細菌的繁殖”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講述要求。

(1)篩選 從資料中找出與問題有關的章節和篇目;(2)瀏覽 快速的瀏覽找出與問題有關的段落;(3)勾畫 勾畫出段落中與問題有關的中心詞句;(4)解釋 用勾畫的中心詞句,試着解釋問題,如果能夠解釋清楚,就進入下一環節,如果不能解釋就返回到開始,重新篩選資料。(5)整理 將閲讀到的有關詞句、數據、圖片等進行分類記錄在卡片上;(6)交流 將自己蒐集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

比一比,哪個組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最多,最準確。

3.分組閲讀,整理資料。

4.分析綜合,形成知識。

(1)彙報交流,初步認識。

1)細菌的大小。

2)細菌的形態。

3)細菌的生活。

4)細菌的繁殖。

採用一名學生彙報完畢,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並板書。

(2)播放課件,加深認識。

師:細菌到底有多小?細菌的三種形態分別是什麼模樣?細菌如何生活?細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請帶着問題觀看課件。

指導學生閲讀課件內容,加深對細菌的特點的認識。

1)細菌的大小——用頭髮絲與細菌進行比較。

2)細菌的形態——各種菌圖及細菌的鞭毛。

3)細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細菌的繁殖——用連續對摺報紙的方法模擬細菌的繁殖,讓學生知道計算方法,並想象出細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識。

學生説説自己對細菌的哪一個特點感受最深,具體説一説。

小結:通過大家彙報的這些信息,我們知道了細菌極其微小,有三種形態,這是細菌的外形特點;細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極快,這是細菌的生命特點。

三、分析比較,認識病毒

師:常常與細菌結伴的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什麼區別呢?老師請同學們閲讀資料,看完以後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它們的區別。播放課件。

學生彙報。

教師歸納:病毒比細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裏。

四、知識拓展,深化認識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細菌與動植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和人類、動植物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它們也是生物界的成員,屬於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請同學們閲讀課件內容,説一説細菌病毒與人有怎樣的關係。

1.細菌和病毒對人、動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課件,學生閲讀課件內容,彙報。

2.細菌和病毒的益處。

師:其實,危害人類健康的細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細菌或病毒對人類無害,有些細菌或病毒對人類是有益的。

請同學們看圖片(腐爛的蘋果與動物的屍體),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沒有了細菌和病毒,會變成什麼樣子?

學生回答。

師:細菌能分解腐爛的動植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員,除此之外還有那些益處呢?請同學繼續閲讀。

播放課件,閲讀細菌和病毒的益處,彙報。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一)佈置作業一,豐富細菌和病毒知識。

根據細菌和病毒的特點以及細菌病毒的危害和益處,説説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講究個人衞生。

(二)佈置作業二,設計“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蒐集有關“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條件”。

2. 展開自己的奇思妙想,設計“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標籤: 細菌 小學生 課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z8og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