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

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寫的一首詞,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閒自得的漁翁形象,讚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

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篇【一】

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所寫的這首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卻從未被超越,《漁歌子》教學反思。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本首詞內容淺顯,生字不多,詞意境很美,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那樣逐字逐句的翻譯,沒有一問一答讓學生回答,沒有過多講述,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恰當的引導,豐富的地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味,節奏,體驗詩人的情懷,“讀”“想”結合教導學生學習詩詞不但要讀還要思考,理解詞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開想象,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體會寫作意圖,從而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的形式,從一開始的指名讀,範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讀到後面的配樂聽讀,師生對讀等。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詩詞的學習中採用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的方法。問你看到了什麼景色?聽到了什麼聲音?聞到了什麼味道?在啟發想象下,學生的思維拓展了,教學反思《《漁歌子》教學反思》。回答的十分踴躍,不僅僅看到了詩詞中連綿的西塞山,自由飛翔的的白鷺,盛開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鱖魚,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細細的春雨;聽到了鳥鳴,聞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風聲,魚的遊動……學生陶醉的眼神,動情的描述,給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聲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畫面。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僅可以豐富對詞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古詩詞的學習一定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節課我對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進行介紹,出示了張志和的兄長張松嶺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均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力浪起且須還。)這首詞,並設計了和學生一起對詩詞的環節。學生完全被帶入了兩首詩的意境中,最後有介紹張志和是一名直釣者,又問:“張志和釣到了什麼?”學生立即答到:“釣到了快樂,釣到了閒適,釣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學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釣”中情。

總之,給全鎮老師上這樣的公開課,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處,開始的緊張,在上課環節上的不夠銜接,對學生語言評價的不夠豐富,自己教態的不夠自然,然而這節課我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感受此次公開課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我也將會以此為戒勉勵自己不斷去學習,在教育教學上取得進步。

如夢令漁歌子教學反思篇【二】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詞中前兩句寫意白描,未多着色卻明麗鮮豔,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綠”,與前文的遠山近水或呼應或點綴,至最後一句的“斜風細雨”將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沖淡,形成了人亦為景的.獨特畫磯和審美情趣,物與物的和諧昇華為人與物的和諧。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集中於“誦讀”和“感受”,即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地朗讀活動來感受“詩情畫意”。圍繞“紮紮實實學語文”的語文課堂理念,我選點為“賞讀課”課型,引領學生“入文,入韻,入景,入情”, 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力求將一首古詩的學習活動組織得豐富多彩,將課堂結構設計“六個板塊”: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題識詞”。《漁歌子》是鄂教版語文教材“詩詞誦讀”部分中首次出現的詞,因此,首先要了解“詞”的有關知識,如“詞即長短句”,“詞有詞牌名”等等。

第二個教學板塊“感知詞韻”。落實最基礎的知識——“字詞句”。在着重落實常用生字詞的讀寫積累這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完成“讀誰字音,讀通句子,讀出韻味”的朗讀目標。

第三個教學板塊“尋找詞人的影子”。 詞的後兩句,作者抓住垂釣之人的背影,所帶,所穿,寥寥六個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讓學生尋找“詞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詞的後兩句,初探詞人的“不須歸”的原因:看到了美景。從而引出詞的前兩句。

第四個教學板塊“想象畫面,深入感悟”。在讀了詞的前兩句後,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從而感受美麗的春景,緊扣“白鷺”這一意象,體會詞人是通過白鷺這種有靈性,志存高遠,但又嚮往逍遙自在的生活的鳥來傳達這也是誰嚮往的生活。

第五個教學板塊“悟詞中情,深探不須歸”。 聯繫時代背景去感悟張志和“不須歸”的情懷。並將張志和哥哥張鬆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於山水的悠閒自在。

第六個教學板塊“拓展,個性演繹”。這一教學板塊是對上一板塊的拓展和昇華。讀詞人的其他四首《漁歌子》,來強化學生對詩人“寄情山水,遠離世俗,淡泊寧靜”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豐富的深刻的理解。在“作業超市”中,我設計了三個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其一來完成:(1)喜歡寫作的同學,可以把這首詞改寫成一篇小散文;(2)喜歡書畫的同學,可以畫一幅《漁歌圖》,並在圖上題上這首詞;(3)喜歡音樂的同學可以配上合適動聽的旋律把這首詞唱一唱。原以為吟唱這首詞是學生難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幾個同學聲情並茂地唱了出來,直到下課鈴響起,學生仍躍躍欲試,意猶未盡。

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裏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誇他的詞是 “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而我忽略了這一點。在第四版塊中,如果先讓學生説説從《漁歌子》裏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豐富的色彩?然後再來想象畫面,把自己彷彿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説出來,就會順理成章地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詞人悠閒自在的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xlwlv.html
專題